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平乐 《甘肃科技》2006,22(5):204-206
陇东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完全能满足仁用杏树的生长,是其理想的种植区。本文根据陇东地区的实际情况,介绍了本区仁用杏的建园技术,并提出了该区低产仁用杏园的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新港保护区的自然条件、植被及植物资源(542种)概况.并对该区的保护管理和植物资源改造利用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四面山风景区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土壤以及森林植被做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的植被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措施,为开发利用四面山野生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重庆四面山风景区森林植被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四面山风景区的自然条件 ,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土壤以及森林植被做了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的植被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措施 ,为开发利用四面山野生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试析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宇 《科技信息》2007,(35):137-137
吉林省西部受人类过度利用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土地盐碱化近来呈加速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地质环境、气候、水文、人为因素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土地盐碱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植被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五台山的植被类型、组成、分布与气候、土壤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植被的利用改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土地类型入手,研究渭北旱原土地合理利用问题。通过分析渭北旱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将该区土地共划分为七个土地类和三十三个土地型。揭示了这些土地类型的基本特征和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提出了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和改造措施,即该区应坚持农、林、牧并举的方针,建成以小麦为主和商品粮基地和以林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基地。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白河8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内容,尤其是气候异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损失,是山区发生灾害地貌的主导外因。本文对长白山松江水文站阶地剖面的粒度参数和孢粉进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数据并与历史记录相校验,重建了该区的气候环境演化特点与河流沉积物的相变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自千年来经历了3次明显的气候波动,即800~686aB.P气候凉湿;686~428aB.P气候暖干;428aB.P~至今气候以凉湿为主,但有明显向温暖偏干方向发展的趋势,与近几年全球变暖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关中平原自然条件时空变化的规律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分析,指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调整作物布局是提高该区粮棉产量的可行措施之一。文中采用相关分析法,对各生态因子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作了定量分析,找出干燥指数是决定该区作物布局的主导因素。因此,以干燥指数1.50的等值线把关中平原分为东西两个种植区,提出了作物布局调整的建议,并对此进行了经济效益检验,证明本文的分析是正确的,提出的增产途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将深刻影响区域植被动态、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化循环、气候反馈及其人类福祉.持续的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及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增加深刻地影响树木生长动态的时空格局.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的整体概况,着重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机制以及树木生长对气候系统的反馈,并就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提出未来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应考虑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的时空差异,加强对树木死亡时空格局及内在机理的认识,重点关注不断增加的极端气候事件及火、虫灾干扰对树木生长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并融合地面观测、遥感及陆面动态植被模型模拟等多种分析手段综合分析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尺度效应及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1.
吕态能 《科技资讯》2014,12(25):120-120
本文主要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作为研究对象,简单地描述了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并对该区的泥石流的分布、危害和减灾措施作了一定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海河流域近五百年旱涝特征和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470~1985年旱涝等级资料对海坷流域旱涝情况进行分析,得到本区旱涝具有多发性、周期性、阶段性和持续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100年气候振动仍属于一般的周期变化。本文还对历史旱涝等级数据作自然正交函数分析,根据特征向量分布和时间系数的大小划分了七种旱涝类型,并对其变化规律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西南喀斯特地区近45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黔、桂、滇3省(区)72个气象站点45年(1960—2004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借助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近45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的特征和总体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该区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其中气温变化的主周期约为7年,降水量变化的主周期约为25年。该区气候变化的季节性特征和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通过计算过去45年中四季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率并对其进行GIS空间插值分析,得到了四季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分异状况;通过SOFM网络分别选取分类指标对研究区近45年来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状况进行聚类分析并对聚类结果进行GIS空间插值分析,划分了研究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类型区域。RBFN模型预测的结果得出,该区2005—2010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均处于相对低值期。  相似文献   

14.
川江河谷带是我国内陆区水热条件十分优越的一块特殊区域 ,南亚热带水果荔枝、龙眼在该区有十分悠久的种植历史 .本文讨论了川江河谷带气候类型的划分问题 ,分析了四川荔枝、龙眼对气候、土壤条件的基本要求 ,并阐述了该地区发展荔枝、龙眼的气候、土地、土壤、品种资源等多方面优势 ,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焦成德 《科技资讯》2012,(12):134-134
平武县频繁发生的山洪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本文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活动的角度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及恢复重建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生态类型,元谋干热河谷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典型代表。该区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1992年以来,我们对该区的生态环境退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复合生态模式、岩土性质与土壤水分、植被恢复、农(林)业节水技术试验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依据燕山山前平原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建立了对该区作物种植生产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目前燕山山前平原区5种主要的作物种植模式进行了效益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该区在目前生产力状况下,以冬小麦一夏玉米为作物生产的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贵阳市的自然条件、植被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对贵阳市的植被进行了区划.将全市划分为七个植被区,对各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造和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部指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该区地处中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引起气候带的迁移,同时也形成与该气候带相适应的气候地貌类型。它们很好地记录了古气候古环境变化过程。本文讨论了中国北部晚更新世的各种气候地貌。并据此重建了中国北部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20.
新疆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直垂气候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77年和1978年对新疆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登山科学考察所得的资料,并参考前人究研成果整理而成。文章在全面地分析本区气候形成条件的基础上,阐述了托木尔峰南、北坡气候的若干特征。同时,根据地带性,非地带性及地理景观学原则,我们将托木尔峰地区南、北坡共划分为5个垂直气候带和8个垂直气侯型,它们各自组成不同的山地垂直气侯带谱,并对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基带和各垂直气候带划分的依据及其气候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从本区冰川的后退、雪线的上升和森林线的上移证明了17世纪以来气候逐浙变暖,短期的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也说明近廿年来该区气温和降水具有增高和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