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已收集整理出来的部分石刻档案文献资料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石刻档案包括碑刻和摩崖石刻两大类 ,其内容函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军事斗争、科技文化等方面 ,是研究广西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吴小凤著的《明清广西商品经济史研究》2005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大量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为基础,从明清广西商品经济的综合考察入手,逐一论述了明清广西商品经济的历史基础、发展原因、交通发展与市场网络、商人与商业资本、货币流通等,试图揭示中国传统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轨迹。该书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资助项目。定价18元。吴小凤著的《明清广西商品经济史研究》出版@于玉莲  相似文献   

3.
广西客家研究近年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梳理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主要集中在源流和分布、方言、文化风俗、经济生活、族群关系以及历史贡献等几个方而,并揭示了其研究状况和可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广西石刻为透视基点,运用历史横向的比较及计量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所折射出的民族关系,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前后,广西的民族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与政府战略选择及民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自西汉至清代的广西著述——包括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及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宋元以前,广西著述的数量极少,并且,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少于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明代,广西著述明显增多,且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已超过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清代,是广西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著述蔚为大观,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超越了以前任何历史时期。自西汉至清代的广西著述大部分已散佚不存。历代广西著述文献,特别是流传至今的广西著述文献,是研究广西文明史、文化史、学术史等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研究糅合了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传播学等新老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本文以广西古代汉文化传播为例,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古代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保护、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西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居住着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民,有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体育文化。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仅记载广西少数民族历史的进程,还蕴涵着丰富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保护、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刻不容缓。为此,该文就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21日,由中共广西西林县委员会、西林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西林县委宣传部、西林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西历史学会、百色学院、百色起义纪念馆等单位共同承办的2012年中国·西林岑氏“一门三总督”学术研讨会在西林县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所、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历史学会、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大学、百色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该文结合了广西的地理、文化、与东盟各高校合作的历史、广西高校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广西高校与东盟高校体育专业合作的SWOT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一大水利工事——灵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广西“灵渠”的历史、工程及工程原理 ,论述了广西“灵渠”的功能、作用及历史意义 .  相似文献   

11.
桂学研究作为广西地方之学,民俗研究应该是其重要内容。广西民俗事象和现象早在历代地方史志及其文献典籍就有所记载,刘恂《岭表录异》、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等开始广西民俗研究先河,现代民俗学研究进入黄金时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坚持田野作业的实证性研究原则,坚持文献研究方法的考证、印证原则,坚持民俗的“民”与“俗”特征及其价值取向性,这既有利于民俗学研究的学术指向与现实应用意义,也有利于夯实桂学研究的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时代语境、学术语境和学者问题意识的角度,考察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趋向,提出当代中国民俗学正经历从学科身份确立到学术品质更新的过程,包含了传承经典和知识创新两大主题。首先评述中国民俗学界建立和发展社会科学性质的民俗学的主张;其次评述中国民俗学界有关田野民俗志的新学说;最后讨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等领域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研究是当前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通过对近三十年来浙江民间信仰研究成果进行以点带面的综述性介绍,梳理出其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涉及浙江民间信仰的重要著作、浙江民间信仰史的研究、以神信仰为代表的专题性研究和当代浙江民间信仰的田野调研等。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及其小说与上海都市民俗关系密切。上海都市民俗中的居住习俗、交通习俗以及民俗时间,对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以及主题升华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张爱玲小说着重描写了弄堂和洋房、三轮车和电车以及都市民俗时间。张爱玲小说交织着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因子,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有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经过代代相传的以民间传说为核心的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演绎,他逐渐由一个治国安邦、富国强军的良相,变成了一个忠孝的榜样、民族的楷模、智慧的化身及无所不能的神人。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是人民集体智慧和心血的历史结晶,是诸葛亮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间传说的研究,可以让诸葛亮的形象以独特的色彩和光辉来丰富我国的文艺宝库。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进行了"再阐释",同时还探讨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最早的出海通道在广西。据史书《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两汉开始,今日的广西就是北上中原的通道。这是因为广西当时具有区位、政治和人才三个优势条件。自唐以后,经五代、两宋、元、明、清至民国的1000余年的时间里,由于因素诸多政治、历史、经济原因的变化,广西通道的作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直至变为一个内陆省份。广西现代通道地位的突现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不过那时通道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经济建设,而是巩固边防,是为援越抗美战争服务的。广西通道经济作用真正开始启动并让世人瞩目的时代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运转。这不仅在于其是“西南地区的惟一出海通道”,而且在于其是“沟通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国际通道”之一和“中(国)越(南)两国合作的经济走廊”。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满足于“区位优势”,而应从增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大通道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艺民俗批评以文艺人学观和文化民俗基因理论为基准,探讨文艺批评术语形成、批评空间构建、批评原理阐释和具体文艺批评实践等各个环节所受到的民俗沾溉。从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和行为社会民俗生活相等方面对贺拉斯《诗艺》的民俗予以梳理,可以生动展示其贵妍多姿的文艺民俗图。这些民俗意蕴的生成。取决于贺拉斯对其文艺民俗的文学批评观念表达。他不仅首次确立了“合式”、“合理”和“寓教于乐”的文学批评范式,还根据民俗承栽的民俗事理、民俗情趣与其批评观点之间的意义关联来随“俗”赋意:采掇民俗事理以直赋其意;化撷民俗理趣以类比推演;指摘民俗“馊”弊以皈依正意;激活民俗意象以转深其意。  相似文献   

19.
香港作家李碧华写了小说《霸王别姬》与《青蛇》,一来源于历史故事,一取材自民间传说,陈凯歌和徐克分别据此拍成同名电影。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分别表达了不同立意,表现了文化与艺术的不同侧面,折射出关于人性的多样思考。  相似文献   

20.
居住在滇桂交界的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彝族文化有较大区别,跳宫节是其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宗教祭祀、金竹崇拜、铜鼓文化、葫芦笙文化、民间歌谣等丰富的文化因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文章对跳宫节进行了细致的民俗志写作,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和保护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