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于评价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和Stent在放疗后所致动脉疾病的治疗,及靶血管内Stent的长期支撑开放作用。资料和方法:14例患者,因为放疗所致18处动脉性病变,而给予血管成形术治疗。13个Stent放置于8个患者,分别治疗血管闭塞3例,内膜撕裂1例,动脉瘤1例,残存狭窄2例,多发狭窄1例,球囊成形术后再发狭窄1例。所有病例均用CT扫描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Stent及其靶血管内和Stent内的血流情况。结果:血管成形术成功治疗14例病人,8例患者在动脉病变处放置Stent。11例动脉病基本消失,追踪2年(8月~5年),临床症状完全解除,3例临床症改善。11例患者接受了1或2次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重复承受了4次血管成形术,并放置3个Stent,2个Stent放在两髂总动脉和腹主动脉,1个Stent放在腹腔动脉。另1位重复4次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在肠系膜上动脉放了2个Stent。最后1例,因为血管成形术后内膜撕裂和血管闭塞,而放置了1个Stent,经5年随防,其动脉病变为临床治愈。结论:单一的血管成形术或者多技术综合运用,可有效治疗放疗所致的动脉性病变,应考虑其为动脉损伤性病变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2.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介入组(80例,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和对照组(80例,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介入组与对照组间ABI指数、患肢皮温、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血流峰速、血流量)、疼痛积分、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手术成功率、术后保肢率、通畅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可行,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远端保护滤网在颈内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时使用远端保护滤网,观察围手术期有无并发症。记录在滤网中发现脱落栓子的几率;结果:6例患者远端保护滤网释放和回收以及支架放置全部成功,无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在远端保护滤网中有脱落的小栓子;结论:使用远端保护滤网可降低颈内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18例(年龄76-92岁)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治疗效果。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除成功再通颈动脉外,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护理主要有心理护理、术前用药及术前准备等;术中护理除心理护理外,特别应注意抢救药物的准备及生理指标的监测;术后护理也同样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6.
对于周围动脉和冠状动脉的血管内病灶,应用超声进行成形术,在临床试验、动物试验和极少数临床病例中,已经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高强度、低频率的超声波,置入导管内的超声探针系统等,使超声在血管内应用成为现实。超声血管成形术方法相对简单,操作人员不需要特殊培训。如果在血栓切除,血管狭窄再还原以后,辅助气囊血管成形术,可以使治愈率更高。这项技术经实验观察,并发症非常低,但目前尚处于理论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评价钝性胸部损伤后内乳动脉损伤的发病率,出血情况和治疗效果。创新要点:通过分析患者由于钝性胸部损伤导致内乳动脉破裂的病情发展,为快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并首次探讨了内乳动脉损伤后出血部位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通过MEDLINE文献数据库共检索出49例由于钝性胸部损伤引起内乳动脉破裂的患者(1977年7月至2014年2月),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重要结论:在分析的49例患者中,男性和左内乳动脉有更高的发病率。内乳动脉破裂出血能引起纵隔血肿﹑血胸﹑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和胸膜外血肿。其中20例患者给予栓塞治疗,22例选择外科手术,4例进行临床观察,3例未描述治疗情况。内乳动脉损伤的不同程度和范围、临近的静脉损伤以及胸膜的完整性决定了患者的出血类型。在患者的治疗中,推荐快速诊断、彻底止血、加强复苏和团队合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5年间,实施血管内治疗的13例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颅内血管再通情况.临床随访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3例患者的年龄平均数为62.5岁(男性11例),平均的发病到穿刺的时间为(539.0±267.7)min,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中位数为21.1(6~30),GCS评分中位数为8.6分(4~14).11例患者闭塞血管成功再通(TICI≥2b),血管成功再通率为84.6%.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个月后临床随访,38.5%(5/13)的患者预后中等或良好(mRS≤3).其中,以支架取栓为初始治疗的患者,42.85%的患者预后良好.以动脉溶栓为初始治疗手段的患者,16.7%的患者预后良好.3个月后整体死亡率为53.8%(7/13).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使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支架取栓在改善预后方面或许优于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动脉灌注和栓塞术在治疗子宫颈妊娠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9例子宫颈妊娠患者采用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插管实施双侧髂内动脉前干血管造影(DSA)明确胚囊的主要供血动脉,并选择性灌注铂类抗癌药(如卡铂),同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结果:DSA造影检查显胚囊血供主要来自双侧子宫动脉或阴部内动脉,动脉期胚囊染色明显,边界清晰。行介入后4例胚囊5-7天内完全脱落自然排出,3例8-12天内脱落自然排出,2例14天后行清宫术清除孕囊。9例患者2-4周内血HCG均降至正常值(4u/L)以下。结论:经皮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术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联合治疗子宫颈妊娠的方法具有临床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并可达到保留子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流变除栓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5例12d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采用经皮穿刺方法置入6F或8F两种型号Oasis流变溶栓导管并与高压注射器连接,将生理盐水以2.5mL/s的流率和5171kPa的压力注入,行流变血栓清除术,并辅以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观察血管开通、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流变血栓清除术后,25例重建了前向血流,并清除了绝大部分血栓物质,技术成功率(残留狭窄<50%)为72%(18/25);8例附加球囊扩张,其中7例附加内支架治疗;3、6个月的初始血管开放率均为100%,经平均8.5个月的随访,治愈率为84%(21/25),后遗症发生率16%(4/25);本组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发性尿道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21例再次尿道成形术后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狭窄部位和长度不同,对手术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治疗21例,18例再手术成功,有效率为85.7%。结论 重建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尿道狭窄段的部位和长度。后尿道狭窄、短的前尿道狭窄采取狭窄段切除端一端吻合术非常可靠;对于长的前尿道狭窄,皮瓣移植尿道成形术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和评估胃癌患者术前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50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介入治疗,采用Seldinger法经一侧股动脉置管达癌肿部位主要动脉,一次性注入化疗药物,5-Fu500mg/m2,Epiadramycin400mg/m2,MMC15mg/m2。在化疗后7~10天后行根治性切除术,介入组中随机选择82例并观察大体标本和癌肿组织病理学改变,对照组40例术前未进行化疗,直接手术切除,进行病理学对比研究,观察大体标本和取癌肿中心部位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详细记录介入化疗的不良反应。结果:①介入组总有效率为73.2%,癌组织细胞呈典型凋亡特点,间质的炎性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比对照组明显;②介入组63%出现中~重度坏死,且56.7%发生在血管周围,对照组只有30%存在坏死,且与血管无关;③介入组血管内膜增厚和血管内血栓发生率为95%和75%,对照组仅为35%和5%;④随访1、3、5年存活率为92.9%、57.1%和42.8%。单纯行剖腹探查术者半年存活率为78.2%,1年存活率34.8%。结论:术前介入治疗能够提高3年和5年存活率,也能作为姑息治疗的一种手段,并能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肘关节成形术填充物的选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侧经动脉灌注颜料的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臂内外侧筋膜、前臂后筋膜的血管来源、分支分布;血管蒂长度及筋膜瓣的切取面积等.结果:观测了以尺、桡侧返动脉为蒂的臂内外侧筋膜瓣和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前臂后筋膜瓣,这些筋膜的血管蒂长,血供丰富,可取面积大,质地坚韧致密.结论:臂内外侧筋膜瓣和前臂后筋膜瓣可作为肘关节成形术的填充物,讨论了临床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14.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 (HD)病人的生命线。血栓形成和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 ,治疗方法有血管内扩张导管取栓、手术治疗及血管内药物溶栓。我院自 2 0 0 0年 5月以来 ,对 9例次出现内瘘血栓的病人进行尿激酶药物溶栓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患者 (9例次 ) ,均为本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年龄 6 2~ 70岁。男 2例次 ,女 7例次。其中 2例为糖尿病性肾损害 ,1例为高血压性肾损害 ,其余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4例次为急性内瘘血栓 ,发生于HD后第 2d ,触摸震颤消失 ,彩色多普勒示动脉穿刺处血栓形成 ;1例…  相似文献   

15.
科技发展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模式,但由于良好生活习惯的缺乏,加剧了人类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总量连年增多即是一个明显例证,也就此显著提高了临床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的需求量。传统治疗方案存在较高的术后再狭窄可能性,因此明确再狭窄发生的机制对再狭窄的防治具有重大的意义。探索再狭窄诱因与治疗方案的前提主要在于构建可靠、安全、稳定的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目前,内膜增生和再狭窄模型已经成熟并广泛地应用于模拟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情况。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可采用多种方式致动脉损伤,如球囊导管、导丝、结扎和套环等。这些方法均可以造成动脉内膜增生,继而导致血管狭窄。本文将结合各种建模方法的特点概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求寻找一种实用性最强的建模方法,供实验性血管疾病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和比较MRA 和CDFI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评估MRA 作为颈动脉影象检查的诊断价值.35 例颈动脉MRA 全部在Siemens Magnetom Impact 1 .0 磁共振机器上扫描,MRA扫描序列为2 维时间飞跃技术颈动脉狭窄均经CDFI确诊CDFI用Acuson128 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诊断仪MRA 清晰地显示正常颈动脉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颈动脉分叉轻度颈动脉狭窄MRA 表现为沿血管壁的信号丢失血流信号中断是颈动脉狭窄的特征,中度颈动脉狭窄伴有狭窄后扩张,重度颈动脉狭窄则狭窄后血管细窄颈动脉血流消失并无血流重现是血管闭塞特异征象MRA 分级颈动脉狭窄程度和CDFI一致性良好MRA 评价颈动脉非常有价值,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特征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开窗术结合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经皮开窗术及内支架植入术,其中4例加行血管腔内修复术.所有患者术前均并发内脏和(或)下肢缺血症状,术后采用CT血管造影(CTA)定期随访.结果:5例患者血管均成功重建,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3~25个月,平均14.5个月,5例患者仍存活,缺血症状消失,生活自理.结论:经皮开窗术结合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的方法,加行腔内修复术更能提高其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孕引产钳夹术后出现DIC1例报告谢孟霞(海南医学院附院妇产科,海口570005)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羊水栓塞;引产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19.31临床资料患者陈某,女性,30岁,已婚,农民,住院号:53315.末次月经记不清,1—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52例(56例次)UPJ梗阻病人,34例次行Anderson-Hynes肾盂成形术,11例次行离断倒转肾盂瓣肾盂输尿管成形术,1例因异位血管切断肾盂复位,4例纤维素带松解,6例肾切除。全部病例均放置双J管内引流。结果术后的病人症状消失,随访3~18个月,吻合口通畅,尿常规检查正常。结论Anderson-Hynes肾盂成形术仍为UPJ治疗的最佳术式。离断倒转肾盂瓣输尿管上段成形术治疗长段UPJ狭窄所致肾积水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探讨泌尿道内窥镜手术治疗不同原因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应用尿道冷刀内镜下切开,并与电切镜配合治疗33例尿道狭窄患者。结果;除2例后尿道长段狭窄患者外,其余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避免了开放手术,4例患者曾接受了定期尿道扩张治疗;1例患者术中发生灌注液外渗致阴茎皮肤轻度水肿,余未发生明确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