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和粘贴钢板加固桁架拱,静动载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桥梁的整体刚度和承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拉弯构件、粘贴钢板加固受压构件的综合加固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陈冠桦  郭继业  贾宁  杜镔  丁作常 《贵州科学》2007,25(Z1):230-234
本文介绍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和粘贴钢板加固桁架拱桥的方法,静动载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桥梁的整体刚度和承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拉弯构件、粘贴钢板加固受压构件的综合加固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碳纤维布加固板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苏  完海鹰 《工程与建设》2006,20(6):697-698
碳纤维布加固技术是指利用高性能粘结剂将碳纤维布粘贴在建筑结构构件表面,使两者共同工作,提高结构构件的抗弯、抗剪承载能力,由此而达到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的目的。该方法的关键是如何保证碳纤维布与被加固构件的连接效果。文章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碳纤维布加固板进行分析,验证了其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4.
粘贴碳纤维加固法可用来加固主梁、墩台等承重构件,也可用来加固非承重构件。本文对梁桥粘贴碳纤维加固法从施工材料、施工要求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志龙  尹红霞 《科技信息》2009,(31):J0282-J0282,J0290
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加固修补混凝土结构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结构加固技术,它是利用树脂类胶结材料将碳纤维材料粘贴于混凝土表面,从而达到对结构构件补强加固及改善结构受力性能的目的。本文阐述了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特点,分析了碳纤维加固方式,介绍了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从而进一步推广碳纤维加固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粘贴碳纤维技术在受压构件的结构加固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根据粘贴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受压构件中的作用原理,结合工程实际,阐述了该技术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设计与施工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加固技术是指采用高性能粘结剂将碳纤维布粘贴在建筑结构构件表面,使两者共同工作,提高结构、构件的(抗弯、抗剪)承载能力,由此而达到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的目的。碳纤维加固技术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各种结构部位的加固修补,如梁、板、柱、屋架、桥墩、桥梁、筒体、壳体等结构,本文主要介绍了碳纤维加固技术在茂名市中国电信通讯机房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并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中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公路交通量不断增加,行车密度及车辆载重越来越大,公路桥梁负荷日趋加重。粘贴碳纤维结构加固技术是指采用高性能粘结剂将碳纤维布粘贴在建筑结构构件表面,使两者共同工作,而达到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粘贴碳纤维或钢板是桥梁加固中常用的两种被动加固方法,以粘贴碳纤维布和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T梁为例,从加固计算原理、加固后承载力、各材料强度和刚度方面对比分析加固效果.计算结果表明:粘贴1~3层碳纤维布加固与粘贴4~10 mm钢板加固对比,前者对梁的承载力及刚度提高效果都不如后者;粘贴碳纤维布的高强度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固对各材料的应力强度改善不明显,适合于构件的抗裂性加固;若要提高梁的承载力和整体刚度,采用粘贴钢板加固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加固桥梁结构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碳纤维加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结构加固方法,它采用特种结构用胶将碳纤维材料粘贴在结构构件表现,从而起到对原结构的补强作用,通过对某既有桥采用碳纤维加固处理后的现场试验证实,碳纤维的加固有效提高了桥梁的承载能力,满足了该桥现有的使用功能的需要,碳纤维加固技术日益得到广泛运用,具有极大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碳纤维加固技术是指采用高性能粘结剂将碳纤维布粘贴在建筑结构构件表面,使两者共同工作,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从而达到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的目的.它具有施工便捷、功效高、噪音小、现场整洁等优点,其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大炜 《甘肃科技》2009,25(19):134-135
粘贴碳纤维结构加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加固技术,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已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在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中,可以提高结构构件的抗拉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减少裂缝的开裂,并且在抗压构件及钢筋保护层加固的应用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石景山体育馆网壳结构始建于1989年,杆件锈蚀、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的改变,需对石景山体育馆网壳结构进行静动力分析,找出结构存在的问题:结果部分杆件强度不足,部分杆件刚度不足。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较多,而加固钢结构,特别是轴心受压构件的工程较少。本文依据钢结构加固原理,采用了新型加固方法——碳纤维(FRP)加固法来增大杆件的强度,通过增设附加支撑来改变杆件的刚度。分析了FRP粘贴长度和厚度对受压构件屈曲荷载的影响,并提供了本结构中所需的粘贴长度及厚度。  相似文献   

14.
碳纤维技术在结构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纤维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是采用配套粘接树脂碳纤维片材粘贴于混凝土表面,使碳纤维片承受拉应力,并与混凝土变形协调,共同受力,碳纤维片极强的抗拉性能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变形约束,从而达到加固修复结构或使结构体系在短时间内承受超设计荷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碳纤维受力过程中特有的线弹性性质,粘贴加固计算时需判断加固截面的应变状态。结合某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桥梁粘贴碳纤维片加固设计,应用碳纤维片加固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公式,介绍了该公式在加固设计及强度复核中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加固前后的荷载试验结果表明,粘贴碳纤维片可大大提高主梁的抗弯刚度,增加主梁的承载潜力,有效抑制了混凝土的开裂。  相似文献   

16.
基于钢板加固和碳纤维布加固完好状态下和正常使用极限损伤状态下的受弯构件的破坏荷载试验,研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采用粘贴钢板加固和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措施后,其挠度、裂缝及应变等的发展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完好状态下和正常使用极限损伤状态下采用不同的加固方式,受弯构件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的差异并将受弯构件的其他力学控制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检验评定其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加固措施对提高在不同损伤状态下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抗弯承载力都具有显著效果,但完好情况下的加固效果优于受损情况,钢板加固措施优于碳纤维布加固.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梁侧面粘贴CFRP布的结构加固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采用在混凝土构件侧面粘贴碳纤维布这种新形式加固受弯构件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共设计了4根少筋梁,试验时,先通过2个对称的集中荷载将梁预加载至纯弯段出现一道主裂缝并失效,然后,卸载并用碳纤维布粘贴于梁侧面受拉区予以加强,待粘贴树脂固化后,再重新加载至梁的极限荷载,试验重点研究了该种加固梁的极限荷载,变形,开裂和碳纤维布粘贴形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种加固梁不但承载力提高显著,而且具有很好的延性,消除了原来在梁底粘贴碳纤维加固梁在极限状态时因碳纤维布突然断裂而出现的脆性破坏现象,基于试验研究结果,导出了这种加固梁承载力的实用计算方法,该方法计算精度较好且偏于安全,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加固工程,特别是当构件底面有管道等障碍物时。  相似文献   

18.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是一项新型、简便、有效的混凝土桥梁加固技术。该技术充分应用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所特有的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腐蚀、抗疲劳及施工简便等许多优点,为混凝土桥梁加固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碳纤维布加固修补结构技术是利用树脂类粘结材料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表面,以达到对结构加固补强的目的。本文简述了常用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论述了碳纤维加固的原理、设计的注意问题、,阐述了碳纤维布结构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从而促进碳纤维布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结构节点加固受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节点模型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了碳纤维加固梁柱边节点的受力性能.经过对加固前后的节点构件进行加载实验,得到了加固前后梁表面应变和节点区的最大剪应力数据,对比分析表明,碳纤维对混凝土具有约束作用,可以减小梁端的变形.同时建立了三组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梁柱节点的尺寸、配筋率、轴压比都是影响节点受力的因素,粘贴于混凝土表面的碳纤维可有效地参与混凝土共同受力,并且承担了大部分的荷载,降低了混凝土的应力水平,节点区粘贴碳纤维片材可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0.
赵军林 《科技信息》2012,(21):401-402
粘贴碳纤维布对构件进行加固补强,与以往的加大混凝土截面或粘贴钢板相比,具有节省场地,工艺简单,基本不增加结构尺寸及自重,施工质量易保证,耐腐蚀、耐久性强等优点。采用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加固成本,既经济、又适用。作为新型补强材料的碳纤维布备受欢迎和关注,广泛应用于各类加固工程实际,以危旧桥加固居多。本文就结合2010年G212线宕昌境内阿坞桥采用碳纤维布加固补强的实践,对其所用材料、施工工艺做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