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却仍然拨出巨款大力发展教育,由此为战后日本的发展培养了全方位的各类人才,也使日本很快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当前我国也正处于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日本成功崛起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却仍然拨出巨款大力发展教育,由此为战后日本的发展培养了全方位的各类人才,也使日本很快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当前我国也正处于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日本成功崛起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的现代化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加速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人的现代化构成了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而目前我国人的现代化远远落后于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人的现代化建设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必须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核心,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作为最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桂系十年建设与现代桂林的草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3月,新桂系以“党政军联席会议”的名义颁布了《广西建设纲领》,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桂林成为当时建设的重点之一.从这一年到桂林沦陷约有10年的时间,桂林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构建了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化的城市服务设施也普遍设立,初步实现了桂林向现代化城市的转变.由于新桂系广西当局只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现代桂林的建设仅仅停留在草创阶段,并且后来也毁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火.  相似文献   

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语道出了这样一个简明而又深刻的道理。人材培养何等重要,人材培养极为艰辛。所有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无不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现代化的事业需要现代化的人,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正因如此,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家,无不把教育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产业,把人材和培养看作是百年大计。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学习和借鉴别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十分必要。鉴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探讨日本企业职工教育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算起,至今不过130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起初,日本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据有关推测,1870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过是英国的1/4,美国的1/3,尽管至20世纪上半期日本成为远东的经济强国,但是由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失败,二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便陷入崩溃的边缘,物质奇缺,以至于公园里有的竖起“此处不得自杀”的招牌。然而日本并  相似文献   

6.
林昶 《世界知识》2011,(22):69-69
日本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太密切了!不仅千丝万缕而且源远流长。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学习、借鉴日本作为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经验,引进日本现代化的技术,促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当下,尽管曾经位列世界第二的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已被中国超越,尽管日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地震、海啸与核辐射灾害,前途未卜,但日本仍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文天植 《科技资讯》2006,(22):104-104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是由垄断资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为自身的利益而推进并迅速实现的。由于国情的原因,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在其实现过程中呈现出了独有的特点,而这又决定了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经济现代化途径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和阐述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量开发和积累高层次专业化人力资本是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根本出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家的富强,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就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该文就农村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开放型经济是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资源共享、快速循环、优势互补、相互竞争的高度市场化模式.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迎接挑战,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这也是西部县市经济由弱变强,实现崛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开放型经济是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资源共享、快速循环、优势互补、相互竞争的高度市场化模式.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迎接挑战,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这也是西部县市经济由弱变强,实现崛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中日两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迅速加强,彼此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目前,大约有1.8万家日本企业与中国有合作关系.2001年至2004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70%,这为日本经济复苏带来了强劲动力.同时日本也于2003年超过美国成为接受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但经济和人员往来的加强并没有带来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加深,两国政府和民间的摩擦和冲突反而日益突出.特别是从新世纪开始后,中日之间的相互争论已经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目前双方围绕着历史、安全、台湾、钓鱼岛、东海、能源、“入常”等一系列敏感问题争吵不断,两国关系处于1972年以来的最低点.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在农业经济的客观条件方面与我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山地较多、人多地少和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等。日本农业最终在这种独特的经济条件基础上实现了现代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不断对农业政策进行创新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政策体系,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研究日本在构建现代农业政策体系的主要做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大确定了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了实现十二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开创广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探讨,就是如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尽快搞上去.必须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建国3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经过各族人民共同艰苦奋斗,广西全区的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关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他积极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和领导干部科学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城市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作者强调城市建设应重视第三产业.没有第三产业的现代化,也难于实现工业的现代化.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大量应用性人才的一条根本出路。”随着我国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以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结构整体上移,并产生了许多较高层次的复合型和应用型  相似文献   

18.
日本政治现代化从明治维新开始起步,经过"自由民权运动",加快了政治现代化的步伐,而1921年--1925年的"大正民主运动",却是日本政治现代化的又一重要发展阶段.大正民主运动使日本藩阀势力最终退出了政治舞台,产生了普选制度,日本政党政治也初步建立,其在日本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日本政治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正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竞争的制高点,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现代化程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后,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作出的共同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