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多相分类学的方法,即通过表型、化学分类和分子分类特征,并综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探究我国新疆库尔勒地区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根际土样来源菌株438HGGQ3-1T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菌株438HGGQ3-1T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可形成广泛分枝状营养菌丝、略带弯曲的丝状气生菌丝和末端平截的杆状分生孢子,最适生长条件为28~37℃、pH 7.0~7.5和2%~12%(质量分数)NaCl.该菌株的氧化酶活性呈阴性,过氧化氩酶活性呈阳性,以内消旋2,6-二氨基庚二酸作为特征性二氨基酸,以葡萄糖和核糖作为特征性全细胞糖,细胞磷脂包含磷脂酰乙醇胺、二磷脂酰甘油、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肌醇甘露糖苷、磷脂酰肌醇和2种含糖的磷脂,主要的甲基萘醌为MK-10(H4)、MK-9(H4)和MK-10(H2),主要脂肪酸为anteiso-C17:0、anteiso-C15:0和iso-C16:0.菌株438HGGQ3-1T与糖霉菌科Salininema proteolyticum Miq-4T、Paraglycomyces xinjiangensis TRM 49201T和Salilacibacter albus J11Y309T同源性较高,对应的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9.79%,99.67%和96.00%,与S.proteolyticumIBRC-M 10908T和P.xinjiangensis CCTCC AA 2013002T的DNA-DNA杂交值均高于70%.综上分析表明菌株438HGGQ3-1T为S.proteolyticum.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杜鹃两个不同抗寒性的栽培品种毛白杜鹃和西洋杜鹃叶片磷脂的主要组分和脂肪酸组成。杜鹃叶膜磷脂主要是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脂(PE)、磷脂酰甘油(PG)和磷脂酰肌醇(PI),脂肪酸组成主要是棕榈酸(16:0)、反式-3-十六碳烯酸(16:1(t))、硬胆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膜磷胆的脂肪酸不饱和度及磷脂酰甘油(PG)的饱和脂肪酸水平均与品种抗寒性相关。抗寒品种毛白杜  相似文献   

3.
运用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特异性引物PCR和全细胞脂肪酸分析的方法,对分离自新疆甜瓜罹病植株上的菌株哈17A的分类地位进行了鉴定,同时对其抗生素的敏感性也进行了初步分析。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菌株的遗传进化距离与嗜酸菌属最近。对哈17A基因组的特异性PCR结果表明,能扩增出燕麦嗜酸菌特有的360bp的DNA片段;脂肪酸分析的结果说明,菌株哈17A中检测到13种不同的脂肪酸,其中比例较高的16:1 omega7c/15iso2OH占44.60%,16:0占37.44%。系统谱库中的标准菌株数值匹配结果:相似指数最高的Acidovorax avenaesubsp.cattleyae为0.835,其次A.avenaesubsp.citrulli相似指数为0.737;在其抗生素敏感性检测中,哈17A在分别含有卡那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的5种不同浓度的LB液体培养基中均未见生长,但在加有100μg/mL的氨苄青霉素LB液体培养基中有浑浊出现。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哈17A被鉴定为Acidovorax avenaesubsp.citrulli,对卡那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均敏感,对氨苄青霉素(100μg/mL)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对从成年牛肺中提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化学成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磷脂含量达73.16%,蛋白质占2.69%.磷脂成份中卵磷脂占50.68%,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鞘磷脂和磷脂酰肌醇分别占12.36%、12.23%、11.78%和9.19%.尚有少量磷脂酰丝酸氨和磷脂酸.这些结果均与人羊水、小牛肺、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5.
窖泥微生物对浓香型白酒的品质、风味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从25年窖龄的成熟窖池中,分离得到54株功能微生物,并对其中一株新的产丁酸菌株BTY6进行了多相分类学研究. 该菌株为严格厌氧,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形成,菌体呈短杆状. 该菌株可以利用的碳源有α-D-葡萄糖,蔗糖,麦芽糖,D-果糖,D-纤维二糖,α-D-乳糖,D-半乳糖,L-乳酸,等等. 该菌株主要的脂肪酸为C16 : 0 (54.85%),C16 : 0 N alcohol (9.61%),C17 : 0 10-methyl (7.06%) 和C18 : 0 (4.71%). 菌株BTY6的G+C (mol%)含量为48.52%. 16S rRNA基因序列显示,BTY6与GenBank数据库中一株未培养毛螺旋菌(uncultured Firmicutes bacterium; HBG_A4R5-4; DQ837628)有最高的的序列相似性(99.8%),但与所有可培养模式菌株相似性均低于93%. 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该菌可能为毛螺旋菌科的一个新属.  相似文献   

6.
罗氏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脂类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罗氏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脂类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随着胚胎的发育,总脂及中性脂含量明显下降,而磷脂含量趋于稳定,保持在一定水平.脂类在罗氏沼虾胚胎发育中除部分形成组织器官的组成成分外,主要起提供能量的作用.在脂肪酸组成上,胚胎中含量较高的饱和脂肪酸(SFA)有C14:0,C16: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有C16:1n-6,C18:1n-9,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有C18:2n-6,C20:4n-6 (ARA)以及n-3系列的高不饱和脂肪酸(ω-3HUFA) C18:3n-3,C20:5n-3 (EPA)和C22:6n-3(DHA).C18:1n-9和C16:0在罗氏沼虾胚胎发育各时期均占较高比例,是整个胚胎发育期间能量的主要提供者.在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作为主要能源的脂肪酸不同.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在从受精卵期到原肠期是主要能源,单不饱和脂肪酸在从囊胚期到无节幼体期是主要的能源,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从无节幼体期到溞状幼体期的主要能源.  相似文献   

7.
磷脂酰丝氨酸具有改善大脑的认知和记忆的功能,是医药和食品行业重要的原料.为进一步提高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磷脂酰丝氨酸含量,利用Red重组系统,以可积累磷脂酰丝氨酸的E.coli K12(△sda A△sda B△pgp B)为出发菌株,敲除pgp A和tdc G基因,切断与磷脂酰丝氨酸合成相关的L-丝氨酸和磷脂酰甘油磷酸的分解代谢途径.摇瓶发酵后的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菌株E.coli K12(△sda A△sda B△pgp A△pgp B△tdc G)中磷脂酰丝氨酸占菌体总磷脂的比例为2.5%,较出发菌株(1%)提高了1.5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磷脂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在人肺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5 4 9分化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利用该酶的特异性抑制剂D6 0 9抑制此酶的活性 ,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了D6 0 9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肺癌A5 4 9细胞形态变化 ,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D6 0 9对A5 4 9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的影响 .结果发现D6 0 9促使该细胞拉长 ,并向Ⅰ型上皮细胞分化 ,表现出形成肺泡结构的趋势 ,同时改变了细胞周期的分布 :G0 1 期细胞数目增加 ,S期和G2 M期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结果表明 ,磷脂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在使A5 4 9细胞维持其Ⅱ型细胞状态中具有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紫草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红细胞膜磷脂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采用GC-MS法测定紫草粗多糖,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紫草粗多糖低、中、高给药组小鼠红细胞膜中,C16:1、C18:1、C18:2、UFA/TFA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C18:2、UFA/TFA的中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紫草粗多糖低、中剂量组C16:0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所降低,其中中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紫草粗多糖组C18:0的百分含量较阴性对照组稍有降低,但无差异.紫草多糖通过影响荷瘤动物红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的含量与组分,增强了膜的流动性,从而调整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产灵菌红素菌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糖化车间中采集的样品为试验材料,分离得到一种菌株,该菌株可产一种红色素,红色素经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为灵菌红素.对菌株形态和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全细胞脂肪酸组分进行研究,并通过测定其16SrRNA基因序列的方法来鉴定此菌株.结果表明:16SrRNA基因序列与粘质沙雷氏菌种的亲缘关系最接近,16SrRNA基因测序BLAST结果表明此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苯基氯化锡和N,N-二丁基荒酸钠反应, 合成了三苯基锡(Ⅳ) N,N-二丁基荒酸酯.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用X射线单晶 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 配合物中锡原子呈五配位畸变三角双锥构型.  相似文献   

12.
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类芽孢杆菌A9,所产微生物絮凝剂MBFA9对水中Pb2+具有较高的去除作用,并进一步考察了MBFA9对Pb~(2+)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当水中初始Pb2+质量浓度为56.20 mg/L,MBFA9吸附25 min后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2.73%;MBFA9捕集Pb2+的理论最大值为196.08 mg/g,吸附速率常数k2为0.019 g/(mg·min),动力学特征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等温吸附模型与Langmuir方程拟合较好,相关系数R2=0.96;结合红外光谱检测、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探讨了M BFA9去除Pb2+的机理为其表面的官能团如羟基、酰胺基、羧基等在捕集Pb2+过程中与之发生配合作用,对Pb2+的去除贡献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道次压缩实验,研究了一种低碳、Ti-V复合微合金化钢在温度为1 173~1 373 K及应变速率为0.1~10 s-1条件下的奥氏体应力-应变行为;基于Akben等对溶质阻碍动态再结晶的量化研究工作,获得了本实验钢的近似的形变激活能Qdef及Zener-Hollomon参数;采用Jonas等的分析方法,计算得到回复参数r和r’、屈服应力σ0、饱和流变应力σsat和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力σc与Z参数的关系;获得了动态再结晶动力学,并最终建立流变应力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磷铁矿还原焙烧降磷过程中脱磷剂成本高、用量大等难题,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高磷铁矿,采用还原焙烧-磁选工艺,研究了组合脱磷剂对高磷铁矿提铁降磷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揭示提铁降磷机理.结果表明:加入13%碳酸钙和2%碳酸钠作为组合脱磷剂能代替传统脱磷剂,并获得了良好的脱磷效果.当原矿铁品位55.58%,含磷0.57%时,在推荐的试验条件下,可获得铁品位93.25%,铁回收率90.75%、磷质量分数0.09%以及磷的去除率高达91.46%的粉状还原铁.加入的组合脱磷剂不仅促使铁氧化物中的磷组元向磷酸钙发生转变,使金属铁颗粒与磷酸钙界限明显,而且还能防止难以还原的铝尖晶石和铁橄榄石的生成,最终实现了磷的深度脱除和铁的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15.
用自蔓延燃烧合成(SPCS)技术制备CaAl4O7∶Tb3+和CaAl4O7∶Sm3+两种荧光材料, 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紫外-可见漫反射谱(UV-Vis DRS)等方法考察两种荧光材料的结构、 形貌及光吸收性质. 结果表明: SPCS技术可显著降低合成温度; 样品的结晶度较好, Tb3+和Sm3+掺杂后, 未改变CaAl4O7的单斜晶系结构与空间群特征, 但使晶格轻微畸变且使其吸收主峰和吸收带边红移; CaAl4O7∶Tb3+和CaAl4O7∶Sm3+分别发射特征绿光和粉红光, 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均呈较精细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借助OM,TEM观察,拉伸和杯突试验研究w(Zr)≤0.29%对T4P态Al-0.36Mg-1.23Si合金板材显微组织、成形性和烤漆硬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w(Zr)≤0.15%时,Zr以40~50nm的(AlSi)3(ZrxTi1-○x○)弥散相粒子存在于铝基体中,粒子数量随Zr含量增加而增多,Zr质量分数超过0.22%,板材中出现3~23 μm的(AlSi)3(ZrxTi1-○x○)初生相.添加0.15% Zr使板材的再结晶晶粒从无Zr板材的55 μm细化至20 μm,Zr含量继续增加,晶粒无明显变化.Zr含量增加,T4P态板材的强度略有增大,延伸率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减小,n10~20,r10和IE值基本不变.含Zr合金板材经模拟烤漆后的屈服强度增量均超过86MPa,但Zr含量增加对合金板材的烤漆硬化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铁一水硬铝石矿拜耳法工艺过程中铝铁难以解离的难题,提出“钙化-碳化-还原提铁”工艺方法,有效提取其中铝铁有价金属.利用纯物质合成铁铝水化石榴石相,研究其在“钙化-碳化-还原提铁”整个工艺过程中的转化行为,为含铁铝资源中铝铁的有效解离和综合回收提供理论基础.实验结果表明:在Na2O-Al2O3-CaO-SiO2-Fe2O3-H2O体系中,铁铝水化石榴石相可在483~533K的温度范围内生成,且其性质相对稳定.碳化过程铁铝水化石榴石相可全部分解,生成碳酸钙相、硅酸钙相、三氧化铁相以及少量的水化石榴石相.同时碳化渣经溶铝后,其中52.7%的氧化铝可被提取;尾渣经煤粉还原后其铁金属化率可达77.2%.  相似文献   

18.
以高铬型钒钛磁铁矿和普通磁铁矿精矿混合料为原料,通过烧结杯试验考察了TiO2质量分数对高铬型钒钛磁铁矿烧结矿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TiO2质量分数从6.30%增加到11.76%,转鼓指数逐渐降低,烧结矿强度降低,垂直烧结速度、成品率和烧结杯利用系数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直径小于5mm的小粒径烧结矿的比例逐渐降低,粒度有增大的趋势;随着TiO2质量分数的增加,赤铁矿含量降低,磁铁矿含量增加,同时,钙钛矿和Fe9TiO15相也增加.低温还原粉化指数有上升的趋势,相反还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基于SEM-EDS,XPS,获得常温常压下SCR废催化剂二段式浸出新工艺,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BBD)方法分段研究了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钒和钨浸出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并分析了浸出机理.结果表明,采用二段式浸出工艺,各因素影响顺序为:第一阶段提钒,反应温度>浸出时间>浸出剂浓度;第二阶段提钨,反应温度>浸出剂浓度>浸出时间.第一段当NaOH浓度0.5mol·L-1,60℃下反应10min时,钒浸出率为(61.40±0.24)%;第二段当NaOH浓度2.5mol·L-1,90℃下反应50min时,钨浸出率为(55.73±0.22)%.废催化剂中钒以V2O3,VOSO4和V2O5形式存在,与NaOH反应生成可溶性钒酸盐,少部分V2O3和V2O5在反应过程中生成VOSO4后溶解.  相似文献   

20.
以分析纯CaCO_3,Al_2O_3和SiO_2为原料,研究了n_(CaO)/n_(Al2O3)=1.0,w_(Al2O3)/w_(SiO2)=3.0时物料的熔化温度以及熟料的物相组成、自粉化性能和氧化铝浸出性能.结果表明:物料熔化温度为1 392℃;烧结温度为1 350℃时熟料物相为CaAl_2O_4,Ca_(12)Al_(14)O_(33)和γ-Ca_2SiO_4,自粉化性能和氧化铝浸出性能良好,氧化铝浸出率为93.37%;1 400℃物料局部熔化,非均相的形成造成物料扩散受阻和物相分布不均匀,阻止β-Ca_2SiO_4向γ-Ca_2SiO_4转化,熟料自粉化性能变差,且有Ca_2Al_2SiO_7生成,二者均使氧化铝浸出性能变差,氧化铝浸出率仅为74.50%;1 450℃物料完全熔化,熟料自粉化性能和氧化铝浸出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