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夏多布里昂既是18世纪法国文学的最后一个作家,又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位诗人。在他身上交织着新旧交替的复杂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他的文艺观、政治观和宗教观中,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其实质是极端个人主义者与动乱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1789-1830年间法国动乱不宁的社会思潮,即启蒙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世纪末"迷惘一代"的精神与心态。  相似文献   

2.
邺下文学集团时期,文学成为集团内部文人宴集、游览等交际活动的主体和特色。主要表现为:文学不仅成为集团内部文人活动的重要成果与价值体现,而且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彰显出同步发展的趋势,文人文学创作的群体性特征也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儒家思想面临着巨大挑战。许多文人淡出儒家礼教,社会关怀渐次弱化,生命关怀得到注视,"温李新声"和"晚唐体"诗风的风行,就是人们关注视野变化的表现。因为文人终难完全忘怀世事,又因社会积弊难返,时人亦无治世良方,文人或者激于世乱而发抨击时弊的忧患之音,或者出言狂放而吐叛逆之辞,由此形成晚唐文学另一种不同于前此的创作倾向。具体表现在:一是追随禅、道思想,不屑儒家礼教,对乱世种种怪现状极尽嘲笑之能事;二是以悲愤之情抨击时弊,表现出诗人对末世的无穷忧患。  相似文献   

4.
壮族文学的主体是民间文学,而壮族文人文学,是壮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壮族文人文学是在长期的壮汉文化交流中孕育产生的。据现有资料,唐代已发现壮族文人汉诗,但因种种社会原因,发展缓慢。明代以前,作者寥寥,遗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明代以后,由于壮汉文化交流的加强和改土归流进程的加快,壮族文人汉诗迅速发展。自唐代至清代,诗人约一百多人,其诗作不下万首,都是用汉语和汉诗的形式创作。但由于诗人的民族心理素质、生活习俗和接受文化熏陶与汉族诗人不同,特别是受到壮族民间文学的强大影响。因此,它在反映岭峤壮乡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习俗风情,描摹南国边陲的湖光山色等等,多具民族情性。  相似文献   

5.
刘克庄在作官与作诗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价值判断上重视作诗,但价值取向上重视作官。重作诗的价值判断来源于古代对文学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重作官的价值判断又来源于古代文人的人生抉择观。而宋代科举将作诗与作官尖锐地对立起来,是产生刘克庄矛盾价值观的最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时期始,许多诗人都纠结在文学与政治如何平衡的冒险中,并因此形成了一种充满博弈色彩的文学特色,最终影响了创作所可能达到的高度。本文以苏金伞的诗歌创作为例,通过对他早期在乡土精神展开抒情与描绘时总是不自觉地掺入革命话语,在文艺为政治服务要求写作一体化时又力图呈现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在晚期重获写作自由时却不再介入现实等现象的分析,察看一个诗人在文学与政治的不平衡中找寻新的艺术支点时诸种微妙且具有冲突性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其文学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窦宪历任侍中、车骑将军、大将军,权势鼎盛一时,班固、傅毅、崔驷等人,相继进入其幕府,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这一文人集团主要因为窦宪的显赫权威和谦恭态度而聚集,虽然政治因素明显,创作不脱关刺范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苏轼思想发展经历了积极用世、理想受挫、醒悟深思、冷静归隐、愤激超然五个阶段,一生信奉儒家“尊主泽民”思想。不论在政治生涯中得意与否,他也不改初衷,表现出一个正直的封建地主阶级文人身上的那种忠君、为国、爱民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对封建统治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它以现代派的姿态挑战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但同时又对充满牧歌情调的传统乡村文化眷恋不已,在物质与精神,灵与肉的冲突中,折射出几千年农业社会所形成的中国文人根深蒂固的乡村情结。  相似文献   

10.
帝王的文艺思想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所统治时代的文学发展。作为清代的第二任帝王,康熙不仅通过一系列文艺措施规范当时文坛走向,而且以帝王之尊,操觚染翰,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各体文章以垂范当世文人及后代文人,更为直接的是他还通过与身边文学侍臣诗酒流连,构建了一支支忠实于皇权的御用文人群体。总之,康熙正是以其独具的政治优势左右着其时的文人心态和文学生态,在清初乃至整个清代文学史演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中晚唐诗人们将情爱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但抒写一己之恋情、艳遇有大忌在;不便于诗中明言之,故每晦其迹,而托寓神仙相匹、人神相恋,或摄取神天仙道,世外传谈,或假借游仙、梦境,而以比兴、象征及暗示手法出之。仙道情韵是中晚唐文人恋情诗的特有风调,此前不曾有,宋以后也极少见;不仅反映了那一时期文人的独特心态,而且反映了文学史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另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歌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出了与杜甫诗歌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1949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大变动,海峡两岸在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等方面完全进入了敌对和隔绝状态,文学也因此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不同的文学表征,事实上却掩盖着发展流变过程中的根本一致性。这是在诸多海峡两岸文学研究中被深深漠视了的一个深刻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政治格局使得汉代士人(或士大夫)有着矛盾的文化心态与复杂的身份,他们在与君权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的紧张关系中从事着精神文化活动,他们的身份也因此出现多维度的情形.“文人”是汉代士人多重身份中的一种,这种身份的形成体现着士人阶层对精神生活之独立性的吁求.“文人”身份的形成对汉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人民生活的图画。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表现出高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极其紧密,一方面,外部的政治环境对文人的心态和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统治者对文学的爱好和鼓励,采取的激励文学创作和提高文学地位的政策都有助于促进文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政治斗争中对文人的诛杀和打压则会扭曲文人的心态并使文学发展畸形。另一方面,文人对现实生活具有能动的反映,他们具有独立的精神,不屈的意志,能够不畏强权,发表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看不见的人》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作品,其代表,这部小说结构新颖独特,手法风格多变,主题复杂深刻,涉及到了种族,政治,社会及心理矛盾等方面,它深刻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尤其是黑人)的存在与价值问题,强调了在一个未抹杀个人作用的社会中个人的尊严和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18.
古罗马文学是罗马社会存在与罗马人精神历史的反映,其中既有对为国家尽力义务而自我克制、自我牺牲的理性主义精神的价值确证,也表现出因国家理性主义与个体价值的冲突带来的矛盾、痛苦、困惑与迷惘。它即使我们看到了罗马帝国兴盛的原因,又预示着罗马帝国的衰败与分崩离析。但是,古罗马作家们只是感性地体验和客观地反映了国家理性主义对个体情感的压抑,而不能理性地进行批判。所以,笼罩在作品中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感伤、困惑与迷惘情绪。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建国后“弃文转行”,外部原因主要是他作为“自由主义”作家的民间价值立场与作为主流文化的左翼文化阵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内部原因主要是他自己无法解决“思”(文学的超政治、超党派、超商业的神圣与纯洁)与未来新时代所要求的“信”(文学的社会教化与政治宣传功能)之间的矛盾。沈从文转入文物研究实际上另一种民间岗位的潜隐,在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比较薄弱的文化领域,自觉与主流文学、与政治保持相对疏离的人生姿态,有意识地把自己“边缘化”,在寂寞澹泊之中保持了一份精神的自由与宁静,在文学之外的另一个文化空间里彰显生命价值,再造生命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真诚的“遗老”——民初时期林纾思想重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其实并非顽冥不化的顽固派 ,他对封建纲常的怀恋并不真是为了回归古老的社会秩序。与那种由封建顽固派演化而成的封建遗老不同 :作为一个非政治主义的文人和一个曾热衷于维新与立宪的改良派知识分子 ,他内心里始终充满着深刻的矛盾。辛亥之前林译小说风行海内 ,但他自己从未创作过小说 ,辛亥之后兴趣陡转 ,写作了大量小说。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个介于新旧之间 ,而又始终未能走出“遗老”阴影的文人的内心矛盾 ,这又表现为思想上愤世疾俗与政治上保守落后的矛盾 ,伦理道德上反封建与恪守封建之道的矛盾及其作品在艺术形式与美学追求上的创新性与保守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