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对卡夫卡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的分析,来考察卡夫卡自由观的三个方面,从而阐明卡夫卡非理性主义特征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卡夫卡代表作《城堡》的解读,一改传统的看法,把城堡看成是人的精神寻求的精神依归,主人公K的心路历程召示了他只能在一种二律背反的两极中原地徘徊,而不能进入到自己想要寻找的归属地,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想尽了一切方法结果是徒劳无功,这就意味着他的人生只能以悲剧而告终,也暗示着卡夫卡作为一个犹太人在人生境遇中的尴尬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寓言这一表达模式的结构与特征入手,通过对班扬的《天路历程》和卡夫卡的《城堡》这两部作品的解读,分析、考察了寓言的存在及发展线索,从而得出寓言这种古老的模式经卡夫卡的创造性利用,已有了它的现代变奏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梦幻与现实边缘上的"城堡世界"。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主要是利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回避主观声音,充分发挥人物聚焦作用,突出了城堡世界的梦幻色彩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叙事效果上获得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5.
奥地利现代主义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曾一度戏剧性地被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各种现代文学流派争相拥为自己的代表作家,这位现代主义的先驱在创作中追求一种噩梦般的荒诞情境,将人物形象塑造成具有哲学意义的象征形象,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世界象一座阴冷恐怖的迷宫。《城堡》、《审判》、《变形记》、《在流放地》等作品,可以说是集中或代表性地体现卡夫卡的创作在哲学层面上的深刻性的优秀小说。这些小说体现出卡夫卡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思想,这些思想渗透了卡夫卡的一生,成为他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出发点。1915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6.
在《城堡》中,卡夫卡实际阐述了这样一种世界观:存在是一种虚无。与这个观点相呼应,小说中的社会存在于两大层面上展示了其虚无性:上层建筑的"可望不可及"与社会主体的"可及不可解"。  相似文献   

7.
与以往研究卡夫卡《城堡》的作品不同,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欣赏《城堡》的内蕴,并不企图给《城堡》限定某一主题,以损伤其原有的丰富性。从城堡的“有”和“无”、环境的“显”与“隐”、生命的“虚无”与“本真”等三个方面略探其内蕴美。城堡通过“有”和“无”来显示其原始魅力;环境之“雪”和“夜”昭示了存在的“显”与“隐”;领略到了城堡及雪和夜的无穷魅力,支撑着主人公K在孤独、苦闷与虚无中,执着地演绎着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之于20世纪的现代人,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的异化、生存的不正常状态,更在于他力图寻求出能整合废墟的力量,使人类的生活趋于正常,他竭尽一生苦苦寻求承载人类抵达幸福的船儿。在作品中,他询问了人类获救的每种可能性:对公正法则的寻求,对人类原罪的审视,那隐约可见而K却终生走不进去的城堡……,而艺术——审美之途,这条一直在历史的河流中为哲人们所重视的路途,同样为敏锐的卡夫卡所关注,以安放人们的灵魂。本文拟就通过对《饥饿艺术家》、《歌手约瑟芬》、《一只狗的研究》的考察,把握卡夫卡的这一拯救之路。 卡夫卡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谜,他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夸张、变形、寓言、象征等,构成与现实生活 相统一的“神话世界”,呈现出寓义的多面性。因此,破解卡夫卡作品的真谛在某种意义上正如卡夫卡所言,“目的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自以为理解了卡夫卡,却可能是对他的误解。但是,卡夫卡一生都在冒着被那个可能存在的“形而上”嘲笑的危险,寻求人类灵魂的福祉,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冒着被卡夫卡嘲笑的危险获取理解卡夫卡的可能性呢? 首先从文本的最表层开始分析卡夫卡的作品中是否存在艺术拯救的意图。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在卡夫卡的笔下展现为本质逼真的谎言王国。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梦幻与现实边缘上的"城堡世界".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主要是利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回避主观声音,充分发挥人物聚焦作用,突出了城堡世界的梦幻色彩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叙事效果上获得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10.
由于长期受到父权主义的"菲勒斯中心"的压制,女性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多丽丝.莱辛在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从叙述方式、结构布局以及女性本真体验方面揭示了父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奴役,让女性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使得女性回归到了言说主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的荒诞小说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被外物和体制所异化的图景及宿命抗争、孤苦无依的生存境遇,表现了作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关注,卡夫卡荒诞小说的这种异化主题和悲剧主要通过社会与含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等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论女性诗歌中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诗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们深刻地认识到男权话语对她们的压抑,女性诗歌通过女性意识的表达来反抗男权世界,反对男权话语,而这种反抗因为男性话语的中心位置又使女性诗人处于尴尬的地位,她们通过躯体写作来做最后的反抗,通过营造黑夜的世界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悲剧意识其实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社会诸因素的束缚下被扭曲变形而产生的一种深层次心理上的愤恨、遗憾及无力孤独感。作家把自己对悲剧意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意识地运用到作品的写作过程中,创作出了伟大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16.
采用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我院在校的四个年级中发生运动损伤的662名学生的受伤原因、部位、时间及运动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受伤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意识差.针对此问题,使用对比实验教学,通过实践表明:加强高校学生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培养是必要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往往被忽略,而这恰恰是大学生能否坚持体育锻炼的最重要一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有个好的身体是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保障。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成功意识和进取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全部创作中的梦魇情结,其原点为《致父亲》中揭示的“强权下的恐惧感、窒息感…‘颠倒是非的负罪感”和“不正常的自卑感”。在《致父亲》中作者真切、深刻地揭示出了父权专制的特点和危害。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奇在 2 0世纪 2 0年代初参加革命实验活动的过程中 ,从当时工人运动的实际出发 ,强调必须从无产阶段革命与无产阶级意识辩证统一的关系来理解实践 .他认为 ,实践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阶级意识问题 .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和历史演进过程中同一的主客体 ,只有具备了关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以及起来把握命运明确的自我的阶级意识 ,才有可能完成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