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混合法制备Co-Mo/MgO-Al2O3变换催化剂的XRD和TPR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混合煅烧法制备的Co Mo/MgO Al2O3一氧化碳变换催化剂,在2.0MPa及多种汽气比条件下与同类型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比较,达到德国催化剂K8 11的活性水平.对催化剂及参比样MoO3/Al2O3、MoO3/MgO Al2O3和MgO Al2O3等进行XRD或TPR表征,结果显示Co Mo/MgO Al2O3催化剂存在MoO3、CoMoO4、MgMoO4和MgAl2O4等物种,单纯的Mo在MgO Al2O3载体上分散度比在γ Al2O3载体上低,MoO3的结晶度较高,其还原温度提高;添加Co后,MoO3的分散度得到提高.在Co Mo/MgO Al2O3催化剂的TPR谱中出现属于MoO3(624℃)和CoMoO4(805℃)的两个还原峰,该催化剂对CO变换活性的提高与CoMoO4相的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硝酸镧La(NO3)3和仲钼酸铵(NH4)6Mo7O24.4H2O为原料制备出纳米级的钼酸镧La2(MoO4)3。采用SEM、XRD及TEM等检测手段,考察了La2(MoO4)3在室温下的形貌及其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物相变化,并研究了La2(MoO4)3加入Mo粉后对Mo烧结坯的细化作用。结果表明:La2(MoO4)3颗粒达到纳米级,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物相发生了很大变化,La2(MoO4)3对Mo烧结坯的细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氧化态Mo/γ-Al2O3与NH3的程序升温反应(TPR)制备了不同Mo担载量的氧化态Mo/γ-Al2O34催化剂,用XRD和EZXAFS方法分别研究了样品在氮化前后的体相结构及Mo原子局域配位结构,结果表明,在氧化前样品的Mo K边径向结构函数与非负载MoO3类似,样品中Mo以高分散的MoO3形式存在,氮化后样品的径向结构函数与非负载的γ-Mo2N基本相同,只是峰强度有所,表明样品中Mo主要以分散度较高的的γ-Mo2N形式存在,并且随担载量降低,γ-Mo2N的分散度更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热重量分析法测定了MoSi2 在低温下氧化不同时间后的重量变化 ,并根据曲线拟合分析了MoSi2 的低温氧化过程 结果表明 :在 5 0 0℃时MoSi2 材料的氧化过程受扩散和反应双重影响 ,氧化速率呈阶段式变化 :先主要受扩散控制 ,氧化增重与时间呈指数关系 ;随后反应成为主要控制因素 ,氧化增重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如此反复 ,表现出比 40 0℃和 6 0 0℃时快得多的氧化速率 在 40 0℃、6 0 0℃时MoSi2 的氧化速率主要取决于氧化反应 ,且与反应进行的时间呈线性关系 ,氧化 14 4h后因钝化质量维持不变 图 3 ,表 1,参 7  相似文献   

5.
采用氧化态Mo/γ-Al2O3与NH3的程序升温反应(TPR)制备了不同Mo担载量的氮化态Mo/γ-Al2O3催化剂,用XRD和EXAFS方法分别研究了样品在氮化前后的体相结构及Mo原子局域配位结构.结果表明,在氮化前样品的MoK边径向结构函数与非负载MoO3类似,样品中Mo以高分散的MoO3形式存在;氮化后样品的径向结构函数与非负载的γ-Mo2N基本相同,只是峰强度有所降低,表明样品中Mo主要以分散度较高的γ-Mo2N形式存在,并且随担载量降低,γ-Mo2N的分散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热重量分析法测定了MoSi2在低温下氧化不同时间后的重量变化,并根据曲线拟合分析了MoSi2的低温氧化过程.结果表明在500℃时MoSi2材料的氧化过程受扩散和反应双重影响,氧化速率呈阶段式变化先主要受扩散控制,氧化增重与时间呈指数关系;随后反应成为主要控制因素,氧化增重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如此反复,表现出比400℃和600℃时快得多的氧化速率.在400℃、600℃时MoSi2的氧化速率主要取决于氧化反应,且与反应进行的时间呈线性关系,氧化144h后因钝化质量维持不变.图3,表1,参7.  相似文献   

7.
以自蔓延高温合成的MoSi2和陶瓷矿物为原料,通过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MoSi2发热元件,采用XRD,SEM和EDS等技术分析了MoSi2发热元件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MoSi2发热元件的主要成分为MoSi2,Mo5Si3和陶瓷矿物.加入陶瓷矿物明显活化了MoSi2的烧结,降低了MoSi2的烧结温度,阻止了MoSi2晶粒的过度长大,使得发热元件具有比较均匀的组织结构以及较高硬度和断裂韧性.通电氧化可以使MoSi2发热元件表面生成一层以SiO2为主的含有少量MgO,CaO,Na2O,Al2O3等物质的玻璃相,提高了元件表面保护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Mo-V体系复合氧化物,考察了其丙烯醛氧化性能和在6.0×10^5t/a工业装置上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催化剂为由MoO3,M5O14和(Sb2O)MeO18(M—Mo,W,V)晶相组成的粒径在1~5μm的复合氧化物,对丙烯醛氧化反应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在6.0×10^5t/a工业生产装置上的反应性能与进口催化剂相当.  相似文献   

9.
以MoO3、Si粉和Al粉为原料,采用机械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l2O3-Mo3Si/Mo5Si3纳米复合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激光粒度分析仪(L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热-热重分析(DTA-TG)等对复合粉体和球磨过程中粉体的固态反应过程进行表征.结果显示,MoO3-Si-Al混合粉体球磨5h后转变为Al2O3-Mo3Si/Mo5Si3复合粉体,反应为机械诱导的自蔓延反应.球磨20h后,Mo3Si、Mo5Si3和Al2O3的晶粒尺寸分别为27.5、23.3和31.8nm,产物具有纳米晶结构,粉体平均粒度为3.988μm,颗粒呈球形,分布均匀.DTA分析表明,复合粉体在机械化学反应过程中首先发生MoO3和Al之间的铝热反应,之后将发生一系列Mo和Si之间的反应,生成Mo5Si3和Mo3Si.  相似文献   

10.
钴对高硫合成气制甲硫醇负载型钼酸钾催化剂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载体的K2MoO4催化剂上高硫化氢合成气合成甲硫醇活性大小顺序为:SiO2>AC>CNTs>Al2O3;3种氧化物助剂对K2MoO4/SiO2催化剂的活性促进作用的大小顺序为:CoO>NiO2>Fe2O3;m(K2MoO4)∶m(CoO)∶m(SiO2)=5∶1∶20,催化剂生成甲硫醇得率为0.76g·h-1·g-1cat,比m(K2MoO4)∶m(SiO2)=1∶20催化剂高约1 5倍,两种催化剂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3.6kJ·mol-1和83.5kJ·mol-1.从ESR表征可观测到氧包围的"oxo Mo(V)"(g=1.93)和硫包围的"thio Mo(V)"(g=1.98)共振信号.在钼基催化剂中添加CoO后,"oxo Mo(V)"含量减少,而"thio Mo(V)"含量增加.钴的加入削弱了Mo O Si的相互作用,使Mo6+和"oxo Mo(V)"易被硫化还原为MoS2.  相似文献   

11.
金属钼表面MoSi2/Si3N4涂层的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金属钼表面分别制备了MoSi2涂层和MoSi2/Si3N4涂层,利用SEM和XRD分析研究了涂层的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并比较了涂层在1 450℃大气环境下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涂层与基体结合好且均匀致密;MoSi2涂层钼氧化16 h后出现贯穿裂纹,破坏了SiO2保护膜的连续性,导致涂层失效;Si3N4相的引入可明显改善MoSi2基涂层钼的高温抗氧化性,其抗氧化时间达76 h.  相似文献   

12.
钼酸镧超细微粒催化剂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a2(MoO4)3超细微粒催化剂,使用DTA-TG、IR、XRD以及BET比表面测试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制备条件与热处理条件对复合氧化物超细微粒形成、结构和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法制备的La2(MoO4)3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远远大于共沉淀法制得的类似样品的比表面积,在氮气气氛中分解La2(MoO4)3凝胶中的柠檬酸,可有效地避免柠檬酸分解发生氧化燃烧而引起微粒烧结。  相似文献   

13.
Mo负载量及助剂Co对耐硫甲烷化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Mo基耐硫甲烷化催化剂中Mo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oO3的最佳负载量为其单层饱和负载量,大于此负载量后催化剂表面将出现MoO3晶型和颗粒团聚现象,这导致了其甲烷化活性降低.助剂CoO的添加会抑制Mo基催化剂的甲烷化活性,主要原因是生成了钼酸钴晶相,使得甲烷化活性位减少,从而导致了甲烷化活性的降低.实验结果为耐硫甲烷化催化剂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Fe_2O_3-K_2O系催化剂的X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铈、钼助催的Fe_2O_3-K_2O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使用前后和工业用后卸下的样品作XPS研究,结果表明:用后催化剂中铁以Fe~(2+)和e~(3+)两种价态并存,表面上生成一定量羟基,反应条件下钾和氧化铁发生作用生成新相K_2Fe_2O_4,它也是活性相,表面钾被水蒸汽溶解随物料流动而迁移流失,钾的流失是失活的重要原因,还有结构因素的影响,在催化剂表面铈以CeO_2微晶存在,反应条件下部分被还原,因而增加了晶格氧的活动性和电子传递渠道,通过促进氧转移脱氢而使催化剂脱氢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MoO_2(S_2CNEt_2)_2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可见、紫外吸收光谱,在苯类溶剂中,该化合物呈现二个吸收谱带:在卤代烷溶剂中则呈现三个吸收谱带,本文讨论了两类吸收谱带之间的关系,研究了谱带最大吸收峰波长与溶剂性质之间的关系。实验发现,最强谱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倒数1/λ与(n~2-1)/(2n~2+1)存在较好线性关系,对于最长波的谱带,本实验结合动态的可见、紫外扫描谱和动力学实验结果,认为它是属于Mo=O键的电子跃迁谱带。  相似文献   

16.
工业条件下铁钼氧化物催化剂上甲醇氧化反应的复杂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条件下,观察到甲醇在Fe2(MoO4)3-MoO3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发生强烈的自振荡,反应温度及尾气成分呈现周期性变化。振荡参数与反应温度、进料流速以及原料气中甲醇浓度有关,但不受原料气中氧浓度的影响,用原位红外技术检测到MoO3及Fe2(MoO4)3中Mo=O双键的振荡有着不同的相位,说明振荡过程伴随着晶格氧的转移及金属离子价态的变化。这些变化造成反应速度的负反馈,从而产生振荡。用多种手段研究了铁和铂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提出了协同作用机理及避免振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铈—钼复合氧化物超微粒子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硝酸铈和钼酸铵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微波加热技术制备了Ce2(MoO4)3超微粒子催化剂,使用DTA-TG、IR、XRD以及BET比表面测试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复合氧化物超微粒子形成、晶相和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Ce2(MoO4)3超微粒子的适宜条件为:初始溶液pH=1.0,柠檬酸/(铁 钼)摩尔比等于0.4,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干凝胶,经微波加热处理后,粒子的比表面积为35.8m^2/g,粒径约为40nm。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全反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TXRF)和X射线衍射法(XRD)分析新鲜催化剂(MB98)的元素组成,主要元素以Bi2Mo3O12,Bi2MoO6,FeMoO4,CoMoO4,NiMoO4,MoO3Fe2Mo3O12 的形式存在。通过XRD、拉曼光谱(Raman)和光电子能谱法(XPS)分析多组分钼铋系催化剂的还原机理,测定不同还原程度催化剂中Mo,Bi,Fe,Co,Ni的主要物相结构和离子价态分布。XRD和Raman测试结果表明:催化剂还原过程分4步反应序贯进行;Fe2Mo3O12和(Fe/Co/Ni)MoO4中的晶格氧通过体相扩散向钼酸铋迁移;催化剂的储氧能力不仅与钼酸铋有关,还与Fe2Mo3O12和(Fe/Co/Ni)MoO4有关。XPS测试结果表明:还原生成的FeMoO4,MoO2和Bi主要分布于催化剂体相;在还原过程中,元素Mo,Bi首先在催化剂表面富集,然后向体相迁移;元素Fe,Co,Ni由体相向表面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