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强 《枣庄师专学报》2008,25(3):102-104
与传统的语言学派不同的是,篇章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注重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层次之上的、各种语境因素的对等。本文借助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以及格雷戈里和卡罗尔语场、语旨、语式的概念,从交际功能的角度,讨论了翻译过程中语域对等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赵四化 《科技信息》2011,(11):136-137
本文以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儿童日记体小说《小屁孩日记》的中译本,从“语意对等”,“风格对等”和“文化因素对等”等方面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对中译本中的不要之处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旨在验证该翻译理论能否指导翻译实践,实现目的语和源语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3.
韦兰芝 《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98-101,104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模式将语篇看作是语言使用中的一个语义单位,认为语篇是与文化语境密切相连、受具体的情景语境促动、从一整套供选择的功能成分和语言形式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这一模式为翻译研究和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翻译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根据这一模式,翻译中的对等应建立在语篇层面上,语篇对等的实现可...  相似文献   

4.
李秀荣 《科技信息》2009,(24):I0111-I0111
隐喻在科技英语中比较常见,翻译中应注意考虑隐喻能否保全、喻体形象如何传达、修辞格如何表现、如何保留喻义等。因此。对能够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在目的语中实现从意义到形式与原语对接的,可采用直译方法;对不能把原语中的喻体直接转移到目的语的,若能做到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可采用意译方法;对原语隐喻中所含概念域在目的语中既不能对等映射又不能归化映射的,只能采取译喻义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翻译过程的实质是译者用一种语言的语篇材料来替换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语篇材料的过程。作为现代西方语言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功能语言学对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利用其语域理论,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分析美容医学英语语篇的语域特征,并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层面探讨语域理论对美容医学英语这一专门用途英语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源发语信息。这一理论对于广告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广告翻译应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字义对等法、语义对等法、指称对等法、文化对等法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娅 《科技信息》2009,(16):102-103
根据韩礼德的语域理论,语域的构成可以视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不同的划分。本文侧重语言特征的角度,从语音、词汇、语法的方面对《Pride and Prejudice》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尝试用另一个观点来研究剖析人物的性格,达到一种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公示语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通用公示语和专用公示语,类别不同,翻译策略也不同。通用公示语的最佳翻译策略,是照搬目的语中的功能对等语。专用公示语,由于无法从目的语中照搬,其翻译方法只能是仿译和创译。公示语翻译的语用等效,包含着功能对等和表达规范两方面。功能对等,是指译文同原语在功能意义上对等,起到相同的功用。表达规范,是指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常规和接受习惯。两者是做好公示语翻译的方法与原则。  相似文献   

9.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而语码转换的翻译却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通过对《日出》和《围城》英译本中张齐治和张吉民两个人物会话中语码转换的译文进行实例研究,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对两种翻译方法进行分析、解释和对比,提出在翻译实践时应该对形式给予充分的重视,将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并强调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注意具体的语境。  相似文献   

10.
功能语法认为语域、语言功能和语法成分具有三元一体的关系。以其中的人际意义模型,即情景因素的语旨,语言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和语言资源中的人际语法成分具有相互影响和实现的关系为理论框架,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及杨宪益和戴乃婕的翻译作人物形象的语篇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春江 《科技信息》2009,(3):165-167
戏剧中的称呼语不仅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教育状况与价值观念,也可以推动剧情发展,帮助刻划人物,描写人物心理的变化。而如何翻译这些称呼语取决于译者对称呼语的功能的理解,以及译者的审美价值观念与文化意识。本文重点对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的三个中文译本(朱生豪、梁实秋、方平)加以比较,分析其译文中的称呼语是否实现了上述功能,并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功能对等原则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以译意为核心的翻译理念,非常适合公示语此类实用文体的翻译。结合金华市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功能对等原则指导下,实现公示语汉英翻译在信息、文体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对等。  相似文献   

13.
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日语翻译中的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域的角度,在语场、语旨、语式3个方面对日语翻译中的对等进行了分析。在翻译中,每一个译者心中都在追求某种程度的从语义到风格的对等。对译者来说,以对等为目的的翻译,需要集中探讨语篇的语域变量。识别并分析源语语篇的语域,不仅有助于把握源语语篇的风格特征,而且有助于为译语语篇设定与源语语篇相对应的语域,从而使译语语篇尽可能忠实得体。  相似文献   

14.
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揭示了语码转换的本质.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联理论对于以实现AIDA功能为目的的广告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语篇重构作为一种对原文的结构和语言形式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动翻译方法,是实现广告功能对等,译出符合译入语市场消费行为和译入语行文习惯的地道译文,从而实现外来广告的当地化,打开市场,促进销售主要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戏剧对白完全由人物对话构成,是戏剧语言的灵魂。在处理人物对话中的文化因素时,译者应考虑到文化障碍与译入语的语言传统等问题。本文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读戏剧对白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文体,广告有着自身语言的特点和经济功能。翻译广告时,应以功能对等原则为指导,采用直译、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等方法,再现源语广告的特点和功能,促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7.
李亦凡  于琼 《新余高专学报》2013,18(4):67-68,79
以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结合吴地方言所包含的人物称谓、风土人情、名物制度的文化功能,分析《儒林外史》杨译本中的方言翻译如何通过归化、异化和折中翻译法来实现文化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8.
功能翻译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秀英 《科技资讯》2009,(19):182-182
因汉英两种语言及文化差异,广告语翻译应进行恰当的语言形式和文化信息转换,以现原文的信息功能和劝诱功能。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之下,通过对目的语和原语的分析,探讨了功能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董玉芳 《科技信息》2009,(21):I0154-I0154,I0192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德国翻译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后,对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有些学者认为,“对等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而“功能翻译理论”更适合指导翻译实践。那么,“对等理论”是不是真的失去其存在价值?翻译中译者到底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为重,还是应着重考虑译文受众,最大程度上实现译文在的语中应取得的“预期功能(目的)”?本文以诗歌翻译为研究对象,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唐诗为例,探讨在诗歌翻译中究竟是采用“对等理论”还是“功能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0.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切近,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本文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商标名称功能和特点,探讨商标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