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酵母双杂交系统自创建以来,已成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揭示了大量未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该系统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发展了三杂交系统、单杂交系统、逆向双杂交系统、SOS富集系统等。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系统已经成功地运用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DNA、RNA、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酵母双杂交系统创建以来,已经成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被广泛用于各个生物学研究领域,揭示了大量未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近来,在经典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基础上,又相继提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如:三杂交系统,单杂交系统,逆向双杂交系统,SOS富集系统等,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系统已经成功地运用于蛋白质之间,蛋白南与DNA、RNA、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杜鹃花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杜鹃花孢粉学、繁育系统及传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提出杜鹃花属植物繁殖生物学未来的研究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探讨杜鹃花属孢粉学线形结构的花粉呈现的进化意义;(2)在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研究不同地点的相同物种和不同物种繁育系统,分析杜鹃花繁育系统多样性的相关因子,了解传粉系统及传粉昆虫的多样性,揭示杜鹃花属的传粉者特点;(3)选取合适的基因片段,重建杜鹃花属的系统,通过系统树找出可能是杂交起源的种类,纠正经典分类学在杜鹃花属系统位置构建方面的偏差;(4)对比不同杂交群体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找出传粉昆虫对不同亲本和杂交个体施加选择压力的差别,明确在物种的杂交形成过程中传粉昆虫对生殖隔离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4.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快速和高效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人们针对它的缺点相应地进行了一些完善和改进,并衍生出单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从而拓宽了该系统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5.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酵母双杂交系统创建以来,已经成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被广泛用于各个生物学研究领域,揭示了大量未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在经典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基础上,针对其局限性,相继提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如:双(多)筛选法,SOS富集系统,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单杂交系统,逆向双杂交系统,等等。本将对上述方法进行详细叙述。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系统已经成功地运用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DNA、PNA、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种黔产淫羊藿可杂交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原产贵州的14个居群、共7个种的淫羊藿属植物进行配对杂交及其结实率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属所有的种类都可以杂交,不同的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实率最低的为15.38%,最高可以达到92.94%;从结实率看,7个种可以明显分成两类:1类,就是E.myrianthum,和另外6个种的结实率均较低,绝大多数在30%以下,2类,包括剩余的6个淫羊藿种,两两之间的杂交结实率较高。研究结果对该属植物进一步的品种培育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同时也为该属植物的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核酸杂交芯片是一种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核酸分析技术手段.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利用小型化低功耗的检测设备,实现核酸杂交芯片功能,获得准确可信的核酸杂交检测结果,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对核酸杂交芯片在空间条件下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探索,采用新型核酸杂交芯片结构、改变核酸杂交芯片反应条件、串联核酸PCR芯片系统等手段,开发出一套小型化低功耗的空间核酸杂交分析芯片,芯片系统整体功耗小于25 W,实现了对目标核酸序列的快速检测(检测周期90 min),并初步实现与空间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技术的联合应用,提高了核酸杂交芯片检测技术的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8.
鹅掌楸属种间杂交可配性与杂种优势的早期表现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研究了鹅掌楸属树科杂交可配性及杂科优势在种实性状上的表现,结果表明:(l)千粒 重和种子饱满率在父本间和母本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两个性状在不同母本间不相关(r= 0. 0071),而在不同父本间呈中度正相关(r=0. 664 7), 因此,不宜以千粒重作为比较母树间种 子品质的指标,而在研究不同父本时种子品质影响时,千粒重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不 同交配系统间及同一交配系统内不同交配组合间杂交可配性不同,授粉结实率应作为亲本选 择的重要依据。其中,以中国马褂木为轮回亲本的正、反交回交系统和以中国马褂木为母本的 杂交系统具有较高的杂交可配性,在杂交制科时可加以利用;(3)与中国马褂木种内交配系统 (CXC)相比,种间杂交系统(CXT)发芽效率提高 70.78%、平均发芽时间缩短1d、发芽高峰 期提早3d,这些都可以看作杂种优势的早期表现形式。而 FI杂种马褂木自(近)交系统(H× H发芽效率最低、平均发芽时间最长、发芽高峰期出现最晚,则可能与近交衰退有关。  相似文献   

9.
威优1126系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近年选育的早熟杂交组合,经我县1987年试种,比威优49早熟、稳产、抗稻瘟病能力强,是目前我省比较理想的早稻杂交组合。为了寻求该组合高产、稳产、高效低耗的综合农艺栽培措施方案。我们根据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按照最佳模拟配合法的要求,布置了威优1126的高产栽培模式的参数试验,旨在建立理想的综合农艺措施方案,为早稻大面积栽培提供规范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杂交鹅掌楸的无性繁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杂交鹅掌楸属无性繁殖相对困难的树种。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杂种优势,加快杂交鹅掌楸苗木繁殖速度,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针对杂交鹅掌楸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杂交鹅掌楸扦插繁殖的经验,重点介绍了从插床准备、穗条制备、扦插到扦插苗移栽整个扦插繁殖过程相关的技术要点,并提出了杂交鹅掌楸无性繁殖领域今后需研究的内容。认为正确处理好扦插、嫁接和组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可有效提高杂交鹅掌楸的无性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一种简捷的Southern印迹杂交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综合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简捷、灵敏、廉价、效果可靠的Southern印迹杂交方案.使用0.4 mol/L NaOH溶液将琼脂糖凝胶上的DNA在变性的同时转移到尼龙膜上,晾干膜后无需固定就可以直接用于杂交.预杂交液和杂交液选用Church缓冲系统,该缓冲系统中仅需10 g/L BSA作为封闭剂即可.整个洗膜过程可简化为一种溶液、2~3次洗涤.碱变性及转移后的尼龙膜,也可以用于地高辛(DIG)等非放射性检测系统,并可耐多轮杂交和洗脱.本方法可适用于包括高等植物基因组在内的多种生物材料的DNA检测.  相似文献   

12.
远缘杂交通常是指植物分类学上品种以上种间和属间以及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之间的杂交,也包括地理上远缘的种族、生态上不同的类型和系统上较长时期隔离的亚种之间的杂交。它对开展作物品种研究发展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花粉量/胚珠数比(P/O)检测、杂交指数(OCI)估算和人工授粉实验,对草果药(Hedychium spicatum Smith)的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且草果药繁育系统的自交亲合性以及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能够维持较长时间保证了其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Walsh函数生成的杂交桥函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用矩阵的角度重新理解Walsh函数和桥函数的本质并统一它们的表达式。在定义杂交矩阵的基础上构造一种新型三值函数并命名为杂交桥函数,该函数矩阵的行向量来自walsh函数矩阵和桥函数矩阵的行向量。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函数序列生成方法,取杂交桥函数的列向量作为新的函数序列。该函数序列可以灵活调整序列中零的个数,解决了由于桥函数序列中零的个数过多而限制其应用的问题,同时极大地扩充了函数序列的研究范围。严格的数学分析证明当父母矩阵的初始矩阵阶数和杂交矩阵相似度满足一定条件时杂交桥函数具有较好的正交特性,为其进一步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单性罗非鱼及其亲本精巢的组织学和LDH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雌性尼罗罗非鱼和雄性奥利亚罗非鱼杂交获得全雄性杂交一代,用石蜡切片法和不连续系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比较上述3种鱼的精巢的解剖形态学和LDH同工酶,结果发现,罗非鱼杂交一代兼容了双亲LDH同工酶的酶谱特征;杂种个体的精巢内生殖细胞密度比亲本的疏松,间质组织相对发达,间质细胞数目相对较多,这与杂种优势和单雄优势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6.
《安徽科技》2011,(Z1):13
<正>系统剖析了杂交中籼稻常规机插技术下秧田与本田生育不平衡、前中后期生育不平衡、个体群体生育不平衡等群体生育及产量形成特征,阐明了杂交中籼水稻机插高产生物学规律、群体质量指标,探明了限制其产量  相似文献   

17.
对双质粒单杂交系统进行改进研究,将两种质粒的功能进行融合,最终得到单质粒杂交系统,并利用HEK 293T细胞对融合质粒进行了功能测试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以RXRα为基础进行活性测试时,该系统对激动剂/拮抗剂响应的灵敏度与双质粒系统相近;该系统也适用于ERα、GRα、RARα、LXRα、PPARγ等多种核受体的活性检测,当添加已知配体时,其激活倍数介于8~36倍之间,Z因子大于0.6,可以作为配体筛选的基本模型;以Nur77为基础进行实验精密度测试时,单质粒系统的CV值较双质粒系统有显著降低,体现出更为优异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因此,该模型在核受体潜在配体的筛选过程中能够提供更为简便的操作和准确的结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牦牛养殖业中现行的种间杂交种内不同亚种、品种间、品系间杂交改良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了适合于现行牦牛业杂交改良的发展思路及技术措施,为牦牛业的杂交与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自然杂交是一个常见现象,人类活动正加速自然杂交的发生,人类干扰导致的非自然的杂交过程对物种的生存、进化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本文根据文献对近年来自然杂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自然杂交不仅影响着物种的生存、进化,也对物种的保护问题带来许多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挑战。杂交与遗传渗入有利于提高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为物种的进化提供原材料。遗传渗入有利于增加物种的适应性变异,甚至导致新的生态型、新物种的产生。但另一方面当小种群与大种群发生杂交时,小种群很易受遗传同化的影响而灭绝。自然杂交对生物学物种概念提出了挑战,自然杂交往往模糊种间边界,形成分类学及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困难类群。自然杂交能通过强化种间生殖隔离机制来促进类群间的进化趋异,也能导致种间生殖隔离机制的崩溃,引起物种的融合而降低生物多样性。文章认为在当前生物入侵、物种灭绝加速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关注在什么条件下隔离机制被打破导致杂交的发生、遗传渗入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杂交及遗传渗入对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述了人工杂交生命研究及应用的进展,展望了未来人工杂交生命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