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青利  李波 《河南科学》2010,28(1):113-115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河南省2000-2007年入境旅游客源统计资料为原始数据,建构了河南省入境旅游客源的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精度检验,模型预测结果与历史数据吻合很好,进而利用该模型对河南省2008-2010年的入境旅游客源规模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2.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以1995—2002年重庆市煤炭消费量作为基础数据,建立了2个灰色预测模型.应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了重庆市2005—2011年煤炭消费量,并分析了预测的结果.结果表明,该预测具有较好的精度,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较为全面、客观、准确地预测城市的交通客流量,对三亚市旅游统计数据2012-2017年每月的交通客流数据进行分析,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主要采用ARIMA模型和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2012-01—2017-12月三亚的交通流量分别进行拟合仿真,并对2018年每月的客流进行了趋势外推预测;结果表明:采用ARIMA预测模型所获得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4. 42%,采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获得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3. 78%,表明两种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最后利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进行趋势外推预测,得出三亚市2018年交通客流预计近3 600万,预测结果对三亚市旅游、交通等行业制定政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灰色预测模型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灰色预测模型拟合结果误差方面的问题,引入了广义翁氏模型的对数方程式积分形式,以此思想给出了灰色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精度的理论依据及其改进过程,构建改进后的灰色预测模型.将该改进后的模型用于模拟我国2002年至2011年天然气产量数据,结果显示该改进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改进过程中所应用的任何一个单独模型的拟合结果.使用改进模型预测了2012年至2025年我国天然气产量数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RBF网络的我国能源消费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历史数据,采用灰色预测法建立预测模型,再利用径向基(RBF)神经网络对灰色预测模型结果进行预测,以作为其最终的预测值.实验结果表明,灰色RBF网络模型在预测精度方面优于单一的灰色模型.该模型计算简便,有较高的拟合和预测精度,拓宽了灰色模型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根据灰色预测模型和马尔可夫预测思想,将灰色预测模型结合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并对组合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递进转移概率矩阵,并结合1998-2007年安徽入境游客人数来预测2008、2009年的入境游客人数;结果表明:采用该改进后灰色马尔可夫的组合模型,可以得到比传统灰色马尔可夫组合预测模型更为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将灰色模型与马氏链模型相结合,建立灰色马氏链预测模型,对河南省新乡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进行预测.与灰色预测模型相比,灰色马氏链模型能够提高预测精度.利用灰色马氏链模型对2017—2025年新乡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是预测游客量的方法之一。本文以甘肃省2010—2015年的游客数量为依据,建立了甘肃省旅游客源市场的GM(1,1)预测模型,通过2016年实际客流量数据检验,发现模型精度较高,预测结果显示2017—2025年游客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针对预测结果,提出了甘肃省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最优加权法的航空货运量组合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97~2007年我国航空货运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GM(1,1)模型和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组合优化,建立了基于最优加权法的航空货运量组合预测模型,并对组合预测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是有效的、可靠的,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应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10.
GM(1,1)模型灰色预测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1992-2001年呼和浩特市人口数据资料为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GM(1,1)人口预测模型,统计检验和误差分析表明,模型精度较高.用该模型预测了呼和浩特市2005-2009年城市人口规模,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对重庆水运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重庆水运货运周转量的系统灰预测模型,即GM(1,N)与GM(1,1)的嵌套模型,通过对实际数据的预测与比较,发现嵌套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优于普通的GM(1,1)模型。最后利用该嵌套模型对2010~2012年重庆水运的货运周转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采用GM(1,1)模型预测目标特征变化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块,计算块区域像素和,同时利用短时时间序列对像素和序列进行累加处理生成新序列,通过GM(1,1)模型得到目标的预测模型。GM(1,1)像素预测模型方法对目标具有较强的预判能力,对短时特征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跟踪算法能很好地将特征变化与预测结合到一起,利用该方法进行跟踪测试,对比当前传统跟踪算法其跟踪性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狄淼  王明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9):7713-7718
利用灰色预测法、人工神经网络法、ARMA时间序列法3种不同的预测模型对某风电场的风电功率进行了预测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单一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的精度有待提高。提出建立组合预测模型对风电功率进行预测,为了充分利用单一预测方法的优势,引入熵值理论。利用熵值法确定组合预测模型中的权重,进而建立熵权组合预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熵权组合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风电功率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色预测的我国人口预测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1~2005人口年鉴的统计数据的分析,首先建立了死亡率和出生率与年龄、地区及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人口密度与死亡率、出生率的关系,对人口密度加权求和得到微观人口离散模型;再对死亡率按年龄归一化处理,对地区进行加权,建立死亡率及出生率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从而得到了宏观人口的差分模型.该模型的结果显示:我国未来50a的人口在中短期内将持续缓慢上升,到2028年左右达到峰值14.3亿人,随后会缓慢下降;老年人口将缓慢增多,中年人口稳定,青少年人口缓慢减少;同时出生性别比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厄尔尼诺事件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大洋地壳跷跷板理论~([1]),厄尔尼诺引起的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的反向变化,将导致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强潮汐是火山、地震和厄尔尼诺现象的激发因素~([2,3])。这是环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动与厄尔尼诺同时发生的原因。据东方网2001年7月4日消息,厄瓜多尔的通古拉瓦火山2001年7月3日喷发。据新华网2001年8月5日和17日报道,埃特纳火山7月17日  相似文献   

16.
梅森素数是一种特殊的素数,探究梅森素数的分布规律历来是数论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对梅森素数的分布规律作了简略研究,同时也对梅森素数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在路面使用性能各项指标的预测过程中,预测值与实测值间误差波动较大这一问题,采取同济大学孙立军教授提出的标准衰变方程作为预测模型的基础,充分调查浙江省S101省道嘉兴段现有路况,根据收集的公路路面结构、厚度和交通量轴载数据等资料,对其沥青路面性能变化进行预测,即对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和行驶质量指数RQI这两个在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中占较大权重的指标进行预测,继而采用Markov模型对其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建立与养护策略相对应的Markov转移矩阵而得到衰变-Markov预测模型,为之后能准确掌握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变化趋势并得到合理的养护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灰色预测的有源滤波器预测控制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有效地补偿非线性负载中的谐波电流,针对数字化的有源滤波器(APF)内部结构固有的延迟特点,提出基于灰色预测的APF预测控制方案;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负载谐波电流的灰色预测模型,并将其用于APF谐波补偿控制装置.通过仿真,将所提出的基于灰色预测的方法与目前常用的非预测控制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电力系统负荷短时预测问题,从分析负荷数据的混沌特性入手,利用相空间重构理论对负荷数据进行重构,构建了一种新型的Volterra模型对电力系统负荷进行预测。该模型采用二次线性微分方程方法对原Volterra级数进行变换,与以往Volterra级数相比,该模型无截断误差,包含了系统更多精确的信息。最后,以某地区实际用电负荷数据为对象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2d和4d用电负荷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误差不超过5%,完全能够满足电力调度需求,同时也为电力公司制定经济模型和实时电价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湍流的预测     
复杂工程系统中往往涉及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而湍流的预测对理解这些复杂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这些工程项目的开发不得不依赖于小规模的实验研究;而现在人们逐渐重视计算机模拟,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应用商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工程项目进行模拟计算。表面上看这些软件的计算结果似乎很理想。可以获得实验无法测量到的细节,并得到大规模体系的流场;而且,这些计算结果可以通过各种诱人的计算机绘图技术展现出来。遗憾的是,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模拟工程系统中的湍流还很不成熟,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