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教师要通过读书、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功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运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呵护、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我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钱骏 《科技咨询导报》2010,(22):237-237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林勤 《海峡科学》2006,(9):124-124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多元感悟的阅读目标。因此,有效的多元解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作者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郑肖黎 《科技信息》2014,(14):118-119
本文分析教师深入文本解读之后,在课堂教学输出时呈现的问题,试图探究如何发挥教师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效,旨在实现教师文本解读的终极目标——进学生的文本体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刘秀霞  安静 《科技信息》2010,(12):285-285
语文教学要突出语文学科的本体特征——工具性,依托工具性,强化语文训练。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不仅解读文本"说了什么",而且要解读文本"怎么说",更要解读文本"为什么这么说"。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语言的美妙神奇和作者的匠心独运,同时更要倡导诵读感悟,感受语言魅力,在语文课的语文味中培植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存存 《科技信息》2013,(10):367-367
教师常常感到阅读教学收效甚微,一堂课下来,泛泛而谈、索然无味,文本的魅力没有体会到,学生的热情也不高涨,就连老师自己都觉得没劲。究其原因还是文本解读不够准确、深入。文本解读有很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文本细读。本文将结合案例具体谈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8.
牟杰 《科技知识动漫》2010,(16):113-113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篇章中,为什么偏偏选中这些“例子”让学生学呢?显然,这些文本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境,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  相似文献   

9.
对文本的层次进行解读,就重在彰显文本的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爱与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人生主题文本可分为形象层、情感层、哲理层、历史层几个层面,审美解读则可按几个层面的划分,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进行,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会体验他人的情感,学会关注自己的人生,寻找到人生的答案与力量,促进自己生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21世纪语文新课程的一条基本理念,这一基本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而能否充分开发阅读教学的虚灵空间又是彰显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之特色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神会妙悟文学性文本的艺术空白时,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鼓励学生发挥审美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审美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正确区分对号入座式的解读;了解文学性文本的空白类型,想象文本空白里的虚灵之美.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是语文学科利用教材实施课程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架空分析的存在却使文本解读的深度大大降低。过多的串讲、分析,进入文本太快以及过于追求政治、思想意义等因素的存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只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深化阅读教学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修养,用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才能避免架空分析这一教学难题。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放在对学生们的阅读教学上。相比较小学阶段的认字造句教学,初中的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们细心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深层意蕴是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朱建卫 《奇闻怪事》2009,(10):29-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阅读教学主体的学生,怎样在实施这种对话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话,主动推进对话,当好对话的主体和主角,使这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向互动及多边对话成为可能?我以为就学生来讲,文本的解读是最不可忽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谢传侨 《科技信息》2008,(7):268-26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多教或淡化文本,浅尝辄止,或死抠文本,墨守成规,过度地依赖教参、照本宣科,进行伪阅读、伪教学,这是初中语文课堂低效率,散失活力的重要原因。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呼吁教师应加强课前知识贮备,以自己的真诚体验带动学生的感悟,提倡个性解读、张扬个人风格与魅力,努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周文骏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1):222-222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表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作为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其主要任务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去感悟,去探究。可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硬灌,学生被动接收。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见解,构建高效课堂呢?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钱正权老师如是说。因此,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才能作出真正的个性化解读。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是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学生对文本作出独特的解读,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存存 《科技信息》2013,(24):311-311
"多元解读"是《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在语文课堂上,"多元解读"却出现了一些偏差,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正确方向。本文从多元解读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入手,反思文本多元解读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解读教材应该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以及关键词句进行有效解读以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挖掘,以寻找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价值,以进一步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但是从教材解读到课堂教学这一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9.
因文本传播介质的异质性,新媒介时代文本生成与解读越来越呈现跨媒介互文的趋势。本文回归互文性概念的本来定义,辨析当中已蕴含的跨媒介互文的可能性,认为跨媒介互文性传播有三种常见方式:中介性转移、体裁互文和重新语境化,指出跨媒介互文性既是语篇生成策略,也是一种修辞手段,旨在把某些立场和解读优先置于其余立场和解读之上,引导受众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解读文本,促成特定的读者反应。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我们的语文教育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满堂灌”到“满堂练”,始终忽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在这种课堂上,是一种“请君入瓮”式,引导学生步入的是教师预设的“圈套”,获得的是教师对文本的个人理解意见。学生们无法直接参与解读文本的实践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