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顺利“入世”给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德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试图从高校德育目标“入世”后的新视角、“入世”后高校德育教学艺术的新思路,“入世”对高校德育教师的新要求三方面作深入探讨,形成高校应对“入世”的德育教学的新途径,从而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德育观主要包括:“人性即人欲”的德育出发点,“健全个人主义”的德育目标”、“实用主义的德育方法”等,对其德育思想要采取科学态度与方法,批判地吸收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德育理念论     
德育理念是人们对德育的价值追求。科学的德育理念对德育实践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现代德育须确立起“社会一个体”本位、“适应一超越”性、“外在转向内在”、“规范行为与规范思维兼容”等理念。  相似文献   

4.
重视德育工作实效,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保证。由于视德育为“软任务”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学校对德育工作缺乏细致的研究,责任心有待加强。要通过社会、学校和学生实际的结合,制定出适宜的德育目标,确定适宜的德育内容,选择适宜的德育方式,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5.
传统德育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德育看作是一种“主体——客体”对象化的活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缺陷越来越要求对德育的认识必须有所超越。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来关照德育,德育就是师生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它对克服传统德育的弊端和回归德育“育人”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德育导师制”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德育导师制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人才需求的德育创新机制。“德育导师制”在浙江省中小学实施已历时两年,一些学校和地区积极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和实施途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笪双寿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1):45-46,55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德育。新中国成立后,“三好”、“四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也把“德”放在首位。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思想品德教育还不尽如人意,德育内容未完全确定,德育方法也较陈旧,德育途径尚缺乏系统等等。本文仅谈谈如何加强对电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品德特点了解九十年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有何特点,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当代电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是:卜)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听到很多新鲜内容,思想也从僵化走向开放。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青…  相似文献   

8.
当前幼儿德育困境重重,究其原因,幼儿德育无论是德育目标,还是德育内容、德育形式,以及德育取向等,还都不是为幼儿量身定做的,没有做到真正地“落地生根”。这一错误做法的趋势,必然造成孩子们在幼儿园单听的是这一套,在社会中看到的却是那一套;孩子们讲起道理求头头是道,而行动起来却还是老一套。老师使尽浑身解数,将德育这颗美好的种子埋进幼儿心里,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认为只有对原有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进行系统的整体改革,才能建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新格局。一是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实行三个转变:从单纯注意培养“合格学生”这一近期的学校目标向同时注意培养“合格公民”这一远期的社会目标转变;从单纯注意培养学生成为“道德完善的人”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成为“个性完善的人”转变;从单纯注意“知识型道德人”的培养向更加重视‘能力型道德人”的培养转变。二是德育内容的改革必须注意突出发展性,突出个性发展需要,突出时代性和超前性。三是必须建立立体化的德育网络:建立多维德育协作网络;建立多渠道的德育渗透网络;建立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相结合的隐性德育课程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高校实施“以德治国”必须重视德育建设,强化德育管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同时,认真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对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使人类社会的整个生存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既充实了高校德育的内容,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使主导性的传统教育理念和单向性的传统教育方法受到冲击,使大量信息“垃圾”得以滋长,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困惑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务必抓住时机,更新德育理念,积极应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扬长避短,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建设网络队伍,加强网络管理,开辟“网络德育”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中学德育工作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将德育视作学校智育及其他工作的一种保护和服务手段;二是德育工作的开展偏重于“教”而未突出“学”。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德育工作的功能在思想现念上存有认识偏差,并对德育工作的方式缺少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切实做到德育对象主体化、德育内容全面化,德育方法情感化,德育过程科学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多年教育教学实践,大连八中提出“生本德育”。“生本德育”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其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管理体系、建设专业化的德育队伍、开发多样的德育校本课程、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身处课改热潮,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我们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切实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为此学校要全面抓好德育队伍建设,落实德育常规,开展德育科研,深化德育内涵,开阔德育思路,拓宽德育渠道,探寻到符合校情、生情的有效途径,创建学校德育特色。  相似文献   

15.
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的新思路应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理想教育与信仰教育为本,德育工作者应从不太关注网络向建立网上德育工作阵地跨越,实现短期德育向终身德育创新跨越,实现从重视“共性”德育向突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德育创新跨越。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主体性德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因而,它的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和建构主体性德育的过程体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理清德育的“主体”范畴,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和丰富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特点。继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观下,建构“认知—实践—完善和提升”的德育过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德育的地位、作用、内容、方法和原则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深入学习和贯彻他的德育思想,研究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厘清德育实效性的涵义是把握德育实效评估尺度的前提和基础。德育实效性评估中的“合需要性”与“合目标性”两个尺度统一于人的本质规定性。从方法手段、目标内容、理念等层面对德育低效作出归因,发现正是由于未充分认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存在与德育系统的运行目标之间的深层同一关系,而未能揭示问题实质。  相似文献   

19.
论学校德育目标的偏失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育“德”之育,是德性的养成与培育,它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在目前,学校德育目标偏失这一本体论,片面地追求工具化、理想化、绝对化,而忘掉德育的本真是培养人的德性。因此,学校德育改革应唤起个体的自我意识,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发展个体的主体道德能力,塑造个体的主体价值,使德育成为完善人的“利器”。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着观念错位、定位偏移、内容失范等方面的问题,以致于德育丧失个性,实效低下。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应当确定现代化的德育观念,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构建个性化的德育模式,改进德育的方法,优化德育内容,积极开展德育创新,使德育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