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生活、情感生活、价值生活、审美生活和信仰生活,是人的五种主要精神生活。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精神生活,由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呈现出信仰生活的多元化、知识生活的功利化和精神生活的物欲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信仰危机,作者通过分析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透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重新构建道德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方社会文化的"神圣"品质并没有在"世俗化"的浪潮中消失,与此相应,以基督教为样板的宗教及其信仰似乎以更为亲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帝无处不在"、"上帝无时不有"真实的反映着神圣的信仰深深的根植于社会民众之心.相比于西方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把信仰置放于伦理的崇高之中.当承载着信仰的终极关怀由"士大夫"承担逐步消解在脱离民众生活的伦理性崇高之后,民众的信仰便只有一条出路:历经千难万险,到深山老林的庙堂顶礼膜拜,求得内心的修炼与安宁;信仰真正的成为了"难于人说"的神秘之举,世俗的芸芸大众没有真正的信仰.现在,是让信仰从崇高的伦理和高远的庙堂走向乡间田野深入民众之心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天命观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基石。夏、商、周三代的信仰从敬上帝,到拜鬼神,再到尊人崇德,信仰下移使周人的祭祀和信仰逐渐功利化。孔子在反思周人信仰的基础上,秉承上古三代的信仰精神,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天命观,相信只有信仰"天道",才能把天赋予人的仁德转化为人道,人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行出仁爱,从而实现建立大同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针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确立研究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把培育研究生马克思世界观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对话西方思潮相结合。对策主要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培育研究生的民族精神,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通过文明的对话,让研究生在更宽阔的视野里了解全球化和网络化语境下多种思潮激荡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通过"关怀和疏导"关照研究生群体的现实需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使个人理想的实现植根于为社会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实践中,这也是研究生群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紫姑"是中国民间诸神谱系中的"司厕之神","迎紫姑"是元宵节的特定节庆形式,受众极广,并因时地差异而发生变化.明清时期在赣、粤、闽等客家地区,紫姑信仰逐渐演化为月姑崇拜,二者在神职信仰、仪式流程和组织群体方面几乎一致,但受圆月崇拜和当地农事时令等因素的影响,其时令由传统的元宵嫁接至中秋.月姑崇拜在客家地区存续至今,除...  相似文献   

7.
民间"草根"神明是一群生前为"草根"阶层,死后又为"草根"阶层小众信仰的特殊神明群体。通过对它们成神基点即触发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民众最真实的信仰心理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8.
铁人文化现象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鲜活载体,具有独特风格和特定内涵,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现象所表达的"强势的唯物主义的话语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大众化的细致解读""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广泛渗透"使得这种文化现象在人们的哲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是在这些积极的影响当中形成了它"高擎起崇高信仰旗帜的价值""叙述社会发展进步逻辑的价值""强调靠紧自己的主心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针对大学生的信仰现状,本课题组对芜湖市两所高校49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但这一群体正面临着信仰危机,这种危机的形成既有社会环境因素、教育培养因素以及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因素,还有传媒的推波助澜。如何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对于引导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社会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民俗学的角度,以徽州民俗体育——轩辕车为例,对其进行考察分析.研究认为:以轩辕车为代表的徽州民俗体育,是在特定区域环境下形成的,具有民俗学特征和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反映出黄山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民俗信仰和精神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遗传和粒子群结合的文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早熟"现象,给出了基于遗传和粒子群结合的文化演化算法.该算法将PSO/GA纳入文化算法框架,形成PSO的主群体空间和GA的信仰群体空间,两群体空间可以独立并行演化,并在适当的时机实现信仰群体空间对主群体空间的引导,达到改善粒子群优化算法全局搜索能力、提高计算精度的目的.仿真表明,该算法的优化性能和效率优于PSO算法、GA算法和GA-PSO混合算法.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传统观念、习惯、风俗、民族精神、风格、性格等方面的传承;它形成于特定的环境中,并具有自身的独立性,通过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延续;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官本位"思想传统对当前我国的政治生活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欧洲的中世纪虽是一个基督教信仰的时代,但并不是否定理性的时代。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是中世纪哲学的核心问题,贯穿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形成、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在当代科技和理性扩张、道德危机和价值迷失日益严重的境遇下,重视和重新审视、评价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及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桂东南乐舞文化包含形式多样的山歌、戏曲、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式,是当地民间信仰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桂东南民间信仰是乐舞文化的精神核心,又为乐舞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并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乐舞活动中的民间信仰不仅具有乡村社会的教化作用和民众精神支撑作用,而且具有族群社会的凝聚和维系作用,同时具有传统伦理与道德的传承、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是支撑一个人主体意识的基石,也为个人发展明确目标,为民族和国家进步凝聚共识和力量。现阶段,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意识形态战"的新空间,西方国家重视意识形态的"移动化"渗透。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高知敏感人群,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使这一群体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新形势,不断探索的历史性课题,是党和国家的大事。要办好此事,第一要务是要建立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大众的信仰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载体"——中国共产党的信服。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位一体"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员的人格力量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结合起来,显示"载体"的榜样魅力,吸引大众信仰并践行马克思主义,才能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个体化"生存既不排斥和否定公共领域,也不否认对公共精神的认同,只是社会成员在当下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体化生存方式造成了公共交往的疏离和公共领域的狭窄。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精神建设存在理想信念面临社会多元发展魅惑、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场域单一、社会适应困难淡化公共精神等问题。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路径在于,从现实生活过程入手,营造对社会个体有亲近感和吸引力的公共交往领域,通过公共交往行动凝聚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体利益,促进公共精神的自觉认同。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发生的,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武力政治开始的,用暴力形式维护的政治统治的同时,也用暴力维护原始的神秘信仰。在缺乏暴力保障的小邦周,只能通过“礼乐”进行精神统治,试图打造一种人的美好精神生活和社会控制有机结合的德性政治。由于“自私”的人性最终使得美好的德性土崩瓦解,进而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精神控制和制度化的政治精神生活。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精神控制的有效武器,科举教育制度以及它所催生的宗法社会直接剥夺了人生存发展的意义,使人成了为“意识形态”的附属品,导致了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终结。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化的折射,是化的载体。美国英语如同美国人的性格,活泼、随意、简洁、创新。俚语作为美国英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变是美国社会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活跃在各亚化群体当中,并客观地反映了这些群体的信仰、价值观及社会活动。这些词生动、幽默、尖刻而又隐晦,不易被外行人所理解,而俚语本身却透视了俚语的创造和使用--各亚化群的心态、精神世界及行业内情,要深入研究美国化,语言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分析美国俚语窥视了美国化及形成该化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20.
大庆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体现,是中国石油人在艰苦的石油大会战中生成的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深邃的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普遍认同和普遍信仰。弘扬大庆精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培养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精神向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