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堵江滑坡的分布、成因和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滑坡堵江在中国山区广泛发育,全部或不完全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堵江滑坡的识别和调查上,目前已识别堵江滑坡160余个.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堵江滑坡的诱发因素、不同类型堵江滑坡发育的背景条件、天然堆石坝和堰塞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印边界附近帕里河上的滑坡灾害遥感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4年6月22日中印界河-西藏帕里河右岸发生滑坡,滑坡堵塞帕里河形成堰塞湖,随后堰塞湖坝体溃决,下泄洪水对下游的中国境内和境外印度村庄造成一定损失。“西藏帕里河滑坡遥感调查”项目组采用高中分辨率相结合的6种类型共13个时相的卫星数据,以滑坡地学原理为基础,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定位技术集成的数字滑坡技术对帕里河滑坡灾害进行调查与监测。查明灾害性质为中型快速滑坡,遥感监测表明滑坡整体已滑入河中,该部分斜坡暂时稳定,仅右上侧有少量滑落。查明堰塞湖所在湖盆原为帕里河流经的、逐渐萎缩的高原湖盆,遥感监测了其形成堰塞湖直至溃决的过程。分析表明帕里河如再次堵江溃决,可能受灾的是下游我国境内的卡拉村及楚鲁松杰村,也会在印度造成一定危害。下游村民防灾应以避让为主。  相似文献   

3.
四川5·12地震造成大量山体崩塌和滑坡,在灾区河流上形成了上百个雍塞体和堰塞湖.其中比较大的有34个,这些不同规模的地震堰塞湖的稳定性和溃决风险成为最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对于这些堰塞坝的处理需要进行科学地评估.对四川地震堰塞湖的比较研究发现,流域面积很大(大于5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堰塞体很难形成完全堵江的堰塞湖,不用担心堵溃风险;流域面积很小(小于300平方公里)的河流,径流量很小,相对库容较大,暂时不存在溃决风险,甚至可以保留下来加以利用;而对那些中等流域的河流.堰塞湖的相对库容较小.在连续暴雨情况下容易发生漫溢溃决,才是应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人工土石坝,天然形成的滑坡堰塞坝缺少加固、防渗及泄洪等工程措施来稳定堰塞湖水位,坝体结构不稳定、基础资料缺乏,发生的溃决现象具有突发性强、几率高、危险性大、排险处理紧迫的特点,亟需深入系统的研究.作者结合国内外堰塞坝形成及其溃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滑坡堰塞坝与人工土石坝的溃决特性、滑坡堰塞坝的溃决模式及寿命特征,以及滑坡堰塞坝溃决特性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原型观测及大比尺现场试验研究、梯级滑坡堰塞坝溃决特性试验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关于堰塞坝溃决机理、堰塞湖处置、溃决模式、原型及模型试验比尺效应、溃决过程原型监测预警等方面建议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四川5·12地震造成大量山体崩塌和滑坡,在灾区河流上形成了上百个雍塞体和堰塞湖,其中比较大的有34个,这些不同规模的地震堰塞湖的稳定性和溃决风险成为最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对于这些堰塞坝的处理需要进行科学地评估.对四川地震堰塞湖的比较研究发现,流域面积很大(大于5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堰塞体很难形成完全堵江的堰塞湖,不用担心堵溃风险;流域面积很小(小于300平方公里)的河流,径流量很小,相对库容较大,暂时不存在溃决风险,甚至可以保留下来加以利用;而对那些中等流域的河流,堰塞湖的相对库容较小,在连续暴雨情况下容易发生漫溢溃决,才是应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贵州科学》2021,39(3)
印江岩口堰塞湖是岩口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后形成的,通过对岩口堰塞湖的形成地质条件的分析,了解其形成影响因素以及形成机制认为:印江县岩口堰塞湖所处峡谷两岸碳酸盐岩形成高陡凌空的陡壁,由上硬下软的岩性组合与斜穿峡谷的斜向结构面(断层面)的不利组合,以及堰塞湖坝址原左岸坡脚砂石采场对坡脚的破坏是形成印江岩口滑坡而堵塞印江河形成堰塞湖的主要原因。堰塞湖的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高陡斜坡坡体变形—滑坡启动沿断层面滑动—滑坡堆积体阻断印江河—河流水位快速上升—堰塞湖形成。  相似文献   

7.
降雨是滑坡失稳破坏的主要诱发因素,回头沟滑坡位于广元市朝天镇双河村,是典型的降雨诱发的顺层岩质滑坡.在研究了回头沟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7.23”降雨过程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论述了滑坡-堰塞湖灾害链效应,分析了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并对滑坡的稳定性做了工程地质分析,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回头沟滑坡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对四川岷江叠溪古堰塞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过程对岷江下游和成都平原演化及古文化发展的影响。以笔者1999年在调查叠溪地震滑坡时发现的形成于30 ka B.P.(即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的巨厚湖相沉积物为基础,并将其命名为"叠溪古堰塞湖",再联系到1933年8月25日发生的7级叠溪强烈地震,其诱发的众多崩滑灾害在岷江流域范围内形成了系列堰塞湖,溃决后洪水一直冲到成都平原,造成严重的灾害这一事件。通过取样测试分析和对比相关考古资料,结果表明叠溪古堰塞湖溃决始于15 ka B.P.;根据岷江河谷上发现的6级河流阶地,说明堰塞湖是经过多次溃决逐步消亡的,可划分为溃决瀑发阶段、溃决中期阶段和消亡阶段,叠溪下游还发现有同时期形成的不同规模的古堰塞湖。岷江上游的古堰塞湖,是古人从西北进入四川盆地的重要水陆通道和文化遗址的聚集地,其溃决消亡的演化过程直接影响了岷江的堵塞与改道,成为这一时期古文化地迁徙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的数量与面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以四川省汶川县为震中的地区发生了Ms 8.0级大地震,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还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灾害.本研究基于震后航空像片与多源卫星遥感影像,辅以实地调查方法,在GIS平台支持下,对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灾害进行了解译调查工作.截至本文完成,在约48 678 km2的滑坡影响区域内,圈定了48 007个地震诱发滑坡灾害,覆盖面积约711.8 km2,这一数据远高于目前已经发表的结果.解译调查结果表明,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类型多样,多沿发震断裂密集分布,形成多处地震堰塞湖.考虑到少部分地区遥感影像质量差且人员无法到达,估计汶川地震实际诱发滑坡数量超过50 000个,覆盖面积约达750 km2.全面客观地统计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的数量与面积,对进一步研究地震滑坡空间分布、机理、评价预测,以及反推地震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33年8月25日,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生了一次7.5级地震.在叠溪地震引发的较场大滑坡上覆盖有较古老的厚土层,国内学者对其成因有不同解释.作者在开展叠溪地震滑坡调研中,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当时的堰塞坝处在原叠溪古镇至下游马老顶乡一带长达数千米的河段,因此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米,为一套层理清晰的粉土-黏土层.由叠溪向上游约30 km河段,沿江断续可见这套沉积物,且有明显的相变.14C测年,湖相沉积物底部形成时代距今22 ka,顶部距今约10 ka,据此判断叠溪古堰塞湖维持了12 ka.此外作者在较场一带还发现了以湖相沉积物为"基座"的五级"阶地",这些"阶地"上保存完好的二元结构河流相沉积物.该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叠溪古堰塞湖的基本特征,初步论述了其中包含的地质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