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理论和实验两上方面对由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实验室制备氯气所需的适宜的盐酸浓度为7-9mol.dm^-3,反应温度为333-353K。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两个具体实验谈起:1)二氧化锰和盐酸制取氯气、盐酸浓度的适宜条件。2)银从氢碘酸中置换出氢气的可能性。为了便于说明,我们用E—C图解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纳米二氧化锰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本文提出了一种在低温、常压条件下,以KMnO4和HCl为原料,在液相环境中制备纳米二氧化锰的新工艺,研究了反应温度、盐酸浓度、反应物摩尔配比以及反应时间对产物结构及粒径的影响,探讨了反应生长机理,并指出制备纳米δ-MnO2的最佳方案为:反应物盐酸浓度2mol/L,反应物摩尔配比KM...  相似文献   

4.
在盐酸溶液中,用二氧化锰浸出方铅矿精矿制备氯化铅,并考察操作参数对铅浸出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酸体系中二氧化锰浸出方铅矿的最佳操作条件如下:搅拌速率为500 r/min,反应体系中总液体与总固体质量比为10,二氧化锰与方铅矿精矿质量比为1.3,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80℃,盐酸浓度为3 mol/L,氯化钠质量浓度为250 g/L;在此最佳操作条件下,方铅矿精矿中的铅浸出率在99.5%以上,氯化铅产物纯度在99.6%以上。  相似文献   

5.
根据二氧化锰及其还原产物的一些晶型变体的结构,提出γ—MnO_2充电不可逆性的可能原因。综合文献上的结果,阐明γ—MnO_2的第一放电阶段是均相固相反应的论证。用动电位扫描描方法,研究了石墨上电沉积二氧化锰薄层电极的电极行为。对不同浓度的KOH溶液、不同的扫描速度、以ZnO饱和等条件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第一放电阶段及第二放电阶段,在这种情形下分别符合均相固相反应及溶解—沉积机理。在第二阶段放电受到阻碍的情况下,纵然扫描电位进入第二放电阶段的电位区,电极仍有一定的可充电性。这可能是解决二氧化锰电极的可充电性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关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平衡问题华黎明《化学教育》1991年第五期“化学命题应注意科学性”一文[1],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第四次印刷)的《高中化学课外习题集》上册第254页的26题做了理论分析。该文作者根据25℃电极电位和电动势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盐酸为氯源不采用四氯化碳溶剂制备氯化橡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介绍了一种制备氯化橡胶的半水相新方法,其过程为先将固体天然橡胶溶解于四氯乙烯溶剂中,然后加入20%的盐酸和引发剂ABIN,边搅拌边滴加双氧水。利用盐酸与双氧水反应生成的氯气与橡胶反应生成氯化橡胶,产品为白色固体,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氯质量分数在10%~50%之间。该方法可以利用废盐酸为氯源,溶剂水循环利用,是一种清洁的氯化橡胶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以二氧化锰为氧化荆,苯胺(An)化学氧化聚合的新型反应.探讨了氧化荆的用量、反应体系酸度、反应温度等条件对聚苯胺(PAn)的产率和电导率的影响.在2.7mol/L的盐酸介质中二氧化锰与苯胺摩尔比为0.7的条件下室温氧化聚合4h,可得到电导率为12.5S/cm的聚苯胺,产率为73%.对产物聚苯胺的结构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超声波辐射条件下,市售二氧化锰在5%HCl溶液中氧化吡哆醇为吡哆醛的反应.结果表明,商品二氧化锰可在温和的条件下被超声波辐射活化,在氧化反应中具有良好的氧化性能.与非超声辐射条件下相比,二氧化锰氧化吡哆醇的氧化速率大大提高,反应时间由5h减至30min。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 1.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研究 首先创设情境:舍勒发现氯气的史实。 然后提出问题:舍勒当时得到的是什么气体?它的反应原理可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去除草酸沉钴母液中残留的大量草酸,采用氯气作为氧化剂探索氧化分解母液中草酸的可行性。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氯气用量、搅拌速度和钴离子浓度等因素对氧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优化工艺条件:反应温度50℃,搅拌速度700 r/min,次氯酸钙150 g,6 mol/L盐酸550 mL,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草酸的氧化率可达97.9%,母液中残留的草酸质量浓度仅为0.42 g/L,处理后的母液可直接返回含钴物料的浸出,实现了工艺流程的闭路循环。  相似文献   

12.
在常压下,以高锰酸钾为原料,与双氧水以及一定沉淀剂的反应来制取二氧化锰.以静态坩埚燃烧法,考察了不同沉淀剂、焙烧温度、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对二氧化锰助燃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中选取碳酸氢铵为沉淀剂时,氧化锰的助燃效率最高;随着氧化锰的焙烧温度以及反应温度的升高,氧化锰的助燃效率呈增大趋势;双氧水的用量也使氧化锰的性能发生变化,随着双氧水用量的增加,氧化锰的助燃性能也随之提高.二氧化锰最佳制备条件为:以0.05mol的高锰酸钾溶液为基准,30%的双氧水50mL,0.25mol/L的碳酸氢铵20mL,在50℃的水浴中反应3h,焙烧温度为500℃,此时二氧化锰使煤的燃烧效率提高了3%.  相似文献   

13.
在无机化学中讲述氯气的性质以及光化反应时,氢氯混合气体的光引爆是一个很好的演示实验,如何提高该实验的成功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爆炸条件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是一个链反应,为确保实现所爆炸所需的高速度,关键在于引爆用的光  相似文献   

14.
等规聚丙烯水相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研究在水相悬浮体系中,等温下进行氯气氯化等规聚丙烯(CIPP)的合成反应,该反应是气-液-固三相并存的非均相反应。通过对产物CIPP中氯的质量分数进行化学测定,并结合数学回归分析方法对CIPP的水相法合成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从转化率(Rt)的角度看,水相氯化反应动力学特征与均相氯化基本相近。得到了IPP水相氯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该氯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0.23kJ/mol。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碘量法测定二氧化锰的适宜条件,在温度为10℃~25℃及盐酸酸度为0.3N~0.4N时,于碘化(?)溶液中可将试样完全溶解。  相似文献   

16.
钒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钒渣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含钒原料,其钙化提钒及锰化提钒工艺在钒的高效分离、尾渣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优势显著,但焙烧过程中钒酸钙和钒酸锰始终共存。两种钒酸盐的生成机理及钒与钙、锰反应能力的差异是两种提钒工艺的基本问题和共性问题,这对充实提钒基础理论和促进提钒工艺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扩散偶研究方法,通过制备氧化钙–氧化钒和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并在不同时间恒温焙烧,比较研究了钙、锰与钒组元固相反应的界面扩散行为差异;阐明了钒酸钙和钒酸锰的生成机理;进一步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研究并计算了扩散产物和扩散系数随焙烧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时间的延长,氧化钙–氧化钒、二氧化锰–氧化钒两组扩散反应逐渐进行。氧化钙–氧化钒扩散偶中钙和钒的分布区域边界始终清晰。而对于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而言,随着恒温焙烧时间的延长,二氧化锰逐渐分解生成三氧化二锰,钒组元能扩散到三氧化二锰内部,但仅有部分钒与锰反应形成扩散产物层。氧化钙–氧化钒、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的界面反应产物分别是偏钒酸钙和偏钒酸锰。恒温焙烧16 h后,产物厚度分别为39.85和32.13 μm,且由于组元扩散反应能力的限制,两个扩散偶均达到反应平衡。相同恒温焙烧时间内,氧化钙–氧化钒扩散偶的扩散系数略高于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这说明钒与钙的扩散反应比钒与锰的扩散反应更易进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Nernst方程讨论了无机化学中MnO2、K2Cr2O7作为氧化剂氧化盐酸制备氯气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8.
镍精矿氯气浸出液净化除铁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化镍精矿氯气浸出一净化一电积工艺作为镍提取冶金的新方向,其净化过程大多采用溶剂萃取方法.该方法对于含铁较高的浸出液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萃取有机相性质变坏的问题,影响萃取剂的正常使用.因此,净化过程中必须先进行单独除铁.本试验研究了针铁矿法从镍精矿氯气浸出液中除铁的工艺.实验考察了在氯盐体系中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p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除铁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氧化剂用量5g/L,反应温度85℃,反应pH值2.5~3.0,反应时间2h.在该工艺条件下,除铁率高达99.8%以上,铁渣中Ni,Co损失小,除铁后液含铁小于0.01g/L,达到了净化要求.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锰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KMnO4 与NH3 ·H2 O反应 ,用微波高压液相合成技术制备了粒径为 12 5nm的二氧化锰纳米微粒。二氧化锰纳米微粒的稳定性实验发现 ,微量NaNO3 和TritonX 10 0对二氧化锰纳米微粒的稳定起一定作用 .二氧化锰纳米微粒在 34 2nm处有特征吸收峰 .它的共振瑞利散射峰分别位于 410nm ,470nm ,5 30nm ,共振瑞利散射强度I4 70 与二氧化锰浓度在 2× 10 -7~ 4× 10 -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 0 9987.还研究了二氧化锰米微粒的非线性散射现象 .  相似文献   

20.
用微波辐照粉末状二氧化锰以制备颗粒状二氧化锰基吸波剂,探索其升温过程及成粒规律.发现存在决定二氧化锰是否升温成粒的“临界功率点”,当二氧化锰质量为30.0 g时,临界功率点为580 W.在740 W微波功率下,平均粒径主要分布在0.52 mm与0.40 mm,所占质量百分比分别为20.3%与43.9%.随微波功率升高,成粒粒径向增大的方向移动.提出了过程的反应机理,认为过程分为微波诱导、一次反应(少量)、一次反应(大量)、二次反应、成粒等5个步骤,一次反应、二次反应的临界点分别为535℃、1 870℃,且传热过程应尽量在二次反应临界点以内操作.发现中期升温速率高,前期与后期升温速率低,并对引起该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二氧化锰基吸波剂与煤以1∶3.0的质量比混合后在680 W微波场中气化的稳定温度达1 504℃,质量损耗率为1.11%,而相同条件下的颗粒活性炭的质量损耗率达43.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