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卡夫卡的小说是独特的.他往往通过一个个荒诞的故事来表现人类的生存困境,揭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戕害.他擅长于通过梦幻般的奇特想象,运用譬喻、象征、怪诞、佯谬等手段为我们建构一个个奇异而荒谬的世界.其表现方式或许是荒诞的,但其所揭示的生话本质却是真实的.本文将着重分析卡夫卡小说的主要表现方式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小说是独特的。他往往通过一个个荒诞的故事来表现人类的生存困境,揭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戕害。他擅长于通过梦幻般的奇特想象,运用譬喻、象征、怪诞、佯谬等手段为我们建构一个个奇异而荒谬的世界。其表现方式或许是荒诞的,但其所揭示的生话本质却是真实的。本文将着重分析卡夫卡小说的主要表现方式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马尔罗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文学创作直指:人如何面对人类必死的生存的荒诞性。马尔罗的小说有浓厚的荒诞意识,并以个体独秀的方式抗争人类荒诞的命运;马尔罗在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面对死亡的独特体验,反映了西方文化在"上帝死了"以后个体抗争死亡的个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审判》是卡夫卡写作风格得以形成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小说中所隐含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空白,为读者营造了合理诠释的广阔空间。通过《审判》,卡夫卡关注的不仅是现代人的即时处境,还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悲悯以及人与世界可能性关系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恐惧感、绝望感和孤独感是20世纪西方现代人共有的精神特征,卡夫卡由于其独特的家庭、经历等,从而使他形成了特有的“顺从”与“反抗”的双重人格,造了非同寻常的沉重,苦涩的“三感”体验,并形象地展示了现代人“超现实”的灵魂痛苦,折射出世界、社会、人生的荒诞。文章也表达了卡夫卡对人类生存、处境、未来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荒诞的“病态小说”代表作,《犀牛》则是尤奈斯库“荒诞剧”的代表作。虽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尤奈斯库是“荒诞剧”的代表作家,且《变形记》早《犀牛》半个世纪问世,但两部作品在“异化”主题、“变形”手法等方面有同亦有异。本文试从三方面予以比较、分析。 一、异化主题的不同表现 《变形记》与《犀牛》以“人变动物”的相同故事,表现了相同的主题一人的异化。 “异化”原本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在黑格尔那儿,异化并无贬义,异化即是对象化,异化等于外化,到了费尔巴哈那里,他用异  相似文献   

7.
《禁闭》和《现实一种》都是寓言性的小说,注重从荒诞性的角度去开掘人的生存本相,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解剖。《禁闭》是萨特的代表作品之一,表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现实一种》是余华的短篇小说,它表现了人类生存的荒诞体验和孤独感。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比较,分析他们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成就,从而获得其时代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作品中表现的荒诞与无奈,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来进行隐而不露的表达的。文章结合卡夫卡小说尤其是《变形记》的文学寓意,分析卡夫卡小说的文学语言及其背后的情感意识,意在于理解卡夫卡是如何通过反敘事手段来达成反讽式的意义表达,从而完成其自我的心理体验讲述。通过对卡夫卡小说中表现的人生哲学和心理意识的探索,来完成对其艺术建构形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哈代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构造出一个个严密而有效的隐喻体系,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现代主义质素。他的代表作《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通过多重隐喻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揭示,集中体现了个人命运与人类命运、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相互映射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他的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正是借鉴卡夫卡《乡村医生》的尝试之作,两部作品在形式上都表现出真实与虚构复合的特点,又都在荒诞的文本中隐喻了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混乱。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余华以解构伦理来阐释这种混乱,表达出对生存的关注,卡夫卡则以反讽圣经故事表达出对西方化的犹太人宗教情感的失望,有着浓厚的神学内涵。但文学的终极意义在于它对美好生存的执着呼唤,所以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又都表达出焦灼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在方法论视角下,王充“命”观念表现为自然客观化的逻辑进演。“自然”是对人格意志的排除;“自然”挂靠在“气”之上而令事物有“性”、“命”之特征,因此,“性”、“命”也是“自然”;人格意志归根到底也是“自然”。故而王充认为:“命不可勉”。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男怨诗塑造了“怨男”之形,中国自《诗经》以降的闺怨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怨女”之象。一支“怨”曲唱中西,怨男怨女有着相同的命运遭遇:被弃、孤独、痴怨,但两者并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中有的冲破层层藩篱,起而反抗,自珍自爱。通过剖析英国男怨诗和中国闺怨诗,可以看到中西怨诗塑造的怨男怨女形象是有其共通性的。  相似文献   

13.
广义的生人神话,除了胎生以外,还应包括化人、造人等叙事。在母系氏族社会,创造人类的女娲、依罗娘娘等被尊奉到很崇高的地位;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女性的命运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样作为生人神话主角的女性形象,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丧失了人形。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却是某种为女性主角特地设置的禁忌,通过禁忌而使女性命运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同一作品的诠释有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也证明了再读经典的魅力和意义。本文试图从直觉阅读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文本《人性的枷锁》的中复杂人性在人世间的挣扎与沉浮、个体和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对抗与妥协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文章重点论证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在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中,不仅没有从人性枷锁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而是在挣扎中与命运达成一个个和解,最终消解在毫无意义的虚无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哲元与韩复榘同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原大战后,两人相继成为华北的两大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前,他们主政的平津、山东对国民政府都处于半独立状态。20世纪30年代宋哲元与韩复榘的对日态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人对日态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抗战进程,也决定了他们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16.
毕飞宇的"王家庄"系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极为日常化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大多在之前的"文革"题材作品中是不曾有过的,他们甚至触及到了被我们忽略的命运的沉重与压抑。较突出是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类人,一类是被新的阶级划分出的命运与传统文化积淀相结合而产生的"权利异化"的人,一类是在这种艰难环境中,孜孜追求健康生存的基本人权的"追求本真"的人。这些作品传达了作者对"文革"那段历史的独特的个人反思,也向人们传递了逼视灵魂与命运的悲剧深度。  相似文献   

17.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美国战后南方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充满悲剧的一生。作为一名女性,艾米丽承受了来自男权社会的种种压迫,并最终在离群索居中度过了孤独凄惨的一生。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析造成艾米丽悲剧命运的三种原因:父权制下的家长压迫、爱情观上的男女不平等以及南方传统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8.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遗著。剧中备受创伤的泰龙一家总是在彼此抱怨、互相争吵又追悔莫及。他们对过去无法释怀,更借此逃避残酷的现实。逃避主义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人生之旅是悲剧性的——从希望走向绝望。剧中的象征起到了揭示主题的重要作用,更暴露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彷徨。该剧亦传达出剧作家对人生及命运的叩问。这部经典给现代人新的教益:在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现代人面临更多更大的困境,更应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命运抗争,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9.
《彩虹几度》是川端康成战后的一部中间小说,该作以四季之虹作为象征物,谱写了同父异母三姐妹战后各自不同的命运,并以东方的“虚无”精神使战后痛苦的灵魂获得了拯救,深刻体现了川端康成在战后力图通过传统之美恢复民族自信力的祈愿。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笔下美国南方女性形象或被扭曲或被毁灭,通过这些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某些生活现象,很值得重视。可以从家庭,婚姻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等几个方面来寻求女性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