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肺泡Ⅱ型细胞是构成肺泡壁的重要成分,其功能主要是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此外,对于肺上皮更新和损伤修复以及防止肺泡液积聚等均有重要作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为一种脂蛋白复合物、由脂质、蛋白质和糖基组成,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内压,减少肺泡液的生成,肺扩张刺激和多种激素均能影响Ⅱ型细胞合成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2.
肺泡Ⅱ型细胞是构成肺泡壁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肺泡Ⅱ型细胞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硅对肺泡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鳞石英、α—石英和硅胶以及它们和卵磷脂作用的表面ξ电位,研究了它们对家兔肺泡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二氧化硅的表面ξ电位越高,与卵磷脂等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越强,因而致硅肺作用越强烈。毒性作用顺序为:鳞石英>α—石英>硅胶。  相似文献   

4.
关于具有自由表面的流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面的层流稳定性问题,以往的研究仅限于纯净液体的运动,未考虑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在近代工程实践中很少要求研究纯净表面的液体行为,通常在表面上都或多或少为痕量表面活性物质所复盖。本文研究了具有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沿斜面层流的稳定性问题,对于长波的情况分析了表面活性物质对沿斜面层流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炜 《科技信息》2010,(32):111-111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指微生物产生的一类具有表面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物质,该物质具有良好稳定性、无毒和生物可降解性等性能。本文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合成方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近年来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研究的主要进展及现状,包括天然改性及化学合成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天然改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主要介绍了纤维素类。纤维素类的改性是将带长链烷基的疏水性物质接枝到纤维素链段上,使其具有两亲特性来提高表面活性。目前超声波法是制备纤维素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一种新途径。对于化学合成类,由于单体种类选择和组成变化范围广,且合成手段多,因此品种较多。化学合成类的主要合成方法有两亲单体均聚、亲油/亲水单体共聚及在水溶性较好的大分子物质上引入两亲单体。目前,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领域的研究仍进展缓慢,在合成同时具有超高分子量和高表面活性的问题上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Gibbs-Duhem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计算(W/O)/W乳化液膜体系表面活性物质界面组成的公式.通过实验测定其睦相对外相界面张力与反相中表面活性物质总浓度及载体浓度之间的变化关系,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及载体在界面上的不同吸附行为.并对各种变化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乳化液膜界面上表面活性物质组成的变化关系与液膜稳定性及传质过程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研究乳化液膜的真实分离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最佳吸痰时间进行研究。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27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NRDS患儿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分别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3-4小时、6-8小时、12-14小时第一次吸痰,记录患儿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的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胸片及氧疗时间三项指标。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判断三种吸痰时间的疗效差异。结果:Ⅰ组患儿用药后24小时、48小时的a/APO2及胸片的改善均不如Ⅱ、Ⅲ组(p<0.05),Ⅱ、Ⅲ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Ⅰ组患儿在相同的条件下需要氧疗时间长。结论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6-8小时与10-12小时首次吸痰疗效优于3-4小时首次吸痰,前两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如无气道痰堵推荐10-12小时首次吸痰。  相似文献   

9.
利用切片方法观察了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肺的组织结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水通道蛋白-1(AQP-1)、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在肺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豹猫和大多数哺乳类肺的组织结构一样,包括导气部(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和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支气管、细支气管管壁较厚。肺泡壁的细胞结构清楚,肺泡直径约为67.52±18.63μm,肺泡隔厚度约为7.783±0.657μm。AQP-1、SP-A和EGF在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管等的上皮细胞中呈免疫反应阳性,三者的表达强度有差异。结果表明,AQP-1、SP-A和EGF可能发挥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协同表达可能与肺内液体转运和肺内水平衡、防御疾病及维持肺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从实验室保藏的22株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中优选出一株具有显著表面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 CICC 23659,研究4种培养基对该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及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 MMSM 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产物表面活性最高.2 g/L 的粗产物具有显著的排油活性,对中长链烷烃和苯环类疏水性物质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且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纯化产物的 CMC 为31.5 mg/L,最低表面张力为27.8 mN/m.产物经 TLC、红外光谱及高效液相色谱鉴定为 surfactin.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地概述了近年来关于肺代谢机能及其障碍的主要研究进展。内容包括:①肺的基本代谢机能,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③肺对某些激素及化学介质的代谢,④肺的血凝及纤溶,⑤肺的解毒功能,⑥肺的免疫防御作用。近来发现肺不仅仅是一个呼吸器官,而且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代谢器官。这一进展打破了对肺机能的传统认识,重要的是它可能为寻找肺疾患防治的新途径提供某些有益线索及理论根据,也可能为肺功能的测定提供一个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微机控制泡式表面张力仪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燕  王鸿儒  舒辰慧  王铭 《广西科学》1998,5(2):125-128
为了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表面的物理特性,我们改进Enhorning根据Laplace原理提出的泡式表面张力测定技术,建立了微机控制泡式表面张力检测系统,使实验周期短,操作简单,所得结果与前人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3.
双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分子结构新颖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它将两个单链单头基传统表面活性剂通过化学键联接在一起,从而阻抑了表面活性剂有序聚集过程中的头基分离力,极大地提高了表面活性。它的出现,开辟了表面活性剂科学研究领域的新途径,是表面活性剂领域概念上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阴离子双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具有双亲水基和双亲油基的阴离子双生表面活性剂及其与常规表面活性剂二元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结果发现,单组分体系中,阴离子双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远高于常规表面活性剂;其与常规阳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二元复配体系临界胶团浓度低,胶团组成比高,分子间相互作用强烈,协同作用显著,表面活性明显高于相应的常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  相似文献   

15.
苏联学者列宾捷尔等广泛地研究了表面活性介貭对金属力学性质的影响.表面活性介质使金属形变变得容易的效应称为列宾捷尔效应.因为渗透到微裂缝中的表面活性介貭,产生促使裂缝张开的正压力,同时由于表面润湿使表面能降低,这样在表面活性介貭作用下,形变就比较容易了.列宾捷尔效应的大小与表面活性介貭的浓度有关系.在一定的形变速度下,效应最大的表面活性介质的浓度是有一定的(1954)(1955).所加应力的性质对列宾捷尔效应也有影响,有规律变化方向的外力,最利于列宾捷尔效应. 正如越飞所指出鈇那样,实际晶体中,总存在微裂缝式的缺陷,它们长可达90,深可达50.所以在机器实际工作中,不能忽视列宾捷尔效应.正因为如此,使得有更  相似文献   

16.
在Lewis槽中研究了表面活性物质对三种部分互溶液液体系传质速率的影响,并与单液滴传质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物质对Lewis槽和单液滴传质速率有类似的影响,对Lewis的影响程度高于单液滴。  相似文献   

17.
假单胞菌S-7菌株在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糖脂和脂肽表面活性物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236mg/L,可以将水的表面张力由72mN/m降到29.7mN/m,油水界面张力由30mN/m降到1.3mN/m。发酵液在不同的温度、pH和矿化度条件下,具有稳定的表面活性。发酵液可以乳化原油,使原油的粘度降低86.95%。研究表明,表面活性物质是S-7菌株在微生物采油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Lewis槽中研究了表面活性物质对三种部分互溶液液体系传质速率的影响,并与单液滴传质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表面活性物质对Lewis糟和单液滴传质速率有类似的影响,对Lewis的影响程度高于单液滴。  相似文献   

19.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其产物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筛选出的一株能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芽胞杆菌DF-10的发酵液进行薄板层析,表明所产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成分为糖脂.确定了菌株产生表面活性剂的最适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并对DF-10所产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乳化性能、起泡性能及其抗硬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F-10所产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和起泡性好,并有较强的乳化能力和抗硬水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从流体力学角度研究了泡沫膜的流变行为,并结合表面化学原理,指出抗泡剂需具有较高表面活性,才能在泡沫表面很好铺展、消泡。高度铺展的抗泡剂才能在泡沫表面形成不溶吸附层,从而改变液膜流变性质。抗泡剂表面活性不溶吸附层的存在,不仅影响泡沫的动力学稳定性,也对泡沫的表面膨胀弹性和表面膨胀粘度产生较大影响。泡沫膜表面膨胀弹性和表面膨胀粘度的降低,将使得泡沫在受到外界应力的作用下,易于形变、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