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沈从文的《边城》有着较强的审美功能。《边城》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进行坚强的审美抵抗;《边城》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凭借"乌托邦"式的审美意象建构、"余音绕梁"的艺术韵味和"东方情调"的永恒魅力,对"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进行有效的审美修复,同时,它又以"供奉人性"的精神旨向对现实的世俗社会进行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的叙述者以独特的话语,构筑起一座神秘的现代神话庙宇,虔诚地供奉着“人性”这一偶像。他在符化人性理想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边城》中个性最为生动、最具感染力的,与其说是翠翠、老船夫等人物,不如说是这位神秘的叙述者。本文试图立足于文本,破析其丰富复杂的叙述者个性与叙述功能,以体悟其形式意味。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绵延甚久的革命乌托邦视域里,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是一个"异薮"。迥异于同时代左翼革命乌托邦如火如荼的激情想象,老舍以"归来者"身份展开的《猫城记》显示出客观、冷峻而不失讽喻的反乌托邦叙事风范。而有关暴力人性的想象性叙事更豁显批判的锋芒,以及预知未来的思想穿透力。  相似文献   

4.
《匪风》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社会艰难的挣扎过程,本试图从人性、伦理的角度来分析乌托邦难以坚守的原因,并对乌托邦理想的维持方式-暴力进行较细致的分析,由此归纳当出人们对乌托邦采取偏执激进的态度,乌托邦必然显示出恶的一面,二十世纪中国学的灾难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在《边城》中,作家沈从文一方面以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为原型建构了他的田园乌托邦,但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命运中的一些偶然性事件的设计,使之同时被解构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沉忧隐痛之情也因此在字里行间浮现了出来。本文试从作者对偶然性事件的特殊安排角度来具体分析这种沉忧隐痛之情的根源及其它所产生的独特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6.
黄猛 《河池师专学报》2010,(6):30-33,54
《海浪》是伍尔夫最难懂的长篇小说,但它却是作者的压卷之作。在小说中,伍尔夫借助诗与音乐的韵律,将欢动的生命之美以精巧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程式化、抽象化的人物形象,展示丰富多彩的人性品格,汇成纷繁的人生乐章;并借助死、丑、忧伤等作为灰色的副调衬托欢快的主调。  相似文献   

7.
水、梦、雾是小说《边城》中三个极为重要的审美意象 ,它们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沈从文对古朴恬静的自然美、纯洁真率的人性美和郁悒孤寂的意境美的至爱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重点对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不对称"的结构和"陌生化"的意象进行了比较细致和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推论出:无论作者在小说中建构的不对称性,还是陌生的意象,都是作者内心与环境相作用的外在反映,它是女主人公的独白,也是作者自己的独白,更是在特殊环境下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呐喊。  相似文献   

9.
阳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08-109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沈从文主张文学应远离政治,《边城》便是代表。在《边城》里,作者只是,呈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也就是告诉我们不应用政治眼光去解读作品,而应基于作品本身,即“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0.
《菩萨蛮》是苏童转向现实的代表作,叙述视角独特,内涵深厚。现从"乌托邦"的概念出发来解读这部小说,通过分析看出苏童在《菩萨蛮》中有一种反乌托邦情结。在"反宗教乌托邦"、"反阶级乌托邦"论述的基础上,来看作者的"反个人审美乌托邦"情结,而这正是该小说的独特之处,是作家对人的存在、人的孤独处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它集中而深刻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容。作者在描写女性形象时全无雷同之嫌,每个人都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然而,当要对书中女主人公作一个评价时,众多读者都给她们冠以"恶"的头衔,包括作者都带有鲜明的爱憎倾向。紧扣时代背景,对小说中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位女性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抽象出她们强烈的婚姻自觉意识,并对她们"恶"的形象给以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九歌》的意象就其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来考察,可概括为四类,一曰雄奇壮丽,二曰绚丽璀灿,三曰空灵飞动,四曰缠绵悱恻。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 ,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 ,恬静淡远 ,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 ,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 ,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 ,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 ,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 ,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离骚》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使用象征手法的先河,从此形成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草木意象色彩斑斓、虚实相生、尊卑有序,其象征手法的使用,为全诗形成了完整的草木象征体系。诗人以草木的世界来映射人的世界。那些尊卑有序、善恶有别的草木意象,浸润着诗人内心的灵性,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活生生的楚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全图。  相似文献   

15.
《蝇王》是当代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小说情节简单,但内涵丰富。这与小说所传达的深刻的人性"恶"道德主题密不可分。运用英国著名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小说文体论》中的相关理论,从视角变换﹑句尾焦点和篇章线性等文体特征出发,探讨《蝇王》传达并深化小说主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先锋作品,交织着一个暴力和恶的世界:笼罩着无际的死亡阴霾,以及一股股发霉的死亡气息。《兄弟》这部小说,无论是在"文革"这段禁欲的时代,还是现代这个纵欲的时代,都以荒诞式的手法,描述了兄弟相残的惨烈人性异化。文章主要从荒诞的审美范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方面来探讨小说《兄弟》中的人物——李光头和宋钢的性格塑造。  相似文献   

17.
讽世与悯人──《儒林外史》《围城》异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和《围城》都是以"士林"为表现对象的讽刺文学作品。但《外史》偏重社会、伦理的视角,猛烈地批判那个时代文化人的社会文化人格.深层仍是重建正统儒道价值理想的渴望;《围城》取的是哲学人类学的视角.从反讽的角度观照现代文化人的人性弱点,揭示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不是偏重价值的重建而是偏重价值的解构。《儒林外史》与《围城》的这种差异不仅反映着作家个性的差异,也是时代使之然。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5,(3):22-26
沈从文《边城》可以看成对两个传说的反正模仿而来,它反模仿了娥皇、女英与舜的传说,而正模仿了和合二仙的的传说。《边城》写人状物深得古典诗词的三昧,《边城》的社会与《镜花缘》"君子国"十分相似,而《边城》提出的一个人类至今无法回答的问题——爱情与亲情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相似文献   

19.
赵云洁 《科技信息》2012,(36):340-340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俗关和人性美,这种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刻意淡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冲突,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审美追求,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艺美学思想,本文就从人性思考的角度来解读《边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潘大林的《穿过丘陵》与沈从文的《边城》无论是在取材或是布局、风格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但这种相似并非是简单的仿效,而是同中有异,在个别地方如叙述角度、象征意象与情感渲染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对《边城》的丰富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