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除草剂分子的电子结构及其原子的空间排列情况是影响除草活性的重要因素陆荣健[1~3]等从量子药理学的角度,对不同类型的、具有相同作用机制的稠杂磺酰胺除草剂进行分子力学、量子化学及构效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计算了结构类似的21个三嗪类除草剂化合物的生成热、最高占据、最低空轨道轨道能量、偶极矩、静电势、极化度以及5个具有代表性N原子所带的电荷这些量子化学参数,结合分配系数、表面积等物理参数,进行了定量结构一活性关系(QSAR)研究,建立了相应的QSAR方程,R^2=0.863,F=1.576.利用该方程对西玛津的毒性活性进行了预测验证.预测值与理论值很接近,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证实了该QSAR方程可靠.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分离变分法Ⅹα方法,这是量子化学中关于求解HFS方程的一种近代计算方法,我们为此移植并编制了DV-Ⅹα方法的微机计算程序,对稀土化合物结构进行量子化学研究结果在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几种互变异构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Ⅰ)文中,我们讨论了以下三个互变异构反应中的反应(1)的互变异构机理,接下来我们对反应(2)和反应(3)进行量子化学研究,以期了解在上述两个反应中H原子是如何迁移的。  相似文献   

5.
聚苯硫醚交联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利用静态理论对聚苯硫醚(PPS)的交联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PPS分子模型和可能产生的自由基模型的量子化学计算,探讨了PPS的热交联反应趋势和交联结构,证实了氧在交联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量子化学原理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强烈地依赖于相关材料的性能,因此对材料进行理论设计以寻找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以及对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有关现象的理论解释已经成为材料研究的迫切要求.量子化学和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已基本上能满足这一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量子化学原理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重点评述了量子化学原理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平均插锂电压的预测、锂的嵌入-脱嵌机理研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晶格畸变的研究以及其它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论计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从头计算Hartree-Fock分子轨道法计算了苯并恶唑、苯并咪唑、苯并噻唑、二氢噻唑以及哌嗪5种母核的17种含氮杂环衍生物润滑油添加剂的量子化学结构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这些分子的摩擦系数与量子化学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具有良好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的摩擦学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含氮杂环衍生物的总能量和偶极矩是影响其减摩性能的主要量子化学结构参数,并对减摩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提出甲烷等离子体偶联合成碳二烃的主要基元反应是甲烷与甲基、亚甲基、次甲基的自由基反应,并用半经验量子化学的PM3方法,对可能的反应途径进行了量子化学研究,得到了过渡态的构型,计算了反应热及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反应主产生物为乙烷,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CNDO/2量子化学计算程序对咖啡酸、氯原酸、连翘酯甙及三种模型化合物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计算中使用的结构参数是通过MMPM分子力学优化程序优化结构得到的参数。出量子化学计算结果找到了药物作用的活性部位,并讨论了电子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频哪醇重排反应过渡态的量子化学参数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利平  刘浩  屈凌波 《河南科学》2005,23(3):344-348
运用Gaussian98量子化学程序,采用STO-3G基组,对频哪醇重排反应进行从头计算研究,得到了重排过渡态的系列量子化学参数,证实了本重排反应是在质子的作用下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缺电子中心的碳正离子同时发生1,2-移位,生成稳定的频哪酮分子,反应中间态为正离子桥式三元环结构.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相转移催化方法将1-苯基(甲基)-3-甲基-5-(4,6-二甲基-2-硫代)嘧啶基-4-吡唑甲醛氧化成酸,进而与卤代烷反应制得吡唑甲酸酯。所报道的16个新化合物结构经^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测结果表明,其中几个化合物对小麦锈病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个别化合物表现出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7种未见文献报道的N-(取代苯甲酰基)-N-(1,2,4-三氮唑[1,5-α]嘧啶基)硫脲类化合物,对其产率、物理性质作了首次报道,采用UV,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初步测试表明该类化合物在100 mg/L的浓度下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在10 mg/L的浓度下具有明显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高效低毒的旱田除草剂异草酮(2-(2-氯苄基)-4,4-二甲基异唑-3-酮)的基本结构为基础,以Baylis-Hillman加成物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3个新型的2-(4,4-二甲基异唑啉-3-酮-2-基)甲基-3-取代芳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产物及中间体结构经IR,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溴甲基-3-(2,4-二氯苯基)丙烯酸乙酯(2b)具有很好的杀虫活性,在600 g ai/hm2的剂量下对朱砂叶螨防效为100%.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3在2 000 g ai/hm2的剂量下均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可作为除草活性的新型先导化合物供进一步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六个未见文献报道的N-取代甲基水杨酰胺类曼里奇碱以及它们与磷酰二氯在缚酸剂存在下缩合形成的二十七个新环磷化合物:2-取代-3-取代甲基-2-(硫)氧代-1,3,2-苯并氧氮磷根本不已-4-酮的合成。  相似文献   

15.
Macrocyclic compounds, such as crown ethers, azacrown ethers, thiacrown ethers, calixarenes and porphyrins, which act as ionophores in lead(Ⅱ) ion-selective electrodes,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latest literatures.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onophores are generalized. The modification regulations for the substituted ionophores are elaborated with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response features of the lead(Ⅱ) ion-selective electrodes assembled by them.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pendant moieties which contain soft base coordination centers like N, S and P atoms is in favor of adjusting the cavity size and conformation of the macrocyclic com- pounds. Furthermore, there is synergic effect between the cavity and the donor sites of the ligand and thus the selective complexation of lead ions is easily realized,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avoidance of the interference from other metal ions. The macrocyclic ionophore having the best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thus far was found to be N,N'-dimethylcyanodiaza-18-crown-6 with the detection limit of 7.0×10^8 (14.5 μg/L), which is one of the uncommon ionophores that can really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from silver and mercury ions. The selectivity coefficients of the ionophore for lead ions over other metal ions, such as alkali, alkaline earth and transition metal ions are in the order of 10^-4 or smaller, where the selectivity coefficient of lead(Ⅱ) over mercury(Ⅱ) ions is much lower, down to 8.9×10^4, The structure design idea for high-performance ionophore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present results. The incorporation of nitrogen atom, especially cyano group or thiocyano group or amino/imino groups, rather than thio atom alone could result in new excellent lead ionophores. The aborative design for metacyclophanes containing aromatic nitrogen atoms with the aim of creating excellent ionophores would also become a potential research trend. The lead(Ⅱ) ion-selective electrodes have shown wid  相似文献   

16.
作者企图按专利程序制备文题所述显影抑制剂释放化合物(DIR化合物),但所得结果与报道不一致。1-苯基-2-溴-2-[(1-苯基-1 H-四唑-5-基)硫基]-乙酮与羧酸盐缩合反应的结果显示,该反应的主要产物为1-苯基-2,2-双[(1-苯基-1 H-四唑-5-基)硫基]-乙酮,而并非所期待的乙酰基化合物。最后,通过一条新的合成路线,经1-苯基-2-乙酰氧基-2-溴-乙酮与1-苯基-1H-四唑硫醇钠缩合,成功地制得了上述DIR化合物。总收率超过70%。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1HNMR分析方法,对由N—(杂环基甲基)水杨酰胺与(硫代)磷酰二氯关环反应的产物结构的鉴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合成13个碳酰脲类化合物.其中8个未见文献报道。化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分析鉴定.其中有些新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杀草活性。  相似文献   

19.
磺酰脲(胺)类除草剂的非线性QSAR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磺酰脲和稠杂磺酰胺类除草剂进行了非线性QSAR分析,得出了影响它们除草活性的重要特征指标,进一步证实了这两类除草剂与受体具有相同的作用位点以及我们前文提出的这两类除草与受体的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除草剂的应用试验,不同除草剂的单独使用对阔叶杂草的除草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百草枯、草甘膦、扑草净、果尔、都尔、乙草胺、高效盖草能、精禾草克;对禾本科杂草的除草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百草枯、扑草净、高效盖草能、草甘膦、精禾草克、果尔、乙草胺、都尔。不同除草剂的混合使用相对于单一除草剂效果和性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克乙丁试剂无论对阔叶杂草或禾本科杂草除草率都达到了100%;混合除草剂的抑草期也比单一除草剂要长。通过对难除杂草的效果试验,发现加大草甘膦浓度能提高除草效果;克乙丁试剂、草二试剂、扑草净对有害生物—加拿大一枝黄花有较好的除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