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小娟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1):10-12,56
和谐社会是传统中国人关于自然乃至宇宙的最高理想,是西方历代思想家一直寻求的目标,是整个人类共同向往的理想境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和西方的法律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为中国人所接受,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术语转换。早期国民党人根据对资本主义的判断,阐释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从中国传统理想中挖掘相关资源,以民生主义为主题,初步厘清了一些理论混乱,形成了较清晰的社会主义概念。虽然还有一些误读,但也扫清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一些障碍,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历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复译介的进化论及其对西方和中国社会的译述,在中国思想界开一代新风,使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探讨从歌颂过去转向了追求未来。同时,他对传统理想的解释,对资本主义的判断和对社会主义的译介,也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认识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尽管中西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两样。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个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传统文化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在现代全球化背景下,两相比较,中国传统人格理想的劣势昭然若揭,从而给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把南社人当作固守国学、对西方思想和文化一味抵制的旧文人的传统认识,无疑与南社人的本来面目相距甚远。事实上,南社知识人在清末是以一种复杂的态度对待西方思想与文化的:一方面他们以开放性的态度勇于接受和传播自由民主思想,开风气之先,呼唤中国变革;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放弃主体性的认知立场,警惕殖民主义的威胁,努力把革命派对国家与国民的复杂理解,更广泛地传递给更多的普通民众。  相似文献   

7.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思想意识多元化、行为习惯多样化的今天,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对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盲目崇尚西方文化,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失衡,本文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潜在影响方面谈起,力求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从而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的文化接受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润,也有古希腊人文精神及西方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还有来自乡土文化精魂的熏染,具有多源性特征。同时,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方面,余光中主张中外古今,广采博取,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9.
以世界全球化浪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为背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歪曲、贬损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若干表现形式,阐述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强调当前特别要端正学风,摆正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仅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更需要从原来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维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本质上就是实现了由传统政治转向以合理性为合法性基础的现代政治,是现代性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现代性理论对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的不朽贡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文明是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没有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文明。社会主义的昨天已经构筑起庞大雄伟的文明大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将为这座文明大厦增添新的成果,将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理想中包含了一些深刻命题,并保持了历史的生命力。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大同、小康、民生、和谐等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成为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须与传统理想现代转化相联系,也就使这些传统理想中的命题,成为其中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全球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工业文明社会理念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此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政府在新时期职能如何定位,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的提出说明我们党把对执政规律的探索与政治文明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的飞跃。党的三大理论成果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结晶。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执政党自身的现代化、自身的政治文明进程,始终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方位。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同时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必须在自己纳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进程中时刻保持对文化建设背后所蕴藏的复杂问题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和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文化多元化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不平等关系或文化差异和冲突。在正视文明冲突、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因素,始终紧紧把握住对主流文化的控制权的前提下,我们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迎接世界文明的洗礼,以扎实的工作、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而且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重要派别——学衡派的领军人物,吴宓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的道德与人格论。在融合了美国白壁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后,他认为只有在道德的约束下,人的本性才不至于走向欲望的极端,人类才能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物质文明与现代文明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状态。概言之,即借助于道德,使人的内在与外在趋于理想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应遵循既体现本国特色又符合时代潮流、既与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成果兼容并蓄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的规律。只有遵循了这样的规律,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才是博大的、宽宏的、兼容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