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通过对大理市、鹤庆县两地"马厂""小城""罗伟邑"三个村庄86户共430人语言的抽样调查和统计,以语言、年龄、性别三个变量分析当地白族使用母语、当地汉语方言、普通话的现实情况及其成因。调查发现白族的语言态度开放:认可母语的民族身份功能和情感功能;主动接受当地汉语方言、对普通话态度积极;认为白汉双语功能互补,大多数人对"白汉双语教育"持积极态度,但对"白汉双文教育"持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2.
选择生活在中朝边境丹东市的散居朝鲜族为研究对象,以丹东朝鲜族的语言实态为研究基础,通过考察在语言态度、语言使用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影响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的主要因素——年龄因素,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深入研究边境散居朝鲜族语言演变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结果表明,边境散居朝鲜族民族语言传承出现断层,语言使用代际差异明显、功能减弱、空间缩小、人数逐渐减少。建议适时适地、切实可行地调整朝鲜族民族语教育政策,有效地促进边境地区汉语与民族语的和谐发展,通过推动朝鲜族的文化传承、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建设等措施来恢复边境朝鲜族民族语言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实地访谈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畲族聚居地的语言使用现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进而探讨畲语得以保留的原因。作者认为,畲族聚居地和家庭内部使用本族语是畲语得以保留的客观条件,畲族对母语的深厚感情和语言忠诚,则是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本族语使用人口稀少的民族,通常都对自己的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语言忠诚。在这种条件下,要保护一种濒危语言,首先它的使用者应当拥有自己的聚居地,同时,这种语言应当成为家庭内部和本族聚居地的主要交际用语。  相似文献   

4.
张琦 《科技信息》2009,(8):11-11
母语如何对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产生影响是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迁移理论,以及目前中国在英语教学中的母语使用情况,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应适当使用母语,引导母语正迁移。  相似文献   

5.
从民族学、社会语言学视角,通过田野调查,以单语、双语、多语、母语能力和使用等指标逐步勾勒出广西罗城县仫佬族自治县民族语言使用基本面貌,结合当地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探讨上述因素和仫佬族语言特别是民族母语使用、传承特点之间的关系,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重要遗产之一的民族语言的传承发展提供具体的数据考量和一定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调查了大学新生英语学习中的母语依赖情况。结果显示尽管母语观念与母语策略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但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依赖现象是不可回避的。同时,语言输出中的母语策略使用量高于语言输入中的使用量,并且写的母语依赖问题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语言学、语言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调查常州市民方言、普通话及英语的语言使用情况,分析研究常州市民语言态度及其语言态度形成的原因,寻求方言、普通话以及外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动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理工科预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法,掌握理工科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程度,旨在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教学的改进,并为语言态度研究提供个案.结果显示,总体看理工科预科生对民汉双语认同度较高,而对民族文字和英语认同度较低;对英语工具性认同高于对民族语的认同,对英语和民族语的融合型动机都较高,但二者存在差异;大部分受试者对双语(或多语)语言的学习影响持积极态度,受试者的英语认同与其英语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跨境克木人的母语使用及保存情况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其成因除了民族聚居、心理认同感、族内婚姻等外,还受国家因素的制约。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不同国家克木人母语使用的特点及其演变走向。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等媒体语言对社会用语发挥着主导作用,带领着地方语言向前发展.其对广西语言使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全民族共同语的推广;激发起当地人学习民族语(汉语方言)的热情并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融合和语言间不同程度的接触、借用.  相似文献   

11.
泰北华人村华语状态及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北华人村是一个极为特殊而尴尬的华人聚集区,本文利用国家侨办组织赴泰北进行汉语教师培训的机会,对该地华语使用情况和华文教育情况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分析。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该地华语的使用情况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由于条件的限制,该地的华文教育还相当落后。希望本文能引起各界人士和专家对该群体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学习语言的过程 ,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不同的民族 ,有其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 ,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其语言。本文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列举了汉英文化差异 ,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和典故 ,从而强调文化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以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为资料,探讨汉日母语者在进行请求行为时的异同点,得出以下结论:在请求行为的方式上,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日语母语者较多使用间接请求或含蓄请求。而当与对方的社会关系属于明显的上下级时,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都避免直接请求,显示出类似的使用倾向。在请求行为中所使用的前置语列方面,日语母语者较多使用"道歉型"前置语列,而汉语母语者则较多使用"顾及周围型"前置语列,并根据与对方的社会关系使用不同的前置语列。  相似文献   

14.
以日语的母语话者的AIDUCHI为基准,将中国的高水平学习者的AIDUCHI进行了功能方面的分类,考察学习者使用的AIDUCHI在各个分类里将如何体现。在考察中,将说话人提供的信息分为“确定”的信息与“不确定”的信息。以“确定”信息为背景,把学习者的AIDUCHI分为“已理解”、“已理解+确认”、“已理解+态度”三种功能,分析了学习者如何通过“重复”、“换言”及“肯定”、“否定”、惊讶等的“情感表露”及“评论”等AIDUCHI的形式体现这些功能的例子。考察结果显示作为考察对象的学习者虽然日语能力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在AIDUCHI的使用上呈现出不稳定性、不均衡性和使用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疆拜城县一中、三中,老虎台镇中小学、托普鲁克村小学,以及铁热克镇中小学进行走访、座谈,笔者认为,语言交际空间、语言接触时间、语言交往方式将是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隐喻性的语言不仅出现在文学文本中,而且还充斥着我们的日常语言,隐喻无处不在。因此,语言的理解不仅仅指语言字面意义的理解,还包括对说话人话语中隐喻意义的理解。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一种新的隐喻方式的理解和适应过程。本文试图结合概念合成理论,重点探讨隐喻性语言的理解机制,以及该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以英语和汉语为母语学生的英语语言系统建成阶段,提出了自然科学双语教学中的结构模块构建方案;鼓励以中文为母语的教师,发挥自己拥有的外教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学生"专业英语"的"儿语"期,识解学生带有母语影响因素"构建"的词汇和语句,适时加以引导和纠正.遵循语言启蒙规律在高校双语教学课堂上再现婴幼儿语言建成过程,让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达到以英语为母语的接受模式,为走上国际科研平台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支庆玲  陈丽 《科技信息》2011,(1):I0163-I0163,I0151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具体实例出发,针对母语是英语的留学生的中介语进行了研究,归纳出几条中介语的特点。以求对母语是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以有益的启发,更好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娜敏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6):485-487,494
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方位全球化的语境下,少数民族语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这种趋势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冲击尤为明显。通过田野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查巴奇鄂温克民族村鄂温克语的变迁情况进行了个案调查,试图分析当地鄂温克语变迁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