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铽对苯甲酸配合物体系中铕发光的敏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合成了铕铽苯甲酸和铕铽镧苯甲酸两个系列混合稀土固体配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铕(Ⅲ)离子的荧光发射被铽(Ⅲ)离子强烈敏化,而铽(Ⅲ)的荧光发射被铕(Ⅲ)离子强烈猝灭.镧(Ⅲ)离子的引入,可使铽(Ⅲ)对铕(Ⅲ)的敏化作用增强,使铕(Ⅲ)对铽(Ⅲ)的猝灭作用减弱;但它们的发射光谱峰峰位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2+对香豆素类中药有效成分的母核化合物香豆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Cu^2+存在时,香豆素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过程是以静态猝灭为主,香豆素与BSA结合过程的表观结合常数KA数值为lO^4量级,结合位点数n的范围为2.9~3.4,香豆素-BSA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类型仍是以疏水作用为主,熵增加是该作用过程的主要热力学驱动因素;与不合Cu^2+的相比,香豆素对BSA内源荧光的静态猝灭常数KP、表观结合常数KA都明显增大,但结合位点数和分子间作用力类型没有明显改变,表明Cu^2+可能参与了香豆素与BSA的结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以邻氨基苯甲酸为配体,铕和铽为配位中心离子的稀土配合物,在波长为369nm的紫外光激发下,测试了这些配合物的荧光,结果表明,铽对铕的荧光发射有很强的敏化作用,而铕对铽的荧光发射起着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4.
铕,铽邻苯二甲酸—联吡啶混合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合成了邻苯二甲酸2,2′联吡啶混配稀土(铕、铽)配合物.在 323 nm 紫外光激发下,测定了这些配合物的荧光.结果表明,铕、铽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铽对铕的荧光强度有较强的敏化作用,而铕对铽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但其荧光发射峰位置基本不变.元素分析和热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 Re2 L3 L′·5 H2 O( L= 邻苯二甲酸根, L′= 2,2′联吡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邻苯二甲酸根和联吡啶均与稀土离子配位  相似文献   

5.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铜离子(Cu^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机制.实验表明:Cu^2+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并求出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6.
应用荧光法研究了姜黄素钐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根据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效应,利用变温试验,求得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由此推测猝灭机理和结合力类型;依据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结合距离;并利用探针进行结合点定位;用同步荧光光谱确定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姜黄素钐配合物对BSA的内源荧光猝灭主要以静态方式,同时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由△Hθ和△sθ〈0推测范德华力与氢键是主要结合力;配合物在BSA分子的SiteⅡ位结合,结合距离为2.4nm;配合物改变了BSA分子构像,对色氨酸残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六氟磷酸铕、铽二苯亚砜EuxTb1-x(DPhSO)7(PF6)3(x=0.05~1.00)一系列混合稀土固体配合物,室温测定荧光,结果表明在Eu^3 -Tb^3 混合配合体系中,Tb^3 离子对Eu^3 离子荧光强度起到敏化作用,Eu^3 离子对Tb^3 离子的荧光强度起到猝灭作用,同时用红外,X-射线衍射对部分配合物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8.
磺基水杨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荧光法研究了5磺基水杨酸(SS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SSA可以猝灭BSA的荧光,同时自身的荧光敏化增强,表明两者之间发生了能量转移.能量转移的机理是BSA与SSA结合形成了复合物.SSA在BSA212位色氨酸残基附近的结合数为1,结合常数为6.5×105.疏水力是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基于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SSA与BSA212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1.55nm.研究了实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在pH4.0~8.0之间,BSASSA复合物基本稳定,离子强度对复合物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硫唑嘌呤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硫唑嘌呤(AZ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特性.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及结合位点数n,证明AZP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且主要以疏水作用力与BSA作用;同步荧光光谱表明AZP对BSA的构象有影响;根据Forster偶极一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作用距离rAZP=2.94,说明AZP与BSA的猝灭过程中都存在能量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阿托伐他汀钙(AC)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AC会使BSA发生荧光猝灭,随着AC浓度的增大,猝灭程度增强.AC对BSA的猝灭作用主要是动态猝灭,并计算得到AC与BSA的结合位点数为1.2.根据热力学方程式得出AC与BSA相互作用的参数,说明AC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吡嗪-2-羧酸与EU3+、Tb3+形成配合物的发光机理、配合比、探讨了导数荧光技术同时测定Eu3+、Tb3+的最佳条件和其他稀土离子共存的影响。Eu3+、Tb3+检测限分别达到4.7和5.4ng·ml-1,利用本方法成功地测定了稀土试样中铕、铽的含量。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形貌和尺寸对配合物荧光性质的影响,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两种纳米稀土三元配合物[Eu(BA)3phen和Tb(acac)3phen].采用元素分析、透射电镜、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所制备的纳米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配合物为纳米颗粒,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存在能有效地抑制配合物团聚而形成大的颗粒.对纳米稀土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在紫外光激发下,这两种纳米配合物能分别发射Eu^3+和Tb^3+离子的特征荧光,而且纳米配合物的荧光性能优于相应的普通配合物.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4种N,N-乙基,苯基-N’-苯基-1,1’-联萘-2,2’-二(氧杂乙酰胺)(L)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和摩尔电导率的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RE(pic)3L[RE=La(Ⅲ),Eu(Ⅲ),Tb(Ⅲ),Ce(Ⅲ)],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10,其在CH3OH溶液中属于非电解质.该系列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明,Eu(Ⅲ)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远大于Tb(Ⅲ)配合物,说明配体L的三重态能级与Eu3+的激发态能级匹配较好.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黏度法对配合物与ct-DNA之间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ct-DNA之间存在着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依据芦丁对牛血清蛋白(BSA)的内源荧光的猝灭作用,采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芦丁与血清白蛋白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芦丁与BSA之间主要因静电相互作用而发生结合反应,这一结合反应导致了蛋白质的荧光发生了猝灭,但并没有引起BSA的构象发生明显改变.芦丁与BSA的结合反应常数受介质pH、离子强度和金属离子种类影响明显.该结合常数在介质pH为8.0时具有最大值,但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因Cu2+、Zn2+、Co2+、Fe2+、Mn2+的存在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2-苯胺基-3-氨乙基喹唑啉-4(3H)-酮(Q)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确定了2-苯胺基-3-氨乙基喹唑啉-4(3H)-酮(Q)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6.
合成 Dy3+ , Tb3+ 掺杂的稀土硼酸盐玻璃. 测试基质玻璃的透过率光谱及 Dy3+ , Tb3+单掺和双掺玻璃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观察并分析该体系中 Dy3+ 敏化 Tb3+ 发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种不对称舍联萘骨架酰胺类开链冠醚配体N,N,N’-三苄基-1,1’-联萘-2,2’-二(氧杂乙酰胺)(L)及其4种稀土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吸收光谱、差热-热重等分析方法,对配体及配合物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4种稀土配合物组成为RE(pic)3L·2H2O[RE—La(Ⅲ),Eu(Ⅲ),Tb(Ⅲ),Y(Ⅲ)].推测了该系列配合物的结构,稀土离子配位数为10.在不同溶剂中,对Eu(III)和Tb(Ⅲ)配合物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Eu(Ⅲ)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受溶剂效应的影响,荧光强度随溶剂配位能力的增强而减弱.在相同条件下,Eu(Ⅲ)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远大于Tb(Ⅲ)配合物,说明配体L的三重态能级与Eu^3+的激发态能级匹配较好.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新的三足配体三[(6-甲基-2-吡啶甲酰胺氮氧化物)乙基]胺及其5种稀土离子配合物(Sm,Eu,Gd,Tb,Dy).通过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电导分析、红外光谱、1HNMR谱、MS谱、差热分析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REL(H2O)2(NO3)2]NO3·2O(RE=Sm,Eu,Gd,Tb,Dy),并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