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潘南竹 《科技信息》2007,(15):102-103
习语翻译必须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需要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2.
语言风格的翻译是否成功是决定一部文学译著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对于风格翻译的二元争论有必要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本色"和翻译活动的性质重新从哲学层次上获得新认识。译者只有从哲学思辨充分认识到"自我"风格发挥的有度性,通过风格调整的翻译策略,"动态忠信"于原作语言风格,而不是肆意"对抗"或"反叛"原作的语言风格,才能在两者之间达到语言风格的"和谐翻译"。  相似文献   

3.
何甫权 《科技信息》2009,(24):126-126,130
翻译中要“忠实”,要保留原作的风格是译界一个欲罢不能的话题。由于受到译者个人素质、价值取向、审美观、赞助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原作风格的再现显得尤为复杂和重要。从内容到形式,尽可能接近原作接近原作者是译者的天职。译者有义务表现原汁原味的,而不是易容后的风格。就影视剧字幕翻译而言,译者要在充分照顾译入语观众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的基础上兼顾体现电影以及导演、演员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的思想修养、创作个性在其作品中的集中反映,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风格对作品的重要性要求译者应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但语言文化的差异又使得风格的传达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译文风格实际上是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结合。但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应尽最大可能地传达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呢?本文从中英语言差异出发,强调译者应理解原作,尽量使用原文结构,在翻译活动中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翻译有着紧密的关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要让译文与原文既形似又神似,必须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再现原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深刻了解双方文化内涵、精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本文拟从中西方文化的空缺性和冲突性角度探讨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翻译的过程中,文体意义的再现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作者的写作风格,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理解原作的气氛,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所以译者应在分析原作的文体意义的基础上,以保留原作的文体意义为基本原则,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再现原作的文体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静 《科技信息》2008,(3):452-453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探讨,旨在挖掘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是以忠实为导向,并且是由译者追求的目的所决定的.翻译目的导致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而创造性叛逆又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译者在目的的驱动下从内容、语言、风格层面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田德蓓教授《〈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述评》一文中“翻译不是解码的过程”以及将“解码”和“交际”截然对立等观点提出质疑,笔者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所谓“码”,即代码,是符号能指和所指结合的规则,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2、解码即是释义,是语际转换以及意义产生的先决条件;3、解码与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对势不两立的概念。翻译过程中的解码是多层次的,除了语言层次上的解码外,还有文化、风格等层次上的解码.  相似文献   

10.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翻译策略,也是两种互为补充的翻译方法.异化有助于充分反映原语文化的特征,有助于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国风味”,也有助于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手段,而归化则有利于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异化与归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态度,它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无论是异化多些还是归化多些,只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将二者很好地结合使用,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出来,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中常常会碰到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处理这些差异的策略:意译、直译、归化、异化。而策略的选取受到翻译的形式、目的和意图,文本的体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文学翻译主要目的是引进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因此宜采用直译、异化的策略,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文化、艺术风格等差异,充分体现原文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蹊  许嘉琦 《科技信息》2010,(29):216-216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中反映的源语中特定的文化意义,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本文以文化语境角度对《两个比尔》的译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3.
商务信函是国际贸易活动中重要的交流方式。它帮助贸易双方相互了解,传递信息,以及最终达成交易。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主张在翻译时不苛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不仅做到文字意义对等,还要实现文体对等,准确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在商务信函翻译中只有深刻了解商务英语的含义及特点,才能力求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汉译英中保留汉语当中的文化形象,此问题一直困扰着译者。“同化”这种翻译方法在汉译英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译者应力求保持汉语的原貌,也就是要尽量传译“中国特征”,具体说,就是要尽量表达中文原作的文化特色、语言形式及异常写作手法。“同化法”也要注意限度,实在行不通,还要利用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effect in translation by exploring the text linguistic approach; especially it 's seven standards. This includes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texts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re is a closet link between these standards and the cultural effect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 also offers some simple examples to illusrate some standards of them. In addition, the paper is trying to emphasis the importance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cultural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指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一种介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独特的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再拘泥于规范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内容,而是通过对译语的革新来尽可能传达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围城》英译本的实例,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修辞学的“得体”观,体现出语言表达对社会文化背景(即大语境)的关注。其实,任何一种修辞观的出现都不应是孤立的,它既是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语辞修饰的要求.同时又与传统的修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依据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的积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诗三百》所代表的“和美中正,适度中节”的精神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考察吕叔湘先生对“适度”与“恰当”原则的论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18.
王萱  李琼 《奇闻怪事》2007,(6):48-50
颜色词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深广的文化象征意义。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本色。本文将追溯中国文化中“绿”的含义,探究其演变过程,揭示古今“绿”文化之异同,以确保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引言在英汉各自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成语,成语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等特点,牢固地确立了它在英语中的地位。翻译时若能处理好这些成语可以更传神地反映原作的风姿,使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更形象生动,从而为译作增色,读者也能更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不是语言字的机械转换,而是一项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两种语言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再创造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再创造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它必须遵循忠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