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采用快速动电位扫描方法对PtRh合金电极上氧的吸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tRh合金电极上氢的吸附是在接近平衡状态下进行的,而氧的吸附过程却是一个不可逆过程。随着合金电极当中Rh的含量的减少,氧的吸附峰的位置很明显地朝阳极方向移动。对w(Rh)<50%的合金电极,其氧的吸附峰已经基本上与Pt电极的相重合。同时,在同一电极电位下,化学吸附氧的数量却随着合金当中Rh的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多。此外,还对合金电极表面预处理方法不同对其动电位i,φ电线形状以及氧的解吸峰位置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极化测量的方法,在0.5mol/LH2SO4溶液中,对Pt-Rh合金电极上电化学析氢、析氧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反应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析氢反应.合金的组成及温度的变化对反应速度影响很小.而对于析氧反应.Pt-Rh合金当中Rh含量的增加可导致反应速度加快;提高温度明显地加快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3.
用CO和NO双分子探针-IR技术研究了双金属Rh-Co/Al_2O_3催化剂的Rh-Co相互作用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Rh_2CO_2(CO)_(12)簇合物制得的Rh_2CO_2/Al_2O_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强,使其在673KH_2还原后产生一种新的线式CO吸附的Co中心。此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不同于Co_2/Al_2O_3(由Co_2(CO)_8制得)上的Co中心。由金属盐共浸制得的(Rh+Co)/Al_2O_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弱,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与单金属Co_2/Al_2O_3相同。Rn_4/Al_2O_3(由Rh_4(CO)_(12)制得)上3种CO吸附的Rh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孪生CO吸附的Rh中心上,CO强于NO;在线式CO吸附的Rh中心上,CO与NO相近;在桥式CO吸附的Rh中心上,CO弱于NO。CO在Co_2/Al_2O_3上不产生分子吸附态。  相似文献   

4.
CO2加氢生成乙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热力学分析得出:当压力在3.0 ̄4.0MPa,温度在180 ̄300℃的范围内,CO2加氢生成乙醛在热力学上是可能的。实验表明,在Rh-Ag/SiO2、Rh-Ag-LiCl/SiO2催化剂上有乙醛生成,乙醛的选择性最高可达45.89%。  相似文献   

5.
用CO和NO双分子探针-IR技术研究了双金属Rh-Co/Al2O3催化剂的Rh-Co相互作用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Rh2CO2(CO)12簇合物的Rh2Co2/Al2O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强,使其在673K H2还原后产生一种新的线式CO吸附的Co中心。此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不同于Co2/Al2O3(由Co2(CO)8制得)上的Co中心。由金属盐共浸制得的(Rh+Co)/A  相似文献   

6.
应用表面反应红外动态技术考察了促进型铑催化剂Rh-Ag/SiO2上CO吸附及其加氢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线式吸附态的CO对氢的反应性能高于桥式吸附的CO,是加氢反应的主要活性吸附态.反应条件下温度升高有利于Rh-Ag/SiO2上线/桥CO吸附态强度比值的增加.表面反应生成了表面甲酰基、甲酸盐、乙酰基、乙酸盐、乙烯酮及烯醇盐等关键的C1-2含氧中间体.助剂Ag的加入提高了铑催化剂上CO吸附态的线/桥强度比值以及线式吸附CO的加氢反应速率和C2含氧物的生成率.  相似文献   

7.
用红外光谱法测定表明:各种硅胶负载仲进型铑催化剂上,线CO/桥CO红外吸收强度比值与金属助剂(M)的关系变化顺序为(50:1)(Rh-Mn)〉(22:1)(Rh-Li)〉(9.1:1)(Rh-Mn-Fe-Li)〉(3.5:1)(Rh-Fe)〉2.8:1)(Rh)。在各种Rh-M/SiO2催化剂上,线、桥CO吸附态的加氢原位FTIR跟踪实验表明:随着加氢的进行,线CO/桥CO吸收强度比值均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Ti-24Al-11Nb-3V-1Mo合金在500—650℃温度范围内的气相充氢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合金中的氢浓度随充氢时间的变化呈抛物线关系.通过求解扩散方程,得到氢在合金中的表观扩散激活能为90.40kJ/mol.研究还表明合金中的平衡氢浓度与充氢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贮氢合金热力学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研究了贮氢合金热力学的p-C-T曲线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对LaNi_5合金的性能测试,证明了该合金具有良好的活化性能和吸氢性能,在30℃常温下吸氢平衡压仅为0.28MPa,吸氢量(H/M)可达1,吸放氢反应热焓达31.9KJ/mol。  相似文献   

10.
用同位素切换法研究了在Pd(111)和Rh多晶表面上CO/CO的气相-表面交换动力学,实验发现了交换速度与吸附脱动力学之间的某些重要联系,并采有易位化学吸附模型提出了能够成功解释实验结果的协同交换机理。  相似文献   

11.
以活性炭-甲醇作为工质对,采用静态重量法对其进行吸附等温线测定,目的在于研究该工质对与吸附制冷相关的吸附率、吸附速度和吸附热等性质.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吸附率可以D-A方程较好的描述,回归得出了相应的方程参数.吸附速度一般以Sakoda-Suzuk i方程描述,研究发现,方程中的吸附速度常数不只是温度的函数,它同时还受系统压力的影响,因此对原方程作了相应的改进.吸附热通过两种途径分别求取,一是利用实测吸附等温线,二是利用由特性吸附曲线预测的吸附等温线,第二种方法可以更为清晰地描述吸附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六元瓜环对铅离子的捕集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六元瓜环(Q[6])对Pb(Ⅱ)离子的捕集性能,分别考察了体系pH影响因素,捕集动力学、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pH由1.0增大到6.0时捕集率依次增强,捕集动力学可用Lagergren拟二级速率方程来描述,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捕集热力学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而活性炭捕集Pb(Ⅱ)离子满足Langmuir等温模型。静态模拟考察了Q[6]捕集合铅废水的能力,结果表明在合Pb(Ⅱ)离子1.00×10^-2mol/l的模拟水样中,随着Q[6]的加入量增加,水样中的Pb(Ⅱ)离子平衡浓度依次降低,当加入Q[6]2.0g/mmol后,Q[6]对Pb(Ⅱ)离子的捕集率达到98.4%.  相似文献   

13.
吸附材料的性能对油气分子吸附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系统表征了四种吸附材料(G-1型和G-2型硅胶、S-1型树脂和F-1型分子筛)孔结构信息,计算了其中三种具有微孔分布吸附材料的标准特征吸附能,考察了其初次吸附钝化过程和动态吸附过程特性。实验结果表明,G-1型硅胶和S-1树脂均具有丰富的微孔分布,G-2型硅胶主要表现为介孔材料特征,而F-1型分子筛几乎无微孔分布,孔穴主要分布在介孔与大孔区域。通过相应的标准吸附特征能可反映不同吸附材料的微孔分布。另外,四种吸附材料的初次钝化吸附量和动态吸附量变化情况相似,均为S-1型树脂最大,G-1型和G-2型硅胶次之,F-1型分子筛最小。由于材料中的微孔分布决定了油气分子吸附过程,从而影响对应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水杨酸修饰的超高交联吸附树脂SYS对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邻氯苯酚的静态吸附,并探讨了SYS树脂对邻氯苯酚的吸附热力学的特征.结果表明,邻氯苯酚在水杨酸树脂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其动态吸附过程可分为大中孔区和微孔区的吸附两个阶段,两个阶段都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15.
吸附树脂对油气分子吸脱附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吸附材料的性能对油气分子吸附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系统表征了三种吸附树脂材料(HX-1型、HX-2型和HX-3型)孔结构信息,计算了相应的标准特征吸附能,考察了其初次吸附钝化过程和动态吸附过程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吸附树脂均具有丰富的微孔和介孔分布,其中HX-1型树脂的微孔孔容与微孔占有率最大,通过相应的标准吸附特征能可反映其微孔分布;三种吸附树脂的初次钝化吸附量和动态吸附量变化情况相似,均为HX-1型树脂最大,HX-2型树脂次之,HX-3型树脂最小。吸附树脂中的微孔分布决定了油气分子吸附过程,从而影响对应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16.
页岩气吸附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页岩的吸附解吸行为是页岩气藏含气量评价和高效开发的基础。利用自主研发的页岩气高温高压吸附实验装置,对四份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页岩样品进行了高温高压吸附实验,得到了四份样品65℃下、最高压力达25 MPa的吸附等温线。采用修正的朗格缪尔(Langmair)模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并对拟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页岩样品具有较高的吸附气能力,饱和吸附量为0.04~0.14 mmoL/g。采用修正的朗格缪尔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页岩高压吸附等温线,拟合系数达0.99以上。页岩有机碳含量与吸附气量具有正相关性,有机碳含量越高,吸附气量越大。未发现黏土含量与吸附气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比 Amberlite XAD-4与两种新型吸附树脂 NK和新 H对对甲苯胺的静态吸附行为 ,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并讨论吸附热力学性质 .两种新型吸附树脂对对甲苯胺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 Amberlite XAD-4 ,微孔作用机制及表面部分极性起决定作用 .吸附焓变 ΔH<0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 ,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 .对吸附焓变和自由能变的讨论同时表明树脂对对甲苯胺的吸附为多层物理吸附过程 .吸附熵变 ΔS表明吸附树脂表面的不均匀性和吸附质分子在树脂表面的分布及其局域运动与吸附有密切关系 .  相似文献   

18.
开展烧结聚乙烯活性炭(PE-AC)吸附亚甲基蓝(MB)动力学研究。通过考察MB初始浓度及时间对吸附作用的影响,表征PE-AC的吸附特性,主?捎肔angmuir、Freundilch等温模型及准一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对亚甲蓝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初期的吸附作用随温度和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Freundlich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吸附初期为准一级动力学过程,吸附后期为准二级动力学过程。吸附热力学研究发现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且ΔH θ和ΔS θ分别为10.875 kJ/mol 和0.0515 kJ/(mol·K)。  相似文献   

19.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phenol on XDA-1 resin were studied by chemical analysis and IR spectrometry.The statically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dynamic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thermodynamic parameters,and adsorption rate constants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As a result,adsorption of phenol on the resin obeys the Freundlich formula.And phenol was recovered quantitatively when ethanol,acetone or 1.0 mol/L sodium hydroxide were used to desorb it from the col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