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西方世界的提升诉求凸显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海外译介在提升我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上的重要性。莫言先生作为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获得诺奖是西方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充分肯定,同时说明莫氏作品海外译介是我国文学外译的典型的成功案例。在分析比较"熊猫丛书"和"莫氏译介"两次文学外译案例后,本文从译者选择和译介模式角度探索以新时期文学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的译者取向。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是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而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构成方面,特别是对空巢老年人的关爱,应是建立和谐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被人们以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误解,因而产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马克思本人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以具体人性论将社会理想理解为价值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被人们以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误解, 因而产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马克思本人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 以具体人性论将社会理想理解为价值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5.
一个社会的发展、选择什么道路,文化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中国走适合自己特点和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偶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逻辑必然。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崇公"文化传统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一致,马克思主义设计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自然契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根植于中华文化而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由此,进一步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西医产科止痛技术随着医书和报刊的译介进入中国。中国医学界就产痛的意义、止痛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女性需求等方面展开了争论。在女性报刊的宣扬下,少数上层阶级女性止痛意识觉醒,开始主动寻求止痛技术的使用,大多数女性依旧认为忍痛是理所当然的。本文利用书籍报刊等原始资料,追溯近代西医产科止痛技术传入的历史脉络,并探讨相关影响;认为分娩中是否应该止痛,不仅与止痛技术自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也取决于医学界和社会对产痛意义的考量以及女性止痛意识的觉醒。在近代中国,尽管对止痛技术有诸多译介,但实践依旧鲜见,一方面由于技术本身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不够理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社会的忍痛文化以及女性止痛意识尚未普遍觉醒相关。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对西方文明的判断和对传统理想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进行强势冲击的背景下,康有为以进化论的历史观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上重新阐释传统大同理想,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化为面向未来,并使之成为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文化资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打下了基础。从传统理想创新的角度认识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文化前提,对于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始终没有跳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圈子,他是按照古代大同理想和平均主义以及以乱求治的社会理念来建构其社会理想的,这正是晚年毛泽东的悲剧所在。本文着重阐述毛泽东晚期社会理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并揭示毛泽东晚期社会理想的空想性及启示。  相似文献   

9.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而引发的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流,仅仅在中国少数文人学子当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却没有对中国社会造成大的冲击。然而由传教士译介到欧洲的中国儒家哲学却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督教文化受到冲击,圣经的权威遭到质疑。本文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为代表的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入手探讨了中国儒家思想的译介对于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从而说明欧洲文明源头中固有的人文精神和"理性"尊崇是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根本来源,但同时也受到由传教士译介到欧洲的中国儒家学说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培养良好的道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就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后来他又把它归纳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表述了对公民社会公德的要求,即我们常说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道德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道德的作用在于协调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符合共同利益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上,他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理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运动规律的揭示,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宣告了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剩余价值这一伟大的发现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两大发现正式宣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则指明了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道路以及人类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科学社会主义依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新拓展,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新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和必将展示四个基本特征:在复兴内涵上,它必然要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力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复兴形式上,它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形式实现政治复兴,并以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实现"和平发展"的形式实现经济和文化复兴;在复兴进程上,它必然要经历国家独立、经济崛起、社会再造、政治鼎新、文化昌盛五大发展阶段;在复兴前景上,它将以推进人与人、国与国、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变革和生态变革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并以引领全球化未来的形式实现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和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理论中有着显著的差异,其现实启示则表现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定位应与共产主义的阶段性特点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应与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相符合,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应与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来,从市民社会论、社会转型论到社会断裂论,一个立于比较充分的实证研究并能完整阐释中国社会基本结构特征的中国认识还没有形成。如果从政治史、社会史来分析,无论是“不断革命”的传统社会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发生的假冒伪劣活动的社会化,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一种冷战性的社会关系。社会冷战论可以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的新范式,并为新的改革提供方向性的知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知耻自尊,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人文精神的完整表达,体现了党的人文关怀。他统揽当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走向,把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高度凝练为社会主义新文化,使其既具有民族优秀传统的经典和厚重,又具有与时惧进的生命和活力,是我们长期坚持和恒守的人文准则和行事规范。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体现,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谐社会也是人类追求和向往的奋斗目标。公平与效率作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诉求、社会各阶层的和谐性诉求的实践呈现。当前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社会进程。因此,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进行反思。并把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链接,用公平与效率并举的原则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这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理论支撑点。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一体化的现实,强调人的历史主体性和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否定了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这是他“人道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前提。马尔库塞构造了其新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区分了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历史变迁;突出了社会革命的目标和革命主体,描绘了一幅新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但是,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