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人生过程始终处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相互作用的进程及其间每一阶段性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人对环境的认识与开发是否科学。因此,对人生环境的理性直观与开发便成了每个人都不能怠慢的人生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现代人生中的“无奈”现象,并从中引申出解决的方法。认为:现代人生中的“无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现代人生中的“烦”;第二、现代人生中的“没劲”;第三、现代人生中的“冷漠”。人生中的“无奈”虽然在任何时代的人的生活里都会发生,但却可以说唯现代人之人生过程中最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探讨和分析,并寻找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培根的《人生论》分析了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人的行为是如何其自身第一性(即天性)、环境、习惯、教育所决定的;人是通过“教条和言语”即通过不断的“以习惯和习俗为表现的实践”而达到自身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在社会化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管理也日益重要,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注重保护并利用好每一个科技人员的个性,为科技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的工作、生活环境,必将使每一个人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大大提高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5.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对每个学子都充满着诱惑,然而当他们步入大学,从相对单纯、熟悉的环境进入到更复杂、要求更高的环境后,有许多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产生了种种不适应,对这样一个既新奇又陌生的环境,怎样才能在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改变,更快地进入“角色”,直接关系到在人生的新起点上能否迈出坚定的第一步.无论是谁,面对环境的改变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关键是了解环境有哪些变化,明确新环境对自己的新要求,逐渐从过去熟悉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作出调整和改变.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相比,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的作品在苦难与救赎、宿命与超越、目的与过程等层面都表现了一定的宗教意识,产生这种意识的根源是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在人文精神导引下的独特人生体悟。  相似文献   

7.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功效,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空间影响行为,环境塑造人格”;而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写道“非其地,树之不生;非其意,教之不成。都说明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6.14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受榜样影响的心理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活的校园中,我们可以创设符合时代特征的,符合学生年龄需求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8.
赵春音 《科技信息》2009,(14):27-28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创造或创造力乃人的本质或人之内在本性的体现。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创造力。这是由于人的内在本性中存在着一种“似本能”的自我实现趋向,而创造力便是这一趋向的副产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力本质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观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二者都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创造,所不同的是前者的立足点是人的生物本性,如“似本能”;而后者则更看重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9.
唐红翼 《科技信息》2009,(22):I0140-I0140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闻传媒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同时,由于人的活动范围和精力的有限,人不可能与整个外部环境都发生直接的接触。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越来越依靠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正如居延安所说:“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媒介。”因此,新闻媒介的工作就等于为受众创造了一个“拟态环境”。人改造社会的活动是受意识支配的,而这种意识的产生基于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和认识,在这种意识支配下的实践活动作用于现实环境,就会使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使“拟态环境环境化”。因此,新闻媒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它有责任、有能力在人文层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创新”一词得到我国学术界的广泛采用,甚至于到了滥用的程度。许多人对创造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认为二者是等同的。其实,创造与创新是有一定共同点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在学科背景、着重点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共同点是都具有“新颖性”的内涵。从创造与创新的关系来看,我国学者提出的“创新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市规划建设实例分析.揭示出其发展变化、存在的敝端及原因。着重分析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指出重表现、轻共享的环境对人的冲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极力主张贯彻“以人为本”、“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新理论,为人们提供表现与共享和谐统一、充满情趣、充满爱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3.
立体构成是研究三度空间的三维形态,在遵循形式美原理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定美感的、全新的三维形态的过程,而室内空间中大多数造型又表现为多种形式、形体的组合,这些形体正是由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体的元素来共同创造的,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结合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可创作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室内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大学阶段是人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大一新生群体作为大学生中的子群体,在学校适应的过程中有着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与高中生相比,他们的心智更加成熟,也更加独立自主,更具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他们面临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来自社会的挑战,在这个阶段,必须要考虑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这些都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研究大一新生这个群体能够丰富转折期的适应理论以及个体的发展理论等涉及到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能加深对高等教育中受教育者的理解。在本文中,将学校适应划分为生活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和角色适应性四个指标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安博 《科技信息》2012,(21):297-297
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怎样上好体育课。  相似文献   

16.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古老的命题一直困惑着当代大学生。开放的大门启开后,“人生的目的在于奉献”的东方哲学与“人生的目的在于享乐”的西方哲学又一次强烈碰撞,从而驱使他们再一次进行精神的搏击。是“合二为一”,还是“各执一端”?“百纳衣”式的艰苦奋斗和“醉生梦死”型的纵欲享乐,哪一种属于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哪一种又属于变态人格?如果有人把“奉献与享乐”看成是达到人生目的的必要条件,并在哲学上加以调和,那么,他们该如何看待?抽样调查的统计数字颇耐人寻味。在回答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时,有30人回答是为他人、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占被调查者的12.1%;回答是为自己,为小家庭争取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的有5人,占2%;回答既为他人、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同时又为自己、为小家庭争取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的有212人,占被调查者的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以“文坛外高手”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震动了文坛。他作品中那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模式都构成了鲜明的王小波风格。以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为例,主要是从作品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叙事结构上对上述两方面做出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顿指出马克思过分强调了人对自然的有意识的生产改造型劳动,而忽视了人的活动是受不可操纵的自然条件和因素的制约。通过提出对自然的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理解,将劳动过程划分为生产改造型劳动过程和生态制约型的劳动过程,主张以“适应自然”代替“改造自然”,认为“改造技术”是提倡不断超越自然的极限,而“适应技术”才是不断适应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技术。  相似文献   

19.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张勃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106-109
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体从初生的“自然人”到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都必须经过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丰富多彩的儿童游戏能够使儿童的体能和智能得到训练,能够帮助孩子对各种社会角色进行认知,并且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而儿童游戏的轻松活泼、内容全面、参与性强等特点,更使得它成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特殊而有效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