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不同比例 L-半胱胺酸 /二硫醇混合溶液中制备了混合自组装膜修饰电极。经过 L-半胱胺酸的还原脱附后 ,利用循环伏安技术研究了吡咯在 L -半胱胺酸 /二硫醇自组装膜修饰电极表面聚合的过程和影响聚合的几个因素。实验结果表明 ,下面的几个因素影响着吡咯在自组装膜上的聚合 :L-半胱胺酸在混合膜中的比例、支持电解质 p H的大小以及聚合单体分子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比较L-半胺胺酸/二硫混合溶液中制备了混合自组装膜修饰电极。经过L-半胱胺酸的还原脱附后,利用循环伏安技术研究了吡咯在L-半胱胺酸/二硫醇自组装膜修饰电极表面聚合的过程和影响聚合的几个因素。实验结果表明,下面的几个因素影响着吡咯在自组装膜上的聚合:L-半胱胺酸在混合膜中的比例、支持电解质pH的大小以及聚合单体分子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将L-半胱胺酸修饰到金电极表面,通过循环伏安法、阻抗法进行表征。在pH低时,高频部分的半圆的半径较pH高时的要大,其原因可能跟探针离子与L-半胱胺酸的静电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层层组装技术,通过Cu2 的桥联作用,制备出铜铁氰自组装膜修饰电极(CuHCF/L-Cys/Au),并研究扫描速度、支持电解质、pH值对该修饰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铁氰自组装膜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方法简单易行、干扰小,对对苯二酚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其催化电流与对苯二酚浓度在2.0×10-5~2.4×10-4mol·L-1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选用L-半胱氨酸(L-Cys)通过S-Au键修饰到金电极上形成L-半胱氨酸自组装单分子膜修饰金电极(L-Cys/Au),探讨了该电极形成机理并发现它对抗坏血酸具有电催化作用.进而利用示差脉冲伏安法对各种样品中的抗坏血酸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L-半胱氨酸自组装膜修饰电极(L-Cys/Au SANs)的制备方法和其电化学行为,发现该电极对抗坏血酸(AA)具有明显的电催化氧化作用,在pH 4.03的BR缓冲溶液中,AA在L-半胱氨酸自组装膜修饰电极上产生一灵敏的氧化峰,峰电流与AA浓度分别在8.0×10-7-8.0×10-6mol·L-1和4.0×10-5-4.0×10-4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0和0.996 7,检测限为1.6×10-7mol·L-1.该方法可用于AA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以自组装在金电极上的L-半胱胺酸(L-cys)为基底沉积普鲁士蓝(PB),滴加氨基硅烷(APTES)后固定纳米金(Nano-Au),结合血红蛋白(HB),利用PB和HB对过氧化氢(H_2O_2)的催化作用,制备了H_2O_2传感器。该修饰电极在H_2O_2浓度为4.0×10~(-8)~1.0×10~(-5)mol/L范围内与电流有线性响应,线性相关系数R=0.998 0。实验证明,HB/Nano-Au/APTES/L-cys@PB修饰电极显著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增强了稳定性,拓宽了线性响应范围并降低了检测下限。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组装修饰法将细胞色素C修饰到以L-半胱氨酸为连接剂的金电极上,并运用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法(EIS)等方法研究了该电极的电化学行为.测定了细胞色素C有关的电化学参数.  相似文献   

9.
通过层层自组装壳聚糖功能化的石墨烯和磷钼杂多酸于半胱胺修饰的金电极,构筑磷钼杂多酸/壳聚糖-石墨烯的三明治夹心结构多层膜修饰的金电极.将构筑的传感器应用于NO2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检测NO2的线性范围为9.50~67.63 mmol/L,检出限为7.45 mmol/L.根据测定的结果进一步改善传感器的制备和构筑,制备出选择性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好的传感器.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组装单分子膜原理,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将金纳米粒子(AuNPs)和DNA探针分别固定到金电极表面制备成探针电极。结果表明纳米金可以使响应电流大大增强,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同时DNA自组装到纳米金修饰的金电极上,形成一层致密的分子膜,可使响应电流下降。  相似文献   

11.
For about three decades, DNA-based nanotechnology has been undergoing development as an assembly method for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The DNA origami method pioneered by Rothemund paved the way for the formation of 3D structures using DNA self assembly. The origami approach uses a long scaffold strand as the input for the self assembly of a few hundred staple strands into desired shapes. Herein, we present a 3D origami "roller" (75 nm in length) designed using caDNAno software. This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as a template to assemble nanoparticles into different pre-defined shapes. The "roller" was characterized with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四苯乙烯基与己氧基苯通过酰胺键连接起来,合成了四苯乙烯酰胺衍生物。主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示差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热台偏光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该衍生物的光物理性能、热性能、聚集诱导发光性能和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强烈的蓝色荧光;其热失重温度达到359℃,显示出较高的热稳定性;化合物样品在熔融和冷却过程中均能观察到明显的液晶织构,说明其具有明显的液晶性;化合物分子在不同的溶剂组成中可自组装形成棒状或球状形貌不同的聚集体结构。  相似文献   

13.
用杂化粒子场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大体系(约56 nm)长时间(100 μs)的嵌段共聚物在本体中的自组装, 以避免小体系的有限尺寸效应. 通过调控嵌段共聚物中的嵌段数目、 嵌段比例及嵌段间的相互作用参数, 获得两嵌段共聚物和三嵌段共聚物在本体中的自组装结构. 结果表明, 模拟结果与自洽场理论、 Monte Carlo方法、 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的模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用杂化粒子场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大体系(约56 nm)长时间(100 μs)的嵌段共聚物在本体中的自组装, 以避免小体系的有限尺寸效应. 通过调控嵌段共聚物中的嵌段数目、 嵌段比例及嵌段间的相互作用参数, 获得两嵌段共聚物和三嵌段共聚物在本体中的自组装结构. 结果表明, 模拟结果与自洽场理论、 Monte Carlo方法、 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的模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微孔-大孔双孔结构β沸石材料的构筑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聚苯乙烯小球(PS)为模板,纳米沸石为基元构件,采用受限空间和吸附沉降自组装法,在密堆积的聚苯乙烯小球间隙里组装纳米β沸石,高温焙烧除去PS模板后得到具有微孔-大孔双孔结构的β沸石多级孔材料。并考察了几何因素、化学因素以及浓度因素在受限空间自组装法中对制备规整有序大孔材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上硫醇自组装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硫醇类化合物在金上形成的自组装膜的自组装动力学、结构、性质及其上的跨膜电子传递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磺化聚苯乙烯/聚4-乙烯基吡啶在选择性溶剂甲醇中的自组装行为。用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等手段考察了P4VP/甲醇初始浓度以及Cu^2+的加入对溶液中粒子形成尺寸的影响,并在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了自主装结构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8.
我们利用简单的相界面法自组装出一系列卟啉的微纳米结构,包括纳米棒、纳米管和纳米粒子,借助扫描电镜(SEM),红外谱(IR)和X衍射仪(XRD)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不同卟啉微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19.
在固体基质表面自组装一层功能分子层 ,通过静电相互作用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与双吡啶盐 ( Py C6 BPC6 Py)交替沉积 ,制得多层酶电极 .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跟踪石英基片上的组装过程 .详细描述多层膜电极以亚甲绿 ( MGH)为电子中继体的电化学行为 ,并研究此传感器对过氧化氢的电催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二亚胺,二硫醇(酚),合铂(Ⅱ),配合物光物理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组装光电分子器件、设计合成多组分发光化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这类化合物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