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今图书集成》产生于清代,两次由清皇家组织刊印,首次为铜活字本,第二次为石印本。详细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古今图书集成》的递藏源流。  相似文献   

2.
明清书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及明清官府的刻书对图书事业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3.
《粤风续九》载有曾光国所"述"的《始造歌者刘三妹遗迹》一文,《古今图书集成》引录有曾光国协撰的康熙《贵县志》关于"西山歌仙石"的记载。这两则材料不仅为我们准确地把握清代的"刘三姐"文字传播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文献支撑,而且为深入分析口传刘三姐故事中的"禁歌"情节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其文献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阮孝绪《七录序》中附以《古今书最》,主要目的是注释说明序文,同时反映了历代藏书变化的大致情况,但并未包括当时所有存世官簿。其中前面四种目录的图书存亡统计,实际抄自王俭《七志》。关于"帙"的记载反映出当时藏书已有合帙现象。  相似文献   

5.
略论古代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静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4):110-112
本文介绍了古代类书的概况 ;着重介绍了明清类书代表《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情况 ,最后指出类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鸨(Otis tarda dybowskii)俗称地鵏,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民间传说大鸨是百鸟之妻,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明代李时珍就说过:"鸨无舌,……或云纯雌无雄与其他鸟合".清代《古今图书集成》里也有类似的记载:"……鸨鸟为众鸟所淫,相传老娼呼鸨出于此."意思是说,鸨没有舌,鸨有雌鸟无雄鸟,雌鸨与其他任何一种雄鸟都可交配而繁衍后代.人们又借此意把旧社会  相似文献   

7.
师青 《甘肃科技》2016,(22):86-87
结合《古今图书集成》的研修,阐述了古籍修复的技术,阐明了对古籍修复的见解和具体的修复技巧。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20,(2):36-39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齐名的,现存最大类书,包含历象、方舆、明论、博物、理学、经济六个"汇编",汇编之下又分三十二典,共六百一十七部,一万多卷。其中的经济汇编考工典是一部从人文、经济、历史等角度撰写的与建筑技术相关的典籍。本文通过对《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的阅读与相关史料的整理,进而比较和分析了墙、壁及与墙壁相关的概念,从而对文献中与墙壁相关条目进一步的考证及扩充,具有较为重要的文献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虎在历代云南方志中基本都有记载,特别是明代,又以虎患频发而广被记载,但是到清代,尤其是乾隆朝以后,许多之前方志《物产》类中记载的虎,逐渐从史书中消失了;清晚期,云南在战乱之后,老虎又逐渐多了起来,表现为虎患记载增加.从明清云南人虎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致轨迹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扩大,是影响人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古今图书集成》的实际主要编撰人是陈梦雷,而蒋廷锡只有修订增补之功。此书刘印四次。流传甚广。是一本很有价值的类书。  相似文献   

11.
仙花寺,中国内地的第一座天主教教堂,它既是明末中西文化交融原生状态的见证者,更是研究明史、宗教史、中西交流史的"活化石"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考证仙花寺的地理位置,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浙江平阳地区广泛流传着很久以前的有关新罗神的记录。该记录的内容是新罗太子坐船渡海,在前往唐朝的海上溺水身亡。后来传说新罗太子在这一地区显灵,当地的人们建了神庙,把他作为神供奉了起来。元朝朝廷赐了忠义灵济威惠广佑圣王的封号。这些记录被收入在有关平阳的各种地方志和古文献中。在平阳地区有很多和新罗神有关的遗址和寺观,即位于平阳县昆阳镇南侧的新罗山、新罗山山顶附近从前新罗庙的遗迹、位于坡南街的以前新罗庙灵护庙的遗址、在汇头新罗山山麓重建的新罗太子观、在鳌江下厂重建的新罗庙、塘外净念禅寺的太子亭遗址和供奉着新罗太子夫妇像的斋室。今天,平阳的人们仍前往新罗太子观或新罗殿,虔诚地参拜新罗神。  相似文献   

13.
作为浙江人的屠隆,诗文中有许多西湖风光的描写,在与杭州官员、社会名流交往的书信中也有较多关于岳王庙的议论.通过对屠隆诗文作品的解读来探究明代西湖岳王庙前塑像的变迁,以及明人对待岳飞、秦桧、王氏、万俟禼、张俊等人的看法及争议,由此透视出其特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对商业的关注,商人形象在文学作品,特别是通俗小说中大量出现,商人的"崇儒重仕"情结也突显出来。通过提炼明末清初小说中有关商人形象的描述,可以推论出"崇儒重仕"情结产生的原因,包括历史原因、生存需要和发展手段等,并探讨了该情结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就山东一境而言,泰山崇拜和碧霞元君信仰在海岱之间自西向东传布。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泰山信仰传布的力度从明代至清前期渐趋增长,而自光绪末年至民国却是一个转折。本文选定青山碧霞宫与大泽山日照庵两座庙宇作为研究中心,来探讨泰山信仰清末民初在泰山到滨海一线的传布情况。泰山信仰在海岱之间传布过程中,受到空间距离、地域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呈涟漪状,以泰山为中心,越趋向边缘(边远)地区,影响力越弱;即使有稳定文化内核的碧霞元君信仰,也经受了诸多损益,多种神灵品格层累而至于在青山庙宇出现相互矛盾的几个碧霞元君,在大泽山也经历了从碧霞元君到无生老母的主神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东岳庙会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中国庙会文化的一个典型。通过对东岳庙会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认为庙会源起于汉唐,确立于北宋,中衰于金元,转型于明清。  相似文献   

17.
澹归和尚在营建丹霞山别传寺过程中,得到韶州知府赵霖吉、马元、李复修等的鼎力匡助。赵霖吉为之撰《别传寺记》,马元托其纂修《韶州府志》、勘校《新旧曹溪通志》,李复修两度为其《遍行堂集》作序。澹归以缘契交于州郡大夫,以文会友,诗书唱合,亦禅亦儒,推动了清初岭南韶州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晋祠中祠庙寺观的分析与研究,运用祠庙寺观的分类方法,探讨了晋祠从一座祭祀唐叔虞的祠堂演变成集儒、佛、道于一身,汇祠、庙、寺、观为一体的古代建筑群的发展过程;总结出晋祠中的祠庙寺观是如何在各归其位的同时又互相联系、融合、转化,从而汇聚成为了今天晋祠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消费持续增长,激烈的旅游地竞争使得景区开始关注游客的行为与感知.选取青檀寺景区作为案例地,研究游客对景区感知体验的满意程度,并于2012年4月两次对青檀寺景区的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旅游者的特征、旅游者对景区的体验感知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探索景区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学术思想性质上将文景之治概括和指称为道家政治、黄老政治、老子政治,是自清末夏曾佑首倡以来至今流行的一个观点,但它是一个见道不见儒的有漏之见,漏掉了指导思想、政治礼乐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基本事实和懦学存在,因此不能成立。由对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实况和实义省察,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的上层政治变动中,儒家伦理观念依然通行于上下各个人之间,认证儒家伦理社会是其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地基和底子。秦帝国的历史变动及其焚书坑懦并没有颠覆社会的伦常文化结构,没有试图重新改造与铲除这个儒家社会地基,儒家社会依然价值地存在着。汉兴,吏民皆案堵如故,儒家社会继续存在。刘邦称善陆贾《新语》,奠定汉初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儒家率先成为指导思想。“无为而治”是懦道共法,是整个汉初政治的统治模式,这个模式是懦道两家共同参与创造的。以“无为而治”为政治模式的文景之治是在刘邦、陆贾奠定的儒家文治思想基础上,在儒家伦理的地基上,在儒家设计的汉廷礼乐制度和以《经》博士为主体的学官教化系统中运行、实施和实现的。文景之治的政治指导思想实际上是懦道双席位制。黄老之学的首席政治代表、关键和领袖人物窦太后的政治权威,保障着文景之治政治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就此人事而言,文景之治是道懦并治。但就“无为而治”实施的《诗》《书》经艺仁义内容,就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的全面关系综合而言,则当说懦道并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