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周作人与吴宓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指出周作人的文学观以个人为本位,提倡“人的文学”;吴宓则更关注作为整体的人生。周作人一贯坚持“无用之用”的文学功利观,而吴宓的文学功利观以提倡道德为中心。周作人积极倡导“文学宽容观”,吴宓则站在新人文主义立场上持保守的文学观。周作人注重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艺术特征,吴宓主张文学的道德教化功用,但也表现出对形式美的推崇。  相似文献   

2.
老舍在其一系列表现女性形象的作品中,善于从文化伦理的角度分析展示女性的命运,并在其作品中对传统伦理社会虚妄的女性形象大胆提出质疑,使其小说在描写表现女性形象时,渐渐疏离女性神话而坚持女性个体意识,表现出独有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3.
论周作人的隐逸倾向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存在,他曾经有过近似"隐逸"的经历,在他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一种"隐逸"的理想和精神。周作人的这种隐逸倾向影响了同时代甚至当代作家的创作,因此探讨周作人的"隐逸"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的通俗文学观是他的文化观的体现。他提出了文学的“三分法”,认为在文学史的研究上,必须重视通俗文学的研究,因为通俗文学代表大部分民众的思想。他认为中国通俗文学中的世情文学起源于士大夫,而武侠文学来自民间,日本的通俗文学则相反。周作人的通俗文学观是与他的非功利的文艺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周作人是北大的教师,新潮社是以北大学生为主创办的新文化社团。周作人在写了《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文章之后,成为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重要思想家,新潮社在思想上成了他的忠诚的追随者。周作人是新潮社的最后一批社员和最后一任主编。但是,在抗战胜利后,新潮社的主要缔造者傅斯年,却因周作人抗战中的附逆表现,毫不留情地与当年的老师划清了界线。周作人对新潮社的感情也就此断绝。  相似文献   

6.
枣庄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包括懒女与笨妇形象、境遇悲惨的女性形象、勇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巧媳妇与女强人等类型。这些女性形象一方面镌刻着深刻的男权思想印记,表现出对女性的歧视、嘲笑和丑化;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反应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间女性凄惨悲苦的生存状态。难能可贵的是,枣庄民间故事还塑造了许多聪慧的女性和能干的女强人形象,这些女性携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的爽朗气息,真实地彰显着女性的历史存在。  相似文献   

7.
序跋是古已有之的散文文体之一,是透视典籍文章及其作家的重要窗口,新文学运动以来,传统序跋得以继承、发展和创新;周作人把序跋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文学批评的文体,精辟论述了现代散文的建设,提出主张并积极实践;管窥周作人序跋中的散文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演变以及散文创作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一直是文学界争执的对象之一,很多人认为海明威不会塑造女性形象,在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传统还是前卫都会给人一种"厌女"的感觉。事实上,无论是以美国太太为首的传统女性,还是以乔玛丽、玛格丽特为首的新女性,这两类女性形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它与作家本人的女性观息息相关。童年家庭生活的阴影、作家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等形形色色的因素,在造就海明威矛盾分裂的女性观的同时,也造就了其作品中的这两类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来探讨周作人的生活观。笔者认为,在周作人民俗学研究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即以此来探求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周作人的生活观由两个层面构成:一为“自然地简易地生活”;一为“微妙地美地生活”。前者注重平民趣味,后者带有传统士大夫情调。在周作人看来,二者都是中国人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人的文学”是公认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两大中心理论之一,周作人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周作人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将“人”定义为“从动物中进化而来的”,人性等于“神性 兽性”;他的人道主义就是代表“神性”的博爱型人道主义与出于“兽性”的个人主义的结合,人道主义文学是“人”的文学”。由于对自由主义的坚定信念并加以对尼采学说的扬弃,周作人坚持自由与宽容;随着他更多的返回传统和对古希腊、日本人对自然与美的热爱之情的向往,周作人倡导生活艺术化,其文学观也随之更突出人的“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是身兼启蒙者与文学家的周作人在特定时空里融合启蒙主义和审美主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1.
"自然"在周作人的文学批评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它既是对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传统文论的继承,又经过了具有现代意义和个性的改造。文章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显著差异的复杂关系,阐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周作人与成仿吾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追求。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表达上,周作人由人生关注转向艺术园地,成仿吾则由艺术之“美”走向人生之“善”之“真”;在文艺的表现自我上,周作人由社会大我而一己小我,成仿吾则由小我而转向大我:两人相背而走,殊途亦不同归。而且在追求道路上,两人好像作了一个方向上的置换,似乎是对自己前期选择的一种背弃。然而,深入表象下的本质,我们发现的是他们对艺术追求的坚持。  相似文献   

13.
从性别层面来看,以《圣经》为主的基督教的生育观植入了十分浓厚的父权制思想,其中的女性生育遭到了深重地压制。这种压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帝造人神话对女性生育能力的篡夺;以上帝的名义压制女性生育能力的再现;管控女性的生育活动。而西方的女性作家基于自己的身体体验,其创作与基督教中的生育观念形成一种互补,从而给读者展现了一系列具有女性特色的生育想象。  相似文献   

14.
论格非小说的“神秘性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作家格非曾经由于叙述的独特性而被划入到先锋作家的行列,这既与格非的小说观念有关,同时,也与格非小说叙述的独特性有关。本文选择“神秘性倾向”这一视角进入格非的小说世界。通过观念转变和叙述上的“空缺与断裂”、“镜像与迷宫”以及创作的延续共四方面的论述,得出“神秘”是造成格非小说具有引人入胜之故事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杨雪 《科技信息》2008,(18):241-241
《鳏夫的房产》是萧伯纳戏剧创作生涯中的首部作品。在该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两个女性形象:贝朗溪和她的贴身女仆体现了萧伯纳早期创作中的女权主义观点。中产阶级女性贝朗的反叛形象反映了当时中产女性对于享有平等权利的呼声。而她的女仆该角色的设立的反映了当时下层社会低微的女性地位以及唤醒他们女权斗争意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周作人深受当时西方方兴未艾的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文化人类学理论对周作人的人文思想和翻译活动,尤其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他全景式地译介了希腊的神话、诗歌、戏剧,力图全面展示古希腊人的生活、思想、艺术、人生观、世界观,借以开启民众、教化大众。  相似文献   

17.
周培源湍流理论代表了我国在国际湍流研究中对湍流本质具有独特思想并被广泛应用的学派,但疏于系统整理和进一步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他的湍流理论在揭示湍流本质中的主要成果,及其在气动声学、混沌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中的重大应用,以及对他在湍流研究中的贡献做出合理的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话与日本神话之间有许多一致之处,尤其体现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之中。比如说,俄耳甫斯造访地府与伊耶那岐命前往黄泉国寻妻等等,这些类似点不能简单地认为纯属偶然现象,可以看作研究日本神话起源的文化传播线索。  相似文献   

19.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20.
《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一个复杂、丰富的民间文化形态。作家借此种文化形态的书写,传达出一种带有批判、反思精神的民间文化意识,也传达了他对身处其中的民间文化的依恋和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