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波  闫枫 《孝感学院学报》2005,25(5):110-113
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是“依法治国”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德育”作为教育的“五育”之一,自然也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培养和提高德育工作者和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意义深远.从“法治理念”这一独特视角,从德育工作者和当代大学生两个层面来探讨“法治理念”在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2.
农村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的效果如何,是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能否实现教育目的的大问题。同时,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其社会化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德育,努力提高  相似文献   

3.
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此,必须重视德育,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可见,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的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怎样?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人文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作用如何?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使人类社会的整个生存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既充实了高校德育的内容,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使主导性的传统教育理念和单向性的传统教育方法受到冲击,使大量信息“垃圾”得以滋长,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困惑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务必抓住时机,更新德育理念,积极应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扬长避短,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建设网络队伍,加强网络管理,开辟“网络德育”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加强高校德育的尊重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新世纪高校德育的新走向。高校德育的尊重教育主要包括政治尊重教育、法律尊重教育和道德尊重教育,三者共同构筑了高校大德育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推行素质教育,德育是根本。在教书育人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的全过程。本文从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入手,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轲 《太原科技》2006,(6):88-89
通过对山西省高校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理论上正在走向成熟,他们的思想状况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从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创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认为只有对原有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进行系统的整体改革,才能建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新格局。一是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实行三个转变:从单纯注意培养“合格学生”这一近期的学校目标向同时注意培养“合格公民”这一远期的社会目标转变;从单纯注意培养学生成为“道德完善的人”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成为“个性完善的人”转变;从单纯注意“知识型道德人”的培养向更加重视‘能力型道德人”的培养转变。二是德育内容的改革必须注意突出发展性,突出个性发展需要,突出时代性和超前性。三是必须建立立体化的德育网络:建立多维德育协作网络;建立多渠道的德育渗透网络;建立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相结合的隐性德育课程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洋溢着对话氛围的开放的时代,马丁·布伯对话哲学无疑是大学开放德育范式的新视域。基于对话哲学视域,大学开放德育范式具有构建交互主体关系的"纽带"、探索生活世界奥秘的"桥梁"、揭示对话人生真谛的"航标"和重塑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钥匙"等价值意蕴。大学开放德育范式要实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白走向对话、从知识化走向生活化和从知行不一走向知行统一的基本路径,与时俱进地推进大学德育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闫丽杰 《科技信息》2012,(20):466-466
古往今来,注重德育修养和实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主题之一。德育教学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高素质。“90后”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黄必超 《科技信息》2011,(28):278-278,280
新世纪,社会的发展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备各种良好素质的人才成为各高校的目标。而其中最重要的两方面就是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我国的体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责任的同时也要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本文试着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德育的途径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高校实施“以德治国”必须重视德育建设,强化德育管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同时,认真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对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德育环境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全面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与制约。从德育环境的功能看,它对大学生道德认识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情感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对大学生行为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对大学生品德形成有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应注意高校的物质环境、制度和精神等因素的建设,使大学生在一种“无声之教”的优良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全面贯彻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一,它与依法治国既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坚持“以德育人”。要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大环境;以德育教材建设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导师制为机制,创建高校德育环境工程;强化道德建设重在实践的德育理念,在德育实践中不断优化德育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初中学生特点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化途径,从而为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体育和德育同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广泛的思想德教育内容,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教育中往往寓德育于体育之中,体育数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王英 《许昌师专学报》1999,18(3):115-117
本阐述了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分析了这项工作的特点以及与这项工作相关的环节和方面,强调了该项工作应适应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和新要求而不断地创新,开放,而且还应经常地进行反馈,检验,修正与再实践。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提出了“弃不得原理”和“无用之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曾钦 《科技知识动漫》2007,(4X):137-138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而德育工作仅仅依靠班主任的实行,往往是不够的。特别是当代的中职类学生,存在着知识水平差,但做人的态度更差的问题,这就更需要其他科任教师要根据实际,寓德育教育与日常教学中。在教学中,施行“无意识”教育,“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至心头。在数学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养成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养成中教学,在教学中养成,使学生在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进入养成“角色”。  相似文献   

20.
孔子和老子的德育思想各有千秋,他们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重要理论渊源。对孔子与老子的德育观从哲学基础、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三方面加以比较,为批判继承我国传统德育思想,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