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劳动力成为商品才能实现市场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劳动力成为商品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劳动力价值的需要.本文在对上述观点作了论证的同时,还论述了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不否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这种商品与一般的商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的真实价值只有在其使用的过程中即劳动中才能体现出来。高校的教育过分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市场的需要,不能够伴随着市场需要的改变而做出调整,这样势必造成高校劳动力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劳动价值和商品的观点分析高校劳动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慧卿 《科技资讯》2009,(13):177-177
本文通过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重新认识,说明劳动力是一种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并分析了企业劳动力价值评估的必要性、特殊性以及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与企业劳动力价值评估相适应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客观必然性,阐明了劳动力成为商品并没有否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同时,分析了与劳动力商品有关的资本和剩余价值两个范畴。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选功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1):43-46,54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经济的共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马克思指出的劳动力商品的两个必备条件,依然存在。只有承认劳动力是商品,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生产的一项产品的价值,都内含有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当然具有商品性质。从我国的劳动分配原则来看,货币工资制度的按劳付酬,指的也是劳动力的价值,主要在劳动之前确定。有人认为劳动力商品的理论,会动摇工人主人翁的政治地位,这是没有分清我国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整体公有,而不是主人翁个人的实际拥有。劳动者只有以劳动力商品的形式与企业发生联系,才体现出主人的权利与义务。劳动者充分认识劳动力商品的意义,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无论从理论或实践来看,劳动力商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客观的事实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90年代经济经济界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性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讨论中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劳动力商品是共有经济范畴还是特有经济范畴;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是否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的主人翁地位是否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与按劳分配能否兼容;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此作者指出,劳动者应将劳动力看作自己的个人财富,劳动力商品化也是一种有力的激励机制,对劳动者本身能够形成一定的压力与动力。文章同时区别了劳动力与劳动者两个概念的异同,并指出,劳动力商品化不会影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比较了世界各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特点,分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及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和引导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略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以市场作为社会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其建立与完善,首先必须依赖于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建立。尤其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由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这三大基本市场有系、有效运行基础之上的,而劳动力市场又在其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打破力市场分割,建立统一、竞争、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直接关系着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是生产要素市场保持有效运行的一个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研阐述了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属性问题,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经济活动中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复杂原因,这个问题至今还未完全达到共识,探讨劳动力商品问题,对于统一认识,加深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劳动力商品问题的论述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分析中,指出了我国劳动力商品  相似文献   

11.
在公有制范围内,工资的本质是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在非公有制范围内。人力这部分劳动者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其长期变动取决于必要生活资料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对比关系;而人才这部分劳动者的工资是劳动力资本价格的转化形式,其量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外某些学者从劳动力价值定义的矛盾,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与资本积累、工业生产周期对工资影响的矛盾,以及劳动力价值不能说明工资差别等方面,对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提出责难。其实,在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中,劳动力价值定义是统一的,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与资本积累、工业周期对工资的影响是就不同角度而言的,实际工资的变化与利润率下降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3.
选择城乡系统交融的大城市郊区之一的歇马镇为对象,就其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特点,未来转移的条件,指导思想及有效途径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并为该镇合理安排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证。  相似文献   

14.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有其体制根源,如人为地限制某些职业的竞争人数,使愿意者不能加入;增加某些职业的竞争,使其超过自然限度;限制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等。因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府在此过程中,应有所“为”,国家必须进行一系列现实的制度性安排:取消户口歧视,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就业歧视;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从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并不是一个长期的优势,它会带来一系列恶性循环。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并不会对投资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我国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基于作者关于我国二孩政策背景下人口规模与结构的预测结果,测算了2018—2025年我国15—64岁每5岁年龄组劳动力的供给量。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将在2018—2025期间逐年递减,由7.60亿下降至7.37亿人,并将出现高龄化趋势。2025年我国25—29岁、45—49岁劳动力的占比分别比2018年的明显减少4.5与3个百分点,50—59岁劳动力的占比较2018年明显增加4.2个百分点。为缓解劳动力供给下降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建议通过减少育儿成本的举措提高生育水平,尤其是提高一孩的生育率;同时提高我国45—54岁的城市和镇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  相似文献   

17.
农业劳动力的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潍坊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与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的6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潍坊市内部各县市区之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发现转移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二元经济问题的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渠道进行探讨,指出目前的理论并没有理解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本质,也没有对乡镇创业这一吸纳当地农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给予重视,认为乡镇创业是解决二元经济转型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概念;指出劳动力配置具有自然规律,社会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之间的配置结构,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两次较大失误;得出收入分配的重大差别,从根本上说是由就业岗位差别造成的;劳动力配置失误消除了,就业岗位与就业者素质相适应了,社会就和谐了。  相似文献   

20.
依据吉林省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吉林省劳动力人口增长变化趋势对就业、失业以及非经济活动人口现状的影响,认为目前吉林省的失业率还处于较高水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必要的措施来改善当前吉林省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