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随之人格权制度的急剧发展有关争议也此起彼伏,尤其是人格权是私权还是公权以及法人有无人格权的问题成为焦点。对此,应该从“人格”的历史渊源中界定人格的含义。又因承认人格权的双重属性利于从不同方面保护人格权:且从法律位阶上看也应将人格权同时规定在宪法和民法中,因此应坚持人格权的双重属性,并肯定法人的人格权。  相似文献   

2.
物质性人格权是劳动者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确立物质性人格权有助于加强劳动者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的法律保护.由于立法、执法的不足以及劳资双方力量的不平等,目前我国劳动者物质性人格权受侵害的现象相当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劳动者物质性人格权的立法和执法工作,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维权能力,同时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后半期以后,宪法以两种方式影响了私法上的人格权的发展,一是德国模式,以宪法直接推出个别人格权,二是美国模式,以宪法革新传统人格权,两种方式均是两国法律制度自然发展的产物.然而无论哪种模式,人格权宪法化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提升人格权地位、创新人格权类型、增强人格权灵活性的功能.以我国目前人格权立法简约、司法机械的境况,适度采纳人格权宪法化的经验是未来人格权保护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人格权概念产生于19世纪德国民法理论。所谓人格,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能够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独立资格。人格权是作为民事权利主体的自然人和法人依法享有为保持和维护其生存和法律上独立人格所必备的人身权利。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事主体的商事活动能力得到了发展,呈现出所谓的"人的普遍商化"的现象。为此,理论界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概念--"商事人格权"。本文试对商事人格权的一些问题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5.
陈美珠  甄万和 《科技信息》2009,(36):I0178-I0178
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采取公力救济或私力救济的办法来保护权利。目前我国在人格权保护上,制定的法律日趋完善,但尚未形成价值取向明确的体系。对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人格权中对名誉权的保护模式进行,因此需要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格要素的商业化利用日益普遍,人格权具有财产利益已是广大学者共识。人格权与财产权的二元划分也正得到学者们的重新审视。肯定人格权同时包含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赋予人格权更多的主动性权能,并借鉴相关的域外立法经验,建立我国的人格权保护制度,这是保护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体系中较晚出现的一种。我国法律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主要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觖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以维护公序良俗的隐私权是不完备、不周密的。我们应该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在宪法、民法典中确认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直接保护。本文从隐私及隐私权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国外隐私权的相关立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立法,指出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并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犯罪行为致被害人精神损害的,受害人不能提起赔偿诉讼请求.笔者认为这不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应当予以修正,并以人格权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给予被害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构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9.
在私法的发展史上,相较于财产权的发展来说,人格权无疑是新型的权利。然而人格权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时刻影响并促进了其发展。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现代民法不再以"财产权"为中心而展开,而应"人格权"和"财产权"并重,赋予了人格权独立的法律地位。人格权的独立成编无疑是新近民法典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要制定一部面向"21世纪的民法典"就必须顺势而为,在法典的篇章结构上确立人格权法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方孔先生指出人格是特定的人性需求,人格权是特定的人性需求加上法律的许可。笔者从权利的概念、人格和人格权关系的角度对此加以批判,并指出人格的含义在不同的环境下应做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法人作品在著作权法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法律也作出了相应规定,但此种规定在理论与实践中却暴露出法人作品在定义与职务作品的界定存在混乱。文章通过对法人作品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分析,以两大法系各国就法人作品的理论为基础,探寻我国法人作品问题的根源,提出完善建议,即:人身权归作者为原则,财产权以双方约定为基础,未约定或约定不清的则由法人享有。  相似文献   

12.
委托作品中的著作人身权归属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著作人身权理论中,著作人身权只能由作者基于创作行为享有,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中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可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的规定引发了很多争论。通过对著作人身权性质和《著作权法》及其司法解释对著作人身权保护的分析,比较研究两大法系现行的相关规定,对于解决委托作品中保护作者的人格利益和促进作品有效流通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物权法制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物权法,完善民事立法,对我国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意义和作用.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是合法财产的一体保护;在物权变动规则中,应确立物权变动和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重构一个与行政管理权脱钩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物权立法要进一步完善用益物权体系,建立我国的典权制度,完善我国的担保物权体系,增加交易、融资途径,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试论网络环境下我国个人数据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宇 《科技信息》2010,(1):337-338
本文就什么是个人数据、个人数据的内容及其法律特征进行了探讨,且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详细分析了我国保护个人数据隐私权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自然权利来源于人性,它要求建立反映人性的价值体系和法律制度的权利体系。自然权利是人权和政治契约的基础,自然权利宣告了人权的普通性和权利本位观。  相似文献   

16.
个人信息是信息时代中的一种重要社会资源。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能够保障人权,带来相应经济价值。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中,采用隐私权保护还是确立新的信息权保护仍存在争议。而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的解决应利用不同的法律手段,形成相应的法律保护体系,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法律保护现状是重行政、刑罚保护轻民事保护。个人信息权兼人格权与财产权属性,有必要进行民法保护。在民事立法中,应当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及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保护范围应该进一步扩大;要注重对个人信息的事前保护;应明确规定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刑法方面的保护也存在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需要进一步扩展,罪状描述要更趋严谨,"情节严重"应该明确化。  相似文献   

18.
因斯诺登引发的美国"棱镜门"事件令国家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受到质疑,其性质可归结为国家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矛盾。技术的发展是国家收集个人信息的可行性条件,法律的规定则为国家收集个人信息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安全与个人权利之间既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存在一致性。为了实现国家安全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以防范国家机关在收集个人信息过程中出现侵犯个人权利的不法行为。  相似文献   

19.
优先权为一种法定担保物权,可分为一般优先权、特别优先权。优先权具有法定性、物上代位性、无须以占有或登记进行公示、从属性及不可分性等特点。我国民法应当确立优先权制度。  相似文献   

20.
信息产权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回应,是对现有知识产权理论的扩展。将信息产权理论应用于数据库的法律保护,是未来数据库法律保护的发展方向。我国应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数据库专门法律保护制度,欧盟的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制度是可以借鉴的立法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