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应用系统取样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样方 ,对样方进行主分量分析 ,得到第一主分量、第二主分量二维排序图 ,第一主分量主要反映森林群落的分布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第二主分量主要反映植被群落的分布随坡向而变化 ;二维排序图中的样方分布较好地反映了雾灵山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 .  相似文献   

2.
应用模糊聚类和PCA排序方法对太白山针叶林进行了分类和排序,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将排序值与环境参数相联系而给出群落的定量环境解释.分析表明,太白山针叶林的类型及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降水和热量.模糊聚类的截取水平选在模糊关系变化较大之处,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聚类结果  相似文献   

3.
应用模糊聚类、相互平均排序及R型主分量分析,对香港岛13个森林群落及其组成物种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模糊聚类是一种可行的数值分类方法;二维的相互平均排序能很好地反映各森林群落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物种在森林群落中的分布关系;R型主分量分析则能直观地表明香港岛森林群落中优势种与伴生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运用主分量分析(PCA)排序法对北京怀柔山区的暖温带灌丛群落进行了群系和群丛两个等级上的间接排序,降维效果较好.前三维占有信息量可达70%左右.灌丛的排序直观地反映了各样方之间的生态学距离,以及群落的连续性和间断性,并间接地反映了灌丛各类型的分布格局与其所处生境中坡向和水肥因子密切相关.主分量排序对灌丛样方具有一定的辅助分类作用,特别是对群丛的辅助分类效果更为明显.通过主分量分析,确定了对前三个主分量影响作用最大的种类.研究表明了主分量分析排序方法在灌丛研究中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鹅耳枥林的聚类和排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等级聚类、极点排序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法,对蟒河自然保护区的鹅耳枥林进行分类和排序。等级聚类法将保护区的鹅耳枥林划分为四个群丛。极点排序和主成分分析较好地反映了群丛所在地的温度、土壤水肥状况的梯度变化,及植被的连续性变化。分析的结果表明,鹅耳极林是原生植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它在蟒河自然保护区的地带性分布是种群本身特性和生态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连云港花果山山楂叶为原料,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衡量提取工艺的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超声辅助提取山楂叶黄酮的工艺,确定了从山楂叶中提取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乙醇浓度70%,液料比20:1 m L/g,超声温度70℃,超声时间40 min,提取3次,山楂叶黄酮提取率为2.53%。此外,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抑菌法和DPPH·法研究了连云港山楂叶黄酮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以及抗氧化效应,结果表明山楂叶黄酮具有明显抑菌活性和清除DPPH·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野山楂的营养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山楂 (CrataeguscuneataSieb .etzucc)又名小叶山楂 ,山果子 ,为蔷薇科植物 .商品山楂为“北山楂” ,野山楂为“南山楂” ,南山楂为野生植物的果实 .主产于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等地 .有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痰饮、吞酸等功用 .野山楂多分布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 ,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为此 ,进行了野山楂营养成分的测定 ,旨在为开发利用这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及方法1 .1 实验材料及处理 野山楂果实采自云南丽江 ,经鉴定为 :野山楂 (Cr…  相似文献   

8.
嘉陵江流域南充金城山森林群落的模糊数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将模糊数学中的聚类法和综合评判法与常规聚类法相结合,直接从群落整体和其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嘉陵江流域南充金城山植被进行分类和排序,得到比常规方法更为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植物群落和环境特征的野外调查观测基础上,通过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的方法,研究了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分布区植物群落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巨柏分布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可分为3类,包括巨柏群落、巨柏-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群落和高山松(Pinus densata)群落.CCA排序结果显示:第1排序轴与海拔和土壤含水量、密度、质地关系显著,主要反映水热和土壤条件的影响;第2排序轴与纬度、坡向和土壤磷含量、年降雨量、土壤全钾、土壤氮磷比相关,主要反映土壤营养、降水和光照条件的变化.影响该区域群落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和坡向变化造成的水热差异,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巨柏群落、巨柏-白莲蒿群落、高山松群落分布的主要海拔范围分别为3 000~3 400、>3 400~3 500、>3 500~3 600 m.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巨柏分布区的植物群落环境特征提供了科学参考,有助于更加有效地保护巨柏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在灰色聚类分析中,把太原市西山矿区环境质量看作是一个灰色系统研究对象,运用灰色聚类法对矿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为定量评估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把整个太原市西山矿区进行单元划分。将全区划分为70个有效单元.经过筛选确定了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密度、地震强度、地面坡度、相对高差、矿层开采条件、多年平均降水量、植被覆盖率、矿层开采状况、灾害分布密度和规模大小十一个评估因子.由于原始数据样木中的各个输入数据值大小和单位都不同,为了避免评价结果受到数据样本数据绝对值大小和单位的影响,木文采用平均标准化方法,在应用数据样本之前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根据危险性评估的分类标准,确定了灰类白化函数.由公式计算出了评价因子的权重值.根据太原西山矿区不同地质单元的地质要素实测值(聚类白化函数),计算出不同隶属关系的灰类的白化函数正然后计算出各加权聚类系数,即得不同隶属关系的聚类行向量,按照最大隶属关系确定该地质单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文中以第26单元为例详细说明了灰色聚类法.按照该法依次求出其它单元所属地质灾害聚类类别,从而判断出各单元所属的危险性等级.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地形和岩性条件,按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将太原市西山矿区划分为三个区.木文用灰色聚类法两种方法对太原市西山矿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所得结果与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太原市西山矿区实际情况基木吻合.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青南地区植物群落生态梯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依据对青藏高原青南地区26个群落的样地调查和环境因子原始数据,用主分量分析(PCA)排序技术和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植物群落在空间的分布格局,以及群落结构特征和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类型分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驱动下的水热条件,其次还受制于土壤养分.代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别与环境梯度有显著的相关性,随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减少,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模糊数学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模糊C-均值聚类和模糊排序方法研究了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类型及其生态关系,结果表明,该区群落类型的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保护区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相协调.海拔高度和水热条件是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2种模糊数学方法很好地反映了群落的生态关系,分析结果符合实际,可在今后研究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拉萨市巴嘎雪湿地作为研究地点,采用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该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条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巴嘎雪湿地34种主要植物隶属18科32属,其中常见的种有芦苇、肉果草、嵩草、杉叶藻、狐尾藻、水毛茛、矮嵩草、荸荠、西藏粉报春和甘肃马先蒿等。DCA分析表明,26个样方分为三个主要组合类型,分别代表不同的生境类型;34个植物物种分为三种主要的群落类型并与CCA排序分析基本一致。CCA排序分析反映了巴嘎雪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随着环境变化趋势形成不同物种为代表的三个群落,并且CCA分析确定了影响该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即水位变化、电导率和小生境变化(小丘、积水等)等。  相似文献   

14.
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至全球尺度上,水热条件是决定植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而在景观及更小的尺度上,区域环境因子则主导着植被的分布格局。数量分类和排序是研究群落生态关系的重要数量方法,它为客观、准确地揭示植被、植物群落及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提供了合理、有效的途径。笔者从群落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性格局的角度出发,综述了我国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的相关研究,阐述了采用数量分类和排序方法研究山地植被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必要性,并探讨了我国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聊城地区为例.选择了最能表征地表覆盖分区特征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地表覆盖类型及构成、土壤等25个要素作为分区因子,应用PCA—CA.对制图地理分区的界线确定作了定量探讨.首先以行政乡(镇)为总体样本单元进行PCA计算,结果表明,聊城地区地表覆盖类型的分布是受众多生境因子综合作用的,其中与耕地相关的因子是主导因子,PCA的排序图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分布的实际情况.其次再以PCA的因子得分进行以距离作为统计量的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的分区成果,对类别单元作出合理调整.确定二级区,并通过判别分析验证分区合理性。本次地表覆盖分区共划分为三个区.六个副区,对分区进行判别分析检验,结果证明此分区合理,符合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E、S两组主分量分析,对陕西省铜川地区植被次生演替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主分量分析是一种在自然条件复杂的较大区域内,研究植被次生演替的有效方法,它有助于认识植被次生演替与生态条件的关系及演替过程中群落性质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山西霍山次生植被的主分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主分量分析法对霍山东、西两坡的105个样方进行了排序。前三个主分量占总信息量东坡为70.68%,西坡为69.68%。降维效果良好。排序图中,样方间距离客观地表达了群落间的生态学相关程度。据此,首先将所作样方划分为若干群系,分析了群落随环境梯度变化的规律,并预测了群落演替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濒危植物狭果秤锤树所在群落的区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重新发现了濒危植物狭果秤锤树(Sinojackia rehderiana)在赣北的分布,采用植被调查样方法研究了狭果秤锤树所在群落维管植物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系组成复杂,物种密度相对较高.在1 600 m2样方中,有维管束植物57科74属79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10属10种,双子叶植物43科53属58种,单子叶植物8科11属11种.物种密度约达5种.(100 m2)-1.分布区类型多样,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科、属、种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成分为主,温带成分占有一定比例;反映了该群落的热带-亚热带区系性质.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在本区交汇,体现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植物区系过渡的特征.该群落分布面积小且邻近村落,具有明显的生态脆弱性,禁伐是维持该森林群落稳定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