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全面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在国家体制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认为构建和完善"教体合一"、"体教结合"和"多元化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学校"多级化"竞赛等方式,有利于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面和规模,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才率.只有不断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才能保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业余体校一直为竞技体育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人才,为我国竞技体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业余体校的培养模式难以解决学训矛盾,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要求,体教结合的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符合当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地拓宽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渠道,对于整合体育资源、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校园体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当前"体教结合"运动员培养模式面临着许多困难,包括:国家的制度支撑不够、后备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高素质人才缺乏以及训练经费投入有限等.因此,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应当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提供制度支撑、改革现行人才选拔模式以及提供充足的人员经费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曾楠楠  刘海洋 《科技信息》2011,(16):266-266
本文通过对宁波市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中小学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阐述学校体育落实体教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学校体育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学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逐步成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6.
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启示:关注运动员及教练员基本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运动员的训练应以实现多层次需要为训练目标;特别关注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王华  周菲 《科技信息》2007,(7):182-183
“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它是将“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符合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体教结合”工作在高校已初见成效,但作为体育大国,教育资源落后,经济欠发达等一系列原因。“体教结合”在我国还不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发展。本文采用资料法,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等科学研究发法对高校的“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体制进行探讨与分析。认为“体教结合”符合我国现有的发展现状,适应中国国情,是中国优秀体育人才培养的新的选择,符合中国高校发展的需要,但作为起步晚,起点低的中国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现在仍在探索发展中,“体教结合”模式在高校的发展中还有许多矛盾与困难,如何使“体教结合”在高校快速发展起来,本文提供相应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加快我国高校现有“体教结合”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根据目前上海市已开展的奥运项目的竞技地位、历史成绩、群众基础和市场化前景等方面的特点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上海市竞技项目可划分为全力保障项目群、高度市场化项目群、稳步推进项目群和有待开拓项目群;2)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由传统"三级训练"模式,逐步转向"以体校为主,以学校为补充,多元并举"的培养模式;3)传统培养模式单一、运动员人才浪费等困难等.并据此提出以下对策:1)全力保障项目群的后备人才通过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模式来培养;2)高度市场化项目群的后备人才通过学校化和社会化模式来培养;3)稳步推进项目群的后备人才通过体校、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模式来培养;4)有待开拓项目群的后备人才培养必须调动体校、学校、社会和个人家庭的积极参与来实现.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尝试“体教结合”新思路。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我县竞体体育,为上级体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为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专业学生。  相似文献   

10.
新疆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减少且分布不平衡、培养效率差且人才输送率低、市场缺乏且调节能力有限等问题,其症结根源于体制、资金、项目的普及和毕业出路等问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训练体系的科学化和管理形式的协会化将是新疆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为加强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并与新疆竞技体育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有计划的分布和推进培养的多元化,实现新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业余训练工作取得新进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所获奖牌的运动员全部来自各级体校,绝大多数的现役运动员也均来自体校;但是,要想保持世界领先位置,不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是很难得到持续发展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严峻,学历层次要求高,对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严格.体校传统的重训练而忽视文化学习的传统的训练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只有进行体教结合,才能使体校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现状、存在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教育系统为主,通过学校课余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推动普通高校"体教结合"健康、持续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素质,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效益,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时期下,社会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的运动员是高文化、高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管理的现状,同时从江苏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出发,立足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并以训练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全方位地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并为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中实行"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撑,为体育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肖留根 《科技信息》2009,(36):199-200
高校实施"体教结合"的方式,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反思我国高水平运动人才的“体育工作队或优秀运动队”、“训练、教学、科研三位一体”、“职业体育俱乐部”、“体教结合”四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发现在新形势下,这四种传统模式带来了运动员退役安置难、非体育专业技能弱、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我国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走“教体融合”之路,并给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汪顺江  元宇  阮银霜  杨柳 《科技资讯》2013,(24):244-244
以广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精英竞技阻断了体育改革之路、运动员寻租空间预留大、传统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弊端突显、政府垄断性的管理制度利益化和人才培养体制的睽隔化导致体教结合不力.建议树立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观,为广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在金字塔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近几年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旨在推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孙艳玲 《科技信息》2010,(11):136-137
本文主要将全国学校运动项目布点现状融入到全国竞技体育的大系统中进行分析,优秀运动员由学校中培养的体制形式将脱颖而出,加强学校管理体制的建设,争取建立以学校培养模式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和建立部分项目的国家训练基地。结合中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从而促进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其重视度的不断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整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县级业余运动训练体系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源头和根基。多年来江苏省始终不懈地向着体育大省、体育强省的目后备人才。但是,江苏省县级业余运动训练体系的现状不甚乐观,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布局结构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项目和本省各地级市省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及教体结合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法,从项目结构和效益两个维度出发,分析我省体育后备力量培养中运动项目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非均衡特征,并对项目效益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区域布局与普及率失衡,项目结构与本省优势项目存在偏差,项目整体效益偏低;调整项目结构,提高训练效益,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是提高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