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交通信息发布策略以及它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首先,介绍了交通信息发布在交通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其次,分析了不同出行者对交通信息的需求,研究了各种交通信息发布策略。最后,通过交通信息发布策略在沈阳世博会的应用,验证了交通信息发布策略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演化博弈理论的Logit动态机制建立出行方式选择的Logit动态模型,并进行了模型平衡点和演化稳定性分析以及参数分析,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对比分析交通政策(包括公路收费、公路免费和公路扩建三种政策/措施)导向下的出行方式选择演化过程和演化稳定趋势.结果表明,出行方式选择的Logit动态演化系统存在唯一的演化稳定策略;交通政策/措施通过调整公路拥堵延误成本和调整出行方式固有成本差异来影响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并且后者比前者具有更显著的效果;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既显著地达到了缓解铁路运力紧张的目的,同时兼顾了交通管理者和出行者的利益,但是可能造成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新政策的实施往往因为出行者的有限理性而表现出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3.
可靠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是优质出行体验的基本保障,为了探究不同属性出行者、不同出行活动需求条件下的合理预留时长,通过SP调查实验获取出行者在各类典型出行活动场景下的期望预留时长,采用卡方检验与非参数秩和检验验证出行者的个人属性与出行活动类型对期望预留时长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1)受出行活动的价值或惩罚影响,不同类型出行活动的提前到达需求程度以及与之对应的期望预留时长存在显著差异,出行活动价值或惩罚越高,出行者期望预留时长越长;(2)相同类型出行活动需求下,出行者的个人属性亦会显著影响期望预留时长,不同类型出行活动需求下,影响出行者期望预留时长需求的属性类别存在差异,同一类型出行活动需求下,出行者属性的不同分类水平影响出行者期望预留时长需求,其差异程度可高达32分钟(103%)。研究结论对于开展精准出行用户的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出行前交通信息提供下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方法。利用随机路径选择模型来描述出行者对出行信息的反应,根据是否接收交通信息将驾驶员分为两类:接收者将在路径选择时避开拥堵路段,而非接收者将根据对路网的认知进行随机路径选择,并给出这两种出行行为共存下的交通分配方法。以广州市中心商务区珠江新城为例分析了信息发布对路网的改善作用,并讨论了最佳发布策略。  相似文献   

5.
《山东科学》2010,23(3):66-66
<正>DynaCHINA("动态中国")是位于交通管理中心的实时动态交通分配系统,完全由国内自主研发。通过为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和交通信号控制等系统提供覆盖全路网的30-60分钟的实时路况预测,使这些系统能更有效地缓解城市和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提升公众的出行效率和出行质量。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动态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基于仿真的实时动态交通分配、系统参数离线与在线标定、出行者行为模型及路径处理等。  相似文献   

6.
考虑出行者有限理性的特点,建立改进的交通方式划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出行者方式选择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以及各交通方式在不同因素下的表现;运用TODIM方法,计算各交通方式的价值;基于有限理性,建立交通方式选择Probit模型;讨论模型中参数变化对交通方式划分的影响;对比上班和购物出行,分析不同出行目的对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有限理性的交通方式划分模型能够体现不同出行目的下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偏好;参数θ体现出行者的认知程度,在该模型里应在(0,2)中取值.  相似文献   

7.
考虑出行环境不确定性和出行者有限理性的特点,应用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分析出行决策行为,引入拥堵收费和票价折扣作为变量,建立改进的出行决策模型。将出行方式划分为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两类,引入政府参与管理因素,探讨不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干预下出行者的决策行为,通过算例分析了不同政策标准对出行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同时引进拥堵收费和票价折扣政策,拥堵收费超过22元时,出行者的决策结果发生改变。合理设置拥堵收费和票价折扣标准可以促进更多出行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型活动为背景,从交通需求特性、交通分布特征、交通组织管理特征等三方面分别分析了大型活动交通特性;以活动参与者为主体,从大型活动出行前交通信息需求、出行中交通信息需求、以及个性化交通信息需求三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出行者的交通信息需求,其中主要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地面公共交通信息、个性化信息等三方面的交通信息需求内容。  相似文献   

9.
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的动态配流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虑出行者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的动态路径选择行为,提出一种高度信息化条件下动态配流模型的框架。将出行者分为被诱导和未被诱导两类,未被诱导的出行者选择静态最短路径,而被诱导的出行者选择随时间变化的最短路径。出行者在交通信息影响下选择自己的最佳出行路径,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通过对交通网络各种交通状况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为出行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交通信息。该模型框架为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低温环境下赛区内行人的出行效率、降低行人出行安全风险,首先从信息干预的角度,通过建立路网VMS信息发布与客流拥挤状态间的互动反馈机制以及路网VMS信息发布布局动态优化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客流实时响应的路网VMS(可变信息板)自适应信息发布策略;然后,针对该策略,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场景仿真方法;最后,以某寒冷赛事赛区为例,对有无VMS信息发布策略下行人入场、散场场景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与无VMS信息发布策略下的行人出行相比,在该策略下短时出行客流占比有所增加,入场阶段个人平均行走时间节省约2.6%,道路最大拥挤度降低约20.45%;散场阶段个人平均行走时间节省约7.0%,道路最大拥挤度降低约10.51%。该研究可为赛区管理者调控客流、提高观赛体验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研究降级路网条件下的组合出行交通平衡问题。首先,基于出行者对降级路网的不同风险态度,将出行者分为3类:守时型、冒险型和平均型。其次,考虑小汽车出行和小汽车换乘地铁出行2种出行模式,分析降级路网条件下不同用户类的组合出行行为,建立相应的多用户变分不等式交通分配模型,讨论模型解的性质。最后,设计模型的求解算法,并通过算例说明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不同出行时间预算的出行者在降级路网中的路径选择行为存在较大差异,路网降级程度对出行者出行选择行为影响显著;随着道路通行能力的降低,出行者更倾向于选择组合出行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上海市公共交通走廊内的乘客出行调查,利用离散选择理论,建立了现状调查/假设意愿调查(RP/SP)融合数据的Nested Logit模型.通过模型参数标定、敏感性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研究了在城市公交走廊内,来自不同区域的出行者对于公共交通方式的出行行为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模型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转移适用性;最后,通过算例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研究可知,在城市公交走廊内,影响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因素不尽相同,其区域差异性不容忽视;其次,不同区域的出行者对于各公交方式的偏好存在较大差异;再次,不同区域的出行者在走廊内选择交通方式时,对于同一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有所不同.从数据获取、模型建立、标定分析及仿真验证四个步骤逐次展开,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出行者在城市公交走廊选择行为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性,对未来城市公共交通走廊的规划和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交通出行选择及出行均衡问题,在基于考虑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的广义出行费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的Nash均衡理论,分析了出行选择中可能存在的不同出行路径与交通方式组合。通过建立Nash均衡博弈模型并求解,得到不同路径及交通方式的广义出行费用均衡解,探讨了城市交通中出行成本的变化和交通运营商的竞价行为对出行均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广义出行费用为基础的城市交通出行选择中存在Nash均衡,且出行成本的Nash均衡解具有稳定性;在保证广义出行费用总和最小的情况下,当系统达到Nash均衡后,出行者不会随意改变策略,而会按Nash均衡下的策略出行,即各种交通方式运营商采取单方面改变价格的策略无法改变出行均衡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出行者在可变导行信息影响下的宏观行为规律,把出行者分为传统型、固定路径型、理性型、用户均衡型、系统最优型以及VMS(可变信息标志)型,基于VISSIM微观仿真器,利用COM接口开发了各类出行者的出行效益评价模型,最后以小型路网为例,针对VMS型用户进行可变导行信息的有效性评价。研究结果发现:基于仿真的模型可以对不同的可变导行信息进行有效性评价;相同交通需求下的有无对比表明,VMS的设置可以有效降低路网主要干道的行程时间,行程时间降低21%;不同交通需求下的有无对比表明,VMS信息可以提高路网的平均速度,路网平均速度提高约3.97%。  相似文献   

15.
选择反转是交通行为中的一种悖论现象,未能通过实验的谨慎误差控制得到良好解释.本研究从决策心理学的角度,基于齐当别理论建立起选择支属性的判断维度体系,在确定、不确定以及风险条件下进行了3种公交出行决策场景的心理实验.实验结果中匹配任务的效应分析说明,齐当别理论的侦测性占优原则可对出行方式选择进行解释;选择一致性的重测信度分析说明,出行者对交通方式属性维度的判断是可变过程;选择和匹配一致性分析说明,选择变异随匹配任务中的维度判断的改变而产生.总体上,3组实验选择反转的变化特征趋势符合实验设计框架,齐当别模型的解释在3组实验中均表现出显著一致性,能够对出行方式的选择反转进行预测和解释,即当出行者采取不同的齐同策略时,重复选择中令人费解的反转悖论现象便会出现.  相似文献   

16.
合理评价出行者行程时间可靠性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道路交通系统可靠性对出行决策的影响.以天津市区早高峰时段出行活动为背景,采用2种可靠性评价指标,设计包含不同情景的SP(Stated Preference)问卷调查程序.通过调查对象在问卷程序生成的与其日常出行活动类似的决策情景中做出的选择决策,研究以公交方式出行时出行者行程时间可靠性价值的评价特征,采用Mixed Logit模型标定参数.研究结果给出了早高峰时段出行者行程时间可靠性支付意愿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出行者行程时间可靠性偏好特征,可为估算交通建设项目中行程时间可靠性改善给出行者带来的效益和制定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通过对发布交通拥堵信息的路段进行阻抗惩罚的随机交通分配方法。出行者被分为“随机型”与“信息型”两类并进行logit型的随机路径选择,前者不受交通信息发布的影响,根据正常路阻进行路径选择,而后者会根据发布的信息,改变对下游路网阻抗的认知并根据新的阻抗进行路径选择。通过对发布拥堵信息的路段的路阻施加路段到路段的指向惩罚来反映“信息型”出行者的路阻变化,分别对两组类型的出行者进行随机网络加载,给出了基于混合流量加载的交通分配算法。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交通信息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和信息的发布方案对信息发布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交通信息下网络交通动态路径选择行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从道路网络层面实现对城市交通的有效诱导,达到均衡交通流分布、提高交通整体运行效率的目的,在一个典型路网上,研究利用可变信息标志(variable message sign,VMS)提供不同交通信息内容条件下的驾驶员动态路径选择行为.针对地面道路上一块文字式VMS和快速路上一块图文混合式VMS,采用陈述偏好调查法采集交通行为数据,并用离散选择行为方法分析数据,建立了提供路径行程时间信息、交通状态信息和交通事故信息条件下驾驶员动态路径选择行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可变信息标志发布路径交通信息的精确性、完整性,驾驶员的个人属性等,是影响路径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信息发布策略的制订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交通仿真系统是引入实时动态交通信息的城市交通规划流程再造与决策支持的交通仿真与公用信息平台一体化结构建设的大型系统。它提高了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道路交通预测能力,实时发布动态交通信息,使车辆驾驶员和出行者了解当前道路交通情况,避开拥堵路段,缓解道路交通拥挤状况;定期发布交通报告(月报、年报),为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提供所需的综合交通信息、引导出行者合理的交通行为、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了交通运输流程再造创新。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交通出行具有明显的双峰出行规律,将可变收费的理论应用于高速公路交通出行时间的调控,以缓解高峰时间交通拥挤。可变收费是一种在不同时段采取不同收费费率的收费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手段。在分析影响高速公路可变收费费率标准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给出高速公路交通需求模型以及不同时段费率同交通量关系模型,并根据山东省高速公路调查样本,采用线性回归法对模型进行标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