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溴甲酚紫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溴甲酚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溴甲酚紫对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得不同温度下溴甲酚紫与BSA,HSA的结合常数K,发现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反应焓变、熵变,确定了溴甲酚紫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溴甲酚紫与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证实了该反应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且阐明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苯酚红、甲酚红、氯酚红、溴酚红、甲酚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从荧光猝灭结果中求得不同温度下各种染料与BSA的结合常数K,发现染料取代基的引入使K值增大,且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染料与BSA反应焓变、熵变,确定染料与BSA的结合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不同温度下该类染料与BSA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证实了该类反应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且阐明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红霉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在不同温度下求得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发现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主要为范德华力.又根据Frster理论,测得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能量转移效率,相互结合距离和结合位点.进一步证明了该反应是单一静态猝灭过程,阐述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氨甲苯酸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氨甲苯酸对H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与HSA之间形成了1∶1的复合物,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3.686×103,0.9253(298K)和1.671×103 L.mol-1.s-1,0.8982(310K),其作用力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同步荧光光谱表明氨甲苯酸使色氨酸残基的疏水性减弱.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木糖醇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木糖醇对H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荧光猝灭机理属于二者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根据不同温度下木糖醇对HSA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木糖醇与HSA之间的结合常数KA为2.46×104 mol-1·L(298K)和1.01×104 mol-1·L(308K),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22 8和0.997 0。根据不同作用温度时非共价结合复合物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证明木糖醇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力主要是静电引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木糖醇的药理和保健作用,尤其是对血浆蛋白构象的影响和新药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抗凝血药物华发灵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初步确定华法灵钠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产生猝灭现象,猝灭方式为静态,并计算了二者形成化合物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确定了华发灵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发现华法灵钠的存在明显改变人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并讨论了华发灵钠使人血清白蛋白构象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绞股蓝皂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情况.结果表明,绞股蓝皂苷对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并计算得到绞股蓝皂苷与HSA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通过热力学数据分析,推断出绞股蓝皂苷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结合.同时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绞股蓝皂苷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温度下,用荧光猝灭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EGCG可与HSA相互作用并使HSA发生内源性的静态荧光猝灭.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计算得到17和37℃下的静态猝灭常数(Kq)分别为7.153×105和7.886×105L.mol-1,结合常数(KA)分别为9.541×105和9.586×105L.mol-1,结合位点(n)为1.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该EGCG与HSA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普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且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根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算出HSA和EGCG间的作用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分别为3.02 nm和0.188.利用Autodock3程序进行HSA和EGCG对接计算,对接结果支持了光谱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苦杏仁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相互作用的情况.研究表明,苦杏仁苷通过静态机理猝灭了HSA的内源荧光.并计算得到苦杏仁苷与H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通过热力学数据,推断出苦杏仁苷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同时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苦杏仁苷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为实验材料,通过荧光光谱、等温滴定量热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技术研究化疗药物紫杉醇与其的结合机理.荧光光谱检测结果表明:紫杉醇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HSA结合,并引起其内源荧光的猝灭.在温度为303K下,二者间的结合常数为10.7×103 L/mol.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发现,随着紫杉醇浓度的增加,HSA在278nm处的吸收峰增大,证明二者结合后HSA的构象发生了改变.等温滴定量热实验则进一步说明二者的结合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在温度为303K下结合常数为8.8×103 L/mol,焓变、熵变及吉布斯自由能分别为-99.1kJ/mol,-183.6J/(mol·K)和-43.5kJ/mol.本研究为紫杉醇在血液中的运输及传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荧光素与中性红酸、碱染料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酸性染料四溴荧光素(TBF)、四碘荧光素(TIF)、四氯四碘荧光素(TCTIF)、四氯四溴荧光素(TCTBF)分别与碱性染料中性红(NR)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NR对各酸性染料的荧光都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据此求得不同温度下NR与各种酸性染料的结合常数K.发现K值随反应温度上升而下降,且随酸性染料取代基的电负性增加而增大,证实了该反应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由反应焓变、熵变确定NR与酸性染料间的结合力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不同温度下各酸性染料与NR相互结合时,能量转移效率、能量给体与受体间距离r等参数,各体系r7 nm表明该荧光猝灭是通过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产生的.并发现随着染料取代基的电负性增加,能量转移参数的某些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结合特征.采用荧光光谱法,计算在不同温度下乙氧基血根碱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实验结果显示,在290K,300K,310K时乙氧基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81×10^5L·mol-1,7.784×10^4L·mol-1,2.397×10^5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13,0.979,1.071.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这表明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作用生成了无荧光效应的复合物,属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3.
王玲  赵俊宏  杨冉 《河南科学》2014,(5):716-718
利用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柚皮苷与人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相互作用使得人血清蛋白荧光猝灭且引起蛋白构象改变;猝灭常数大小证明人血清蛋白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根据能量转移原理求得结合距离为3.7 nm,存在发生能量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etylgliotoxin and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has been studi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 Acetylgliotoxin quenches the intrinsic fluorescence of HSA in a static quenching procedure. The binding of acetylgliotoxin to HSA causes a slight conformational change of HSA. The binding consta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s well as enthalpy change and entropy change,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relevant fluorescent data and Van’t Hoff equation. The hydrogen bond is a predominant intermolecular force for stabilizing the complex, which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sults of molecular modeling study.  相似文献   

15.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系列Sm3+掺杂LnNbO4(Ln=La,Y)红色荧光粉,并对样品的物相结构、荧光特性、衰减寿命和荧光热猝灭等性能进行实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不含杂质相,可以被近紫外光LED和蓝光LED芯片有效激发,发出色坐标为(0615 5,0380 2)的红光对于LnNbO4(Ln=La,Y)基质来说,Sm3+掺杂LaNbO4基质的荧光强度比较强,最佳的Sm3+掺杂浓度为2%;随着Sm3+掺杂浓度的提高衰减寿命曲线由单指数线形变双指数线形,且衰减寿命不断变短;Sm3+之间的电偶极 电偶极作用是导致荧光浓度猝灭发生的原因;样品在293~450 K这一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说明Sm3+掺杂的LaNbO4红色荧光粉具备成为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研究了偶氮类食品着色剂诱惑红与蛋溶菌酶的相互作用.讨论了诱惑红对蛋溶菌酶荧光的猝灭机理,属于静态猝灭.测定了诱惑红与蛋溶菌酶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参数焓变(ΔH>0)和熵变(ΔS>0)可推断诱惑红和蛋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力为典型的疏水作用力.在298、304、310 K温度下,两者间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897、19865、23267.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与药物吩噻嗪相互作用时的荧光淬灭及构象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吩噻嗪通过静态方式对HSA的荧光进行淬灭,并与HSA形成了复合物;吩噻嗪在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时未引起该蛋白质构象的变化.因此,吩噻嗪作为药物在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时,不会影响到人血清白蛋白这样的传输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本研究对药理学和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