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造型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基础,“形”与“神”是人物画造型的两个重要方面,“形”是人物画的基础;“神”是人物画的灵魂,“形神兼备”是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标准。本文旨在探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说明造型在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变革和发展是非常有成就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三四十年代徐悲鸿、蒋兆和开创的写实主义新画风.周思聪是经历两个不同时期的画家,其前期的作品继承了蒋兆和的风格特点,用传统的笔墨语言直面生活;后期则用现代绘画语言切入当下现实生活,既融汇了西方现代构成艺术,同时又关注中国审美文化.本文通过对周思聪绘画历程的研究,透析出当代水墨人物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和变化.  相似文献   

3.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人物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几千年来,通过历代画家不断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中国人物画独特的审美意识、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为工笔人物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中国工笔人物画较之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更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因此,今天我们研究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无疑对继承和发展工笔人物画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悠久的历史工笔人物画,一般称为“工笔重彩人物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笔工整细致、色彩…  相似文献   

4.
’94~’95中国小说的新思潮是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反拨,倡导表现亲身经历的现实,以强烈而亲切的主观感受浸染现实。这种思潮的审美价值取向表现为:求“新”——摈弃先前对形式的崇拜,关注正在发生着的生存现实;叙述主体的主观化与叙述客体的客观化;亲历性中显著的感性倾向;与法国“新小说”派有相似点;日常口语的状态之流。  相似文献   

5.
写意人物小品画不但是对写生的整理和概括,更是写意人物画创作的前奏。写意人物小品画之所以被称做“小品”,犹如电视类的小品表演一样,篇幅不长但内容生动,且具备一切创作因素,和大幅写意人物画创作一样能起到令观者感化的作用。但它形式活泼,用笔用墨随性自然,没有大幅创作的严谨,却同样能给观者以赏心悦目的感受,这便是它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美术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历代艺术家在探索中饱尝着创新和回归、借鉴和扬弃、肯定和否定、迷茫和清晰的苦与乐.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代表着中国人物画发展方向的三个重要人物徐悲鸿、蒋兆和、周思聪的艺术特点的剖析,使人们更加清晰地领略到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脉络,引领我们去创造中国人物画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李博 《咸宁学院学报》2013,(12):138-140
工笔人物画在当代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物刻画得更加细腻,画面语言丰富,主题内涵突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服饰的表达。本文试图从服饰如何在工笔人物画中表达来阐述,服饰是如何作为人物画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物主题的表现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再读中国人物画,通过所能看到的战国人物帛画《龙凤人物图》到唐、五代两宋涌现出了如吴道子、顾宏中、李公麟、武宗元等名家。人物画在造型上更为精致,写实的工夫似已到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9.
人物画在唐代就走向了高峰,然而历代以来因因相袭,使人物画走向了程式化,造型方式过于雷同,失掉人物本真的细节,造成人物画发展的困境。中国人物画专业性素描,就是研究传统的同时,应该借鉴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提高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在教学上应该系统化,规范化,为培养现代型的人物画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林启泉,生于1969年,福建武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中国人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笔画学会学术秘书,龙岩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职于龙岩学院艺术系。擅长工笔画,作品多次获全国性大展奖。出版《当代著名画家技法解析——林启泉工笔人物》,《林启泉唯美工笔人物画精选》。多幅作品入编《当代中国画精品选》、《新水墨——福建卷》、《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优秀作品集》。作品《丽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相似文献   

11.
《龙岩师专学报》2012,(1):F0002-F0002
林启泉,生于1969年,福建武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中国人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笔画学会学术秘书,龙岩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职于龙岩学院艺术系。擅长工笔画,作品多次获全国性大展奖。出版《当代著名画家技法解析——林启泉工笔人物》,《林启泉唯美工笔人物画精选》。多幅作品入编《当代中国画精品选》、《新水墨——福建卷》、《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优秀作品集》。作品《丽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物画发展历史悠久,人物画题材广泛,其中历史人物典故是不可或缺的。陶瓷做为一种艺术载体,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后人在欣赏精美陶瓷艺术品时,要继承陶瓷绘画中历史人物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和传承他们的高尚品格、追求美好和谐的精神,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3.
方方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恪守“忠实再现”、“零度写作”,从一开始就隐含着一种悖论:一方面,力图让生活自我呈现,尽量悬置价值判断,表现一种纯自然状态;另一方面,这种再现依据的并非生活的真实而只是观念的真实,即方方本人对生活的认知,由于方方对何为真正的人生有着自成体系的思考,而且急于将这种思考投射到她所创造的世界中,所以她塑造的人物无不带有鲜明的观念化和类型化色彩。所谓观念化是指人物形象突出而集中地显示了某种观念,甚至就是某种观念的化身。观念化人物形象一般与极端性的性格相联。由观念化带来的悖论的存在,表明新写实主义作为一种现代文学观念,一方面激活了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人物形象观念化的隐患。方方对于人生固有的哲性思考、冷峻的观察视野使人物性格单一、定势和极端化,带来的不仅是艺术形象的雷同,更重要的是这种单一的思想命题必将制约文学创作可能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四川省诗书画院的职业画家袁生中,他的水墨人物画出入于中国当代画坛。他的墨路宽,且丰富多变,特别倾力于挥洒对时代的感受和理解,追求和探索,让每一团是,每滴水都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时代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的创造中,体现着艺术家崇高的使命感。揭示普通人的精神品质及其美学价值,这是袁生中在他的众多人物画中所着力追求的一个内涵层次,他前期作品主要描绘乡村人物生活,多视角、多层次刻划中国农民群体的质朴淳厚的人性。画家以恬淡,轻灵的笔墨,截取人物的瞬间神志和情趣,创造形神兼备的写意风格,表达自己所探求的致深…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我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人物画教学长期以来轻传统临摹而造成中国画人物画基础教学轻重易位的现象。从尊重中国绘画习画法的规律出发,就中国画传统临摹教学的规范化、体系化提出三点设想:(1)增加传统人物画临摹深深时;(2)构筑临摹教材规范化、体系化的基本框架;(3)促使临摹教师专业化。确立以临摹教学为“龙头”带动素描、速写、默写及国画写生和创作教学,构成“一条龙”系统。  相似文献   

16.
从“气韵”说与“摹仿”说看中西传统绘画之异同俞晓霞气韵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方传统绘画的最高艺术纲领。“气韵”说出自中国六朝时代谢赫所著的《画品》,而摹仿说则是古希腊人阐述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一种学说,同时作为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它一直指导着古希腊直至...  相似文献   

17.
水墨人物画,俗称写意人物,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魏晋以前,山水、花鸟只作为人物画的配景出现,之后,山水、花鸟、人物逐渐明确分支。千百年来,通过各时期艺术家们的探求、变革,逐步完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尤其是通过八十年代后的东西大融合,水墨人物画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在我国各艺术院校的教学中,人物画处于重要位置,在历次综合性美术展览中也占有最高比重。然而在我从事多年来的师专美术教学中,却发现每届学生的毕业创作以水墨人物画形式出现的却寥寥无几。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只几个周的水墨人物画课程,远不能解决有关造型、笔墨诸方面的基本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作为一个本课程教师的慎重思考。我注意观察学生对待整个艺术门类认识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态度、师专教育体制的特点及社会因素和教学的关系,谈点粗浅体会,或许能对水墨人物画教学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写实人物画的核心不是逼真、再现,而是意象性。写实人物画的写实性虽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不等于没有主观情感,应当将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形成其意象性特征。寻求创作个性,将创作与传统与西方与时代恰当地结合,是中国写实人物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五四与新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鲁迅与莫言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尽管两人关注中国文化“吃人”意象的立足点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但是他们在对人物深层文化心理的挖掘上,在作品所隐含的现代性思考上,在作品复调形式的运用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是百年人文精神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从方方的《状态》始,“潜对话”已成为方方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这在其近作《鸟泥湖年谱》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潜对话”不仅表现在单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之间,而且成为作品的结构性因素。作为与“对话”(公开对话)相对而言的“潜对话”,与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有着明显的差异。作家个人的艺术选择、时代情势使中国出不了“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