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城市宗地为评价单元,围绕评价目标,从规划用途符合性、土地建设强度、土地利用效益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级指标体系,并通过单因素集成法评价城市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探究城市发展增量和存量潜力规模及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分布不规律;各宗地虽然主要以集约利用为主,但存在一定比例低效用地,且工业用地的低效利用较多;有一定比例的存量用地规模,但开发较困难.  相似文献   

2.
探讨适合于城镇用地特点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尺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宁夏平罗县城为例,首先参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从功能区尺度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然后从评价尺度、评价指标2个方面加以改进.结果表明,对于《规程》推荐的评价指标体系,宗地尺度的评价结果优于功能区尺度的评价结果;对于宗地评价尺度,新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优于《规程》推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宜采用宗地单元和本文建立的新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西宁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商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通过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选择样本片区作为功能区的代表,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功能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对商业用地的潜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西宁市商业用地集约利用处于适度利用水平;西宁市商业用地绝对规模潜力为348.44 hm2,相对规模潜力为51.92%;经济潜力为21 045.39万元,单位(每平方米)经济游力为4 150.96元.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剖析,构建了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以吉林大学为例,以校区为评价单元,运用可拓物元模型定量研究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结果表明:新民校区和南岭校区的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等级为"过度集约";南湖校区和前卫南区集约利用等级分别为"集约"、"比较集约";前卫北区、和平校区均由"粗放型"向"比较集约"转化;朝阳校区集约利用等级由"集约"向"过度集约"转化.研究还表明物元模型在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详细评价对指导城市更新规划与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相对于整体评价和专项评价,该类型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亟待完善﹒本研究以桃江县为例,探讨县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详细评价的方法:1)将评价的对象细分为居住用地、商服用地、工业用地、教育用地和其他用地5种类型;2)构建了规划符合度、建设强度和利用效益相结合的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3)依据评价得分将建设用地分为低效利用、中度利用、集约利用和过度利用4种类型﹒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详细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于湖南省桃江县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在对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特尔斐法求得权重构建模型,计算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根据定量化结果和实际情况,同时根据评价标准认为该园区属于集约利用等级。在此基础上,测算了评价时点的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推算开发区的用地潜力规模和尚可供地年数。分析评价成果为研究确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方向、挖潜计划和相关政策建议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GIS技术对影响土地利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绩效等因素的分析,从土地利用现状、用地投入产出效益、管理绩效等3个方面构建了福州元洪投资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投资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总体较高;在三个具体目标层中,管理绩效最高,土地利用状况次之,用地投入产出效益最低.  相似文献   

8.
闽清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2007年闽清统计年鉴的数据,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及利用布局合理化三个方面选取了7个指标对闽清县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闽清县评价的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中,利用不集约、相对不集约、一般不集约、一般集约和集约的乡镇比例分别为6.67%、20.00%、40.00%、26.67%和6.67%,平均评价分值分别为0.41、0.44、0.50、0.54和0.63,总体水平是一般集约.白樟镇和云龙乡两个经济发达镇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白中镇和池园镇两个陶瓷工业比较发达的乡镇集约化程度较低,这些主要是由于农村工矿用地布局不合理和占地过多造成的.白樟镇、云龙乡、塔庄镇、东桥镇和坂东镇等五个乡镇的大部分农村居民点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小,布局较合理,利用上总体较为集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利用布局不集约和利用效益不集约的农村居民点应改变居民点的布局,提高聚集度,同时加速新农村建设,发展工业,改善农村居民点土地用途结构;利用强度不集约农村居民点的潜力挖掘应主要从陶瓷工矿用地中挖掘.  相似文献   

9.
刘贵仓  麻永建  樊新生 《河南科学》2011,29(8):999-1001
运用熵权法对河南省各地市的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用地水平进行评价,揭示出全省现状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为村镇建设用地潜力挖掘与释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省巴东县为研究区域,以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巴东县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东县建设用地总体上集约利用程度有所提高,但人均城镇用地和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都表现出上升趋势,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1.
基于要素视角,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 深入剖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生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探讨并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体系框架, 对贵州省 9 个市(自治州)进行实证研究, 得到如下结果。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客观规律, 其内生动力要素包括人口动力、自然动力和经济动力, 而政策制度、规划管制和技术进步等外生动力要素通过供需机制、聚集效应机制和要素替代机制, 引起内生动力要素的数量和结构变化, 形成不同的集约利用类型和集约利用水平。2) 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评价, 表达方式不局限于单一土地要素的集约, 而是一种全要素的集约, 涵盖人口要素集约度、能源要素集约度和经济要素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人口要素准则层、能源要素准则层和经济要素准则层。3) 贵州省建设用地全要素集约利用进程比较缓慢, 大部分市(自治州)建设用地集约度呈现波动态势; 2010—2016年, 贵州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空间变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态势。4) 贵州省9个市(自治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以低度集约利用型和低度粗放利用型为主, 人口要素和经济要素起主要的内在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2014年为评价时点,南京市中心城区城镇用地规模边界内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评价法对居住、商业等641个功能区进行集约利用状况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ESDA方法研究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南京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表现出以集约利用类型为主,其次为中度利用的特点,居住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最高,工业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最低;中心城区主城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高于仙林、东山和江北副城,总体呈现出由核心区向城市外围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居住、商业、工业、教育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居住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相关性较商业、工业、教育功能区更加明显;城市中心多呈高值聚类,应采取结构调整型挖潜方式,通过旧城改造和立体化开发优化土地结构布局,城市边缘呈现低值聚类和少数异常值聚类,应采取内涵管理型挖潜方式,通过加大投入和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提高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节地效益.  相似文献   

13.
张晓霞  成果 《甘肃科技》2010,26(5):35-38,29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对市辖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05~2010年市辖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很低,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建设用地未达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说明在未来建设用地使用中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还应进一步提高其节约集约利用水平。2010~2015年处于中上水平,到2020年建设用地基本达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潜力可得到充分发挥。据此,可以明确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泉州市2009—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相关统计年鉴资料为研究基础,从区域空间的视角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将熵值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对泉州市8个县(市、辖区)建设用地的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未来泉州市建设用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县级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福建省6个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市为研究区域,从人地关系、经济耗地、用地管理三方面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集约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晋江市、长乐市、永安市、龙海市、福安市、邵武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是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驱动因子,地理区位优势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通过对不同行业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测算,揭示其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差异性;研究方法:以江苏省典型城市为研究区域,在工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不同行业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研究区域工业行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江苏省典型区域不同行业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用地集约水平最高,而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用地集约水平较低;研究结论:根据集约用地评价结果,对江苏省工业行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其集约利用水平,以缓解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多地少的矛盾,为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7.
普安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集约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贵州省普安县为研究区域,利用综合评价法,界定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提出普安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套包括农用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持续状况四方面的评价体系,并用熵值法确定参评指标权重,然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1998~2006年乐山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乐山市农用地利用的趋势是向更加集约利用的方向发展.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市的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土地集约利用矛盾最突出的功能区——城市中心展开研究.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结合实地调研的国内外50个特大城市中心区矢量数据,以定量研究为依托,从空间形体、结构要素及服务功能3个方面,对建筑、用地和交通等集约利用的3个层面进行解析,构筑了9项评价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逐项量化对比研究的方式横向展开,建立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以此对国内外典型城市中心区作全面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根据模型评价结果,将中心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分为相应的4种方式,即全面多项集约利用、单项集约利用、均衡集约利用以及局部集约利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从建筑、用地和道路等方面剖析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集约利用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以宜春市为例,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996-1999年,宜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处于快速上升的状态;1999-2002年,宜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处于相对平稳状态稳步上升;2002-2005年,宜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稳步上升;2005-2006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属于短暂下降;2006-2008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呈现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