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人玉屑》卷十七引《西清诗话》:宋欧阳修(《高斋诗话》说是苏轼)见到王安石诗有“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觉得好笑。因“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所以他同王安石开了个玩笑,在他的诗稿上戏批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但王安石并不服气,他以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自己辩护,反过来责怪欧阳修“不学之过”。可见王安石是把“秋菊之落英”的“落”理解为飘落、掉落的。  相似文献   

2.
鲜花入馔,古已有之。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养生家、道家、僧家,出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之需要,就常以菊花伴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天然花园的称誉,鲜花入食更是普遍,民谚云南十八怪  相似文献   

3.
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义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原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比兴寄托的手法,诗句“餐餐秋之落英”中的“餐落英”是一种芬芳高洁品格的象征,而不是吃了菊花可以长寿的意思,诗人报取“菊花~”入诗,看重的是它的象征价值,而不是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民食用菊花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记载。汉武帝时宫廷中每逢重阳必饮菊花酒。《风络通义》中载:古时河北郦县甘谷树,山上遍生大菊花,菊花落英在山泉小溪,使水充满了菊花的清香,谷中30多户人家由于饮了菊花水,长寿者120—130岁,中寿者百余岁,下寿者也70—80岁。可见,食菊花确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深秋时节,艳丽的菊花凌寒怒放,风韵独具.菊花,又名黄花,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我国栽培菊花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菊花之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的“季秋之月,鞠有黄华”.春秋战国时的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云:“朝饮木兰之堕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那时已知落下的菊花瓣可供食用.如今菊花已广为世界各国引种,据统计,全世界有菊花一千属,二万五千多种.我国也有一百六十多属,二千余种,成为我国品种最多的花卉之一.  相似文献   

6.
屈原首次将客观实体--香草植物“兰蕙”视为审美对象,并升华为综合性审美意象--“君子”形象,创造了从未有的审美界,这就使兰(蕙)告别了春秋时代郑人所期望的巫-医功能及其后曾参赋予的外在教化功能。兰(蕙)意向的意义在于:首次以典型形象(物的人格化)进入学领域,并成为屈原作品阳刚之美(崇高)-耿介,雄奇,激越,华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只能是楚地自然生态与巫化心理营造的“芳”的产物,而不会产生于因“香”而看重黍稷丰熟以献祭的中原。战国末期社会生态变革,促成了呼唤人性,人道的理性思潮,兰(蕙)的人格化,正是屈原顺应历史潮流,高扬人的价值的理想主义寄托。兰(蕙)意象,是屈原为富国强兵对君子“内美”“修能”珠企盼,它植根于每况愈下的楚国,又闪烁着儒法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离骚解诂     
朕皇考曰伯庸肇锡余以嘉名扈江离与辟芷兮 不无壮而弃微兮忽奔走以先後兮虽萎绝亦 何伤兮哀众芳之 秽伏清白以死直兮女婆 之婵媛兮鲧 直以亡身兮浇身被服强圉兮 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欲少留此灵琐 兮吾令帝阍开阁兮倚闾阖而望予结幽兰而延 伫哀高丘之无女凤皇既受诒兮恐导言之不 固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曰勉远逝 而无狐疑兮腾励车使径待 一 朕皇考曰伯庸 王注曰“皇,美也。父死称考。诗曰‘既右烈考。伯庸,字也”。案本书九欲逢纷篇曰: 伊伯庸之末裔兮,谅皇直之屈原。是刘向谓伯庸为屈原之远祖,与王逸以为原父者过里。同…  相似文献   

8.
楚辞斠补     
离骚 何不改此度(一云何不改乎此度也) 来吾道夫先路(一本句末有也字) 案当据一本补乎字及两也字。正德本,朱氏集注本,钱氏集传本皆有乎字,正德本,钱本又有两也字,唐写本文选集注残卷同,并与一本合。两也字关系於韵律者甚大,尤不当省,说详下条。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 维 夫蕙 案上云“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下云“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上下皆言行路,中忽插入此四句,文意梗滞,其为错简,殆无可疑。今案杂椒桂, 蕙 ,仍以服饰言, 蕙 之 ,即前“ 秋兰以为佩”之 ,故四句当在彼文之下。浅人以三后与…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离骚》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使用象征手法的先河,从此形成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草木意象色彩斑斓、虚实相生、尊卑有序,其象征手法的使用,为全诗形成了完整的草木象征体系。诗人以草木的世界来映射人的世界。那些尊卑有序、善恶有别的草木意象,浸润着诗人内心的灵性,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活生生的楚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全图。  相似文献   

10.
《楚辞》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他的后学的作品集。内中记录了不少动、植物。由于些注释者对之缺乏研究和查证,谬误屡见不鲜。这里举例来谈,欲有助注释的订正。“纫秋兰以为佩。”(《离骚》)“秋兰”的“兰”即“泽兰”,菊科,多年生草本。秋季开花,花白色。常生于山坡草丛中,茎、叶含芳香油,为香料。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12.
《离骚》、《九歌》难读,原因在于作者在诗赋中以草木喻人和事,而读《骚》的人忽略草木的喻意、属性,总是围绕草木植物本性表述内容,因此,无法通读。其实,《离骚》、《九歌》中的草木均指人或指人涉及的事和物。先秦时代草木尚未有植物定名分类学,一般只用一个学音字来表示草木的意义,屈原却在《离骚》、《九歌》中以草木拟人,就使这个单音字变成多义的字了,才出现在表人或事字的上面或左边加上“艹”、“木”,以此表示人的属性或人的动作,因此扔出现《离骚》、《九歌》中至今无法认识的草木了。我们在复原《离骚》、《九歌》的草木含义时,特附加在草木字上面的或在面的“艹”、“木”去掉,便寻得到这种草木的喻意了。《离骚》、《九歌》也就神奇般地能通读了。  相似文献   

13.
屈原在《离骚》自叙中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谓:“言已之生,内含天地之美气。”生即性也,这就是说明古人命名,不仅是符号,且含有实质的深刻含义。我们这位战国时的伟大诗人的名字,便充满着个人的图腾的神秘色彩,是以自身的内在美而鸣世。从中我们看出命名并非只是一个符号象征,它是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人名在各个时代的演变必然会受到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浸染,从人名的演变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九歌”传说原是夏代流行的抒情古曲,《离骚》中说:“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娱乐。”这种可以使人“康娱自纵”的乐曲,相传是夏启从天上偷到人间的。不过早在屈原以前一千几百年,这支古曲就已不复存在了。因此,即是比屈原早生两百余年,曾周游列国,自称“夏礼吾能言之”的孔子,也对这支与韶舞  相似文献   

15.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真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祇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16.
比兴寄托是我国诗歌艺术创作的优秀传统之一.其中借助男女情爱表达故国之恋、怀乡之思,更是各种爱国诗歌的惯用手法.最早可见之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当年屈原遭到楚怀王嫌弃放逐之后,他依然不甘寂寞,一心维系着国家安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族别,古书无明确记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考证屈原的族别,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即弄清了楚的族别,屈原的族别自然就清楚了。一、楚的族别问题。屈原在《离骚》中这样自我介绍:“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帝是谁?不少书说高阳帝是颛顼。翻开《大戴礼记·帝系》,那里面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早在三千年前的《周礼》就有“鸿雁来宾,鞠有黄华”的记载.历代的高人韵士,对菊花都有深厚感情,写下了不少颂菊的诗篇.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古今传诵的名句.菊花不仅受到文人志士的青睐,也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古代,民间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菊花会”“菊花诗会”久行不衰.1982年和1985年秋,上海举办两届菊展,展出菊花十万株,观众达二百万人.1986年《大众花卉》杂志举办群众推选十大名花的活动,菊花荣登金榜.由此可见,菊花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菊花隽美多姿,神韵可人;菊花傲寒凌霜,品格高尚,是中华民族情操和气质的象征.爱菊、赏菊能淘治人的心灵和气质.这里选出历代咏菊诗词十首,略加释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正则”是吕凤子先生为他所创办的学校的命名,源于屈原诗作《离骚》,吕凤子先生之所以取屈原的这个“名字”为校名,是缘于吕凤子先生对屈原的人格和品质的景仰.因此,要理解正则的深刻含义,就应当从屈原的人格、品质对吕凤子先生的影响以及吕凤子先生的追求和作为中去把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取文化学视角,以文化符号“兰蕙”剖析李白、杜甫有关诗文内涵,揭示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李白诗文的兰(蕙)即屈原首创的君子人格形象,它主要是审美的、自我欣赏的,具有芬芳、雅洁、孤高的品格,是李白独立人格的象征;杜甫的兰(蕙)则主要体现功利与重生,用以调节仕途中的人际关系而求闻达,因而具有复杂、随机、以之为用的特点。 文化符号“兰蕙”客观表明:长江(楚)文化孕育了道家的李白,黄河(齐鲁)文化玉成了儒家的杜甫──虽然李白难免儒、法思想的影响,杜甫亦为道家思想所吸引。因此,大河(长江、黄河)“农”文化所塑造的主要民族品格,诸如执着、热烈、坚毅、锐敏、质朴等,以及知识分子的盲目乐观和依附性,均不难在他们身上发现──李白偏于开放灵动,杜甫偏于内向严峻。李杜犹如中华“农”文化之树的同根两干,并峙辉映,俯仰天地,共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