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地震云预测地震续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概述了地震云预测地震的历史;简介了国内外主要地震工作者关于地震云的识别标志、时空动态与地震三要素关系的论述及其实际预测效果;剖析了地震云的形成机制;列举了作者用其预测的几个震例;最后对其作了评价和结论,认为:震前地震云和红外增温异常是地震构造加剧活动派生的同源异象的气象效应。两者结合利于互相补充、验证,前者出现时间早些,可达3个多月,后者一般10多天。可形成地震地质为基础,长、中、短、临一体化的卫星预测地震系统。  相似文献   

2.
地动仪地震预测及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地震的形成过程中地表要发生微小变化——逐渐上升,以地震形成的断裂缝为轴线渐渐隆起。并讨论了地震的破坏程度与地表隆起的最大面积的关系,通过地表上升的加速度大小来预警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3.
王尚彦  陈本金  欧品智 《科技资讯》2014,12(20):219-220
本文介绍了位于贵州省北盘江下游的董箐水库库区的地震情况和地质背景,分析研究了影响库区地震形成的因素.库区断裂构造、岩石结构等地质背景是形成库区地震的基础条件,水库水体是诱发条件.因此,较大的地震往往是在水体容量急剧变化(库区水面升或者降)时或之后短期内发生.  相似文献   

4.
水库地震的一种新的分类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尚彦 《科技资讯》2014,12(24):213-213
本文提出了水库地震的一种成因分类方案.按照库水作用下的导致地震形成的宏观现象,将水库地震分为滑塌型、气爆型、断层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主研发的地震应力仪、谐振仪 、倾斜仪和大地电位仪记录到印度洋8.7级大震的地震前兆——孕震物理模型和临震信号, 印度洋8.7级地震前后和8.5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受力情况有很大差异,表明 印度洋8.7级地震与8.5级地震的成因有着本质的区别,分析了海啸形成的原因,还发现了在 8.7级地震的孕育过程中有地下物质迁移迹象。  相似文献   

6.
四川5·12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及其形成的或可能形成的灾害链,已成为震后灾难救援、灾区重建等减灾防灾工作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11个方面初步探讨四川5·12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及其形成的或可能形成的灾害链.  相似文献   

7.
彭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8):3190-3199
为同时追踪所有地震层位并处理层间关系,使层位在整体上贴合地震数据,提出了基于走向长线段扩散连接的层位全局自动追踪方法。按照不同剖面方向跨多个地震道追踪趋势形成局部层位走向,结合已有层位调整后,将局部层位走向连接形成层位,达到局部区域走向的贴合。从多个位置起始将走向线段扩散连接,并通过平滑处理深度分歧和层间关系,形成全局层位。进一步基于地震数据相似性随机调整走向线段以整体上贴合地震数据。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识别层位趋势更为准确,减少了误差累积和深度分歧的影响,整体调整后更贴近真实地震数据走向,为地震解释初始全局层位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与地质勘测,详细分析了杨家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泥石流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作用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松散物质,沟谷两岸坡体大面积失稳,形成较大规模滑塌,并在沟床堆积了大量松散堆积物,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源。(2)地震后的强降雨过程是诱发泥石流的动力因素,泥石流暴发是前期累积雨量和当时激发雨强共同作用的结果。(3)杨家沟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地震活动的控制,特别是在强烈地震作用的基础上又叠加暴雨作用,导致了灾害性泥石流的暴发。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构造地震的形成要素、成因机理、孕震机制、孕育发生的基本规律及地震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对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从根本上揭示了构造地震孕育发生时空演化的机制与图像链是:从地壳差异构造运动牵制受阻-发生隆起-凹陷-剪切应变-形成"三向应变结构"孕震体-失稳破裂-发震-直到差异构造运动恢复正常的自然演化,对地震难题的破解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重要进展。其"三向应变结构"是地震孕育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应用"三向应变结构"理论观测研究地震,将直接促进地震物理预报的早日突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研究翠华山山崩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发育过程,以及地质公园的建没。方法应用地质地貌学工作方法,野外实地考察,参阅相关资料,从区域地质构造、岩性、地貌、风化和地震作用力诸因素,结合航片分析,对地震山崩进行较全面的科学研究。结果翠华山地震之前,山坡受结构面控制,形成了潜在不稳定的岩体,受强大地震力的作用,以滑崩的方式运动,形成崩塌壁、崩积物和堰塞湖等地貌,特别是地表崩积物的岩块,在滑崩过程中,受反弹力影响,形成千姿百态的山崩裂石,是罕见的山崩地貌奇观现象。结论翠华山山崩地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地震强度,以及与地质地貌等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地震灾害中,地震竖向力的破坏作用非常明显,个别震灾中竖向地震作用的破坏能力甚至明显高于水平地震作用.针对高耸结构、高层建筑以及直下型地震等个别的震灾情况,应当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但是当前对竖向地震作用在实际地震破坏中所占有的地位,还存在一定的分歧,相对于水平地震作用其研究成果也较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分析计算方法.本文对竖向地震作用的这些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2.
西丁家地区地震反射异常体识别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西丁家地区下白垩统为深水环境下发育的沉积地层。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精细地层解释,发现在不同层系中,如沙一段和营三段,存在多种地震反射异常体且数量可观。这些异常体多数为浊流及生物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在地震剖面上呈长条状、下切状和透镜状等外部反射特征。在对这些地震异常体特征识别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本区的地震异常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且大部分地震异常体还未进行钻探。通过对异常体的地震追踪和解释对其进行识别和分布研究,为西丁家地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利用AVO地震检测技术检测的地震亮点在济阳坳陷直接寻找浅层岩性气藏取得了丰富的地质成果。但是 ,在地震检测技术的应用中也存在着陷阱 ,致使一部分探井落空。为了在今后实际勘探中避开这些陷阱 ,从地质和地震两方面探讨了形成陷阱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地下火成岩等特殊地质体和岩石的非均质性可形成比较强的地震反射 ,使天然气藏的地震检测存在陷阱 ;另外 ,受水平分辨率的限制 ,二维地震剖面圈出的亮点不能准确地反映天然气藏圈闭的实际范围。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地震泵作用与新近系大油田高效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钻井、地球化学和油藏分析等资料,通过济阳坳陷断层-扇体组合样式和不同断层-扇体组合样式地震泵作用效率差异的分析,对济阳坳陷地震泵作用与新近系大油田高效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断层-扇体配置主要形成独立断层型、断层-扇体线接触型和断层-扇体面接触型3种组合样式;在地震作用开启及高压→浮力转换驱动下,油气沿断层-扇体线接触型组合呈"活塞式"运移充注,地震泵作用效率高,独立断层型和断层-扇体面接触型组合地震泵作用效率低;济阳坳陷沾化地区普遍发育断层-扇体线接触型组合,其主要成藏期、地震泵作用期与新近系大型披覆构造圈闭定型期"三期"良好耦合,约2 Ma高效形成了孤岛油田等一批新近系亿吨级油田。  相似文献   

15.
地震勘探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技术优势,尤其在地质勘探找煤阶段,可以投入一定工作量的地震物理点,形成一定的网度,在勘探完成后通过地震资料预测钻孔,起到有目的层的钻探工作,可以减少找煤投资风险。在郓城地区进行地震勘探起到了很好的地震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地震和火山活动,大家都闻之色变,因为它们会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地震和火山活动有百害而无一益吗?实际并非如此。塑造独特的风景地震可以塑造千奇百怪的地形地貌,有些区域因为地震成为独特的风景区。比如,湖南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陕西华山、山东泰山、江西庐山的形成,都与地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克菊 《科学观察》2009,4(5):14-19
地震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是指发生在地壳中的构造地震。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积累了巨大的能量,一旦断裂,能量便急剧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形成地震。强度较大的地震被公认是自然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敌人。因此,对地震的研究是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社会需求,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地震预报方面,包括地震预测理论及方法、地震过程的观测、模拟等。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过,随着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地震成因的研究有望取得重大进展,从而使前兆监测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实验探测基础之上,最终实现对地震的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8.
鹰嘴岩危岩区位于巴中市南江县县城边缘,在汶川“5.12”地震及其后的余震作用下,使岩体原有的节理、裂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贯通,从而使岩体形成了诸多不利的危岩体;在对巴中市南江县鹰嘴岩危岩的工程地质、地质环境详细研究和对危岩体典型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鹰嘴岩危岩的形成与地震及危岩体附近的工程地质、地质环境等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危岩稳定性现状处于基本稳定至欠稳定状态,暴雨和地震条件下处于欠稳定至不稳定状态,其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19.
地震诱发山洪是危害极大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国内外大量的野外现场调查与研究表明,地震滑坡堵江形成堰塞湖在山区河流广泛发育.滑坡堵江堰塞湖存在坝体的渗透变形、稳定性、不均匀沉降和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质问题的同时,还存在水力学与河床演变的科学技术问题.本文从地震诱发山洪形成机理初步分析出发,对堰塞湖诱发山洪评估指标进行初步探索.包括堰塞湖排险泄洪明渠粗化保护层形成过程及“拟混凝土”形成条件研究;堰塞湖排险泄洪明渠粗化保护层破坏条件:堰塞湖排险泄洪明渠动态平衡水力几何形态:堰塞湖排险泄洪明渠从下游出口开始的溯源冲刷过程及动态平衡纵横剖面.建议进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制订确保堰塞湖安全平稳泄洪排险的指标体系:确定堰塞湖排险泄洪明渠粗化保护层形成与破坏条件的定量化方法:确定堰塞湖下游人员安全避险撤离的时机与优化方案;因势利导,对堰塞湖进行分类重建,为制订《地震地质灾害堰塞湖排险技术规范》提供成套技术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四川5·12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及其形成的或可能形成的灾害链,已成为震后灾难救援、灾区重建等减灾防灾工作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11个方面初步探讨四川5·12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及其形成的或可能形成的灾害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