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人本主义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大研究成果,但其发展至现代却陷入了理论困境,迫切需要找寻出路。马克思人学源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并最终超越了后者,是人本主义哲学摆脱困境的解药。马克思人学包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其发展历程中,马克思注重探讨人的本质,强烈批判了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现象,在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的基础上,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生命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体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启迪我们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意志.反思近年来大学生生命极端现象,意义世界的失落和教育自身的缺陷成为自杀的根本诱因.为此,高校应肩负起重塑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理论具有深刻的内涵。我们要从"人"、"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三个维度来把握这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误区,我们要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来指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一种根本处境:人的异化。马克思从劳动的分析入手,寻找人类生存异化的社会根源,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海德格尔则通过反思人类既有的思维方式,寻求生存异化的根源,希望回到思想的本源,实现思想、语言与存在的同一,让思想保持它的丰富性、多维性,将人类从无家可归的生存境遇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西方思想中,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以及异化劳动对人的贬损.基于这一揭示,马克思认为要实现美学的繁荣,劳动者能拥有美和享受美,就必须对异化劳动进行克服和超越.但是,要克服异化劳动,不仅要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区分和人自身的区分,根本的问题是对私有制的扬弃,消灭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劳动者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体现了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它在对历史上自由观的超越和扬弃中,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马克思对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是马克思思想演变的内在动内。  相似文献   

7.
文化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关注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释了文化哲学问题.<手稿>确证了人类文化的起源问题,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属性,辩证地批判了文化中的异化现象,指出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在实践中要从人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来确立文化的价值引导意义,防止文化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人类自由是马克思终生追逐的根本目标.建构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自由观,从自由的现实性出发,着眼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它具有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由观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一方面,马克思将工业与技术视为人的类本质,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类本质的技术-工业可能产生异化。他以人本主义的理想劳动来关照现实的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将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与造成异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批判。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的研究视域实现了向经济学哲学的转变,其技术哲学思想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曾描绘出一幅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由自由发展的个人组成一个联合体的未来图景。在这里,马克思畅想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发展,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推动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通过这一理想的阐述可以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理想预见,更是马克思对于人的终极关怀,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物质是基础,交往是条件,教育是有效手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上述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成熟地阐释了自己关于按劳分配方式的总体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方面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并给出合理的原则界定。在目前进行的小康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始终不渝地坚持这种分配原则的前提下,有必要对之进行深化和发展,因为我们远不具备按需分配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好生活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唯物史观视角下的美好生活观的主体维度、目标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构成其基本维度,蕴含唯物主义原色、工人阶级本色、科学社会主义底色等本质特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唯物史观视角下的美好生活观蕴含丰厚时代价值,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建设具有鲜明现实启示,坚守人民立场、扩充自由时间、践行自由劳动、个人全面发展分别对应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价值支撑、重要标识、实践基础、时代旨归。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线索来看,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的实质性嬗变过程。随着世界观转变的最终完成,马克思找到了文化得以生成和发展的真实根源——实践,并最终将"人的文化"的系统研究融贯和体现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中,从而使"自然—人—社会"构成了完整的统一性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使其在基本理论的层面上得到重释和澄明,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当代社会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考察和动态分析,我们发现,当代社会发展战略价值取向的演进经历了"重物轻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关注人类长远利益——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样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整个变化过程中,人逐渐成为当代社会发展战略演进中的价值取向主体,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发展战略演进的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全部思想中,洋溢着博大深刻的人文关怀思想,马克思通过研究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张扬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价值倾向;通过对“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批判,显示了对人的问题的真正关注,表现出切实的人文关怀;通过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把建立“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作为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历史性原则来考察科学技术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工业革命背景中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同时以辩证的视角和历史的维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逐利特质使得科技异化在所难免。当代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科技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有效补充与完善[8].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进一步探索了地(市)"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本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现实的实践的人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现象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描绘出人类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美好图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趋利性动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道德责任缺失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到人民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以马克思人本观为指导,通过强化政府调控、社会监督及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等措施推动企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但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如今党中央在现代化建设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对于更好的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社会是过渡型的和谐社会。他们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依据,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社会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为最终本质要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构筑其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并为人类真正幸福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探寻科学的实践路径,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