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节课成功地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让品德回归生活这一思想。教学中教师避免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更加重视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找准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切入点设计教学活动,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感受到自己家庭生活的幸福快乐,学会关爱家人和与家人沟通的方法,从而达到了这个主题活动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话”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对话”中升华。“悟说”训练就是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积极的对话,以“感悟“激活“对话”,让“对话”促进“感悟”,巧妙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说”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魏东 《科技信息》2009,(36):I0288-I0288
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太重视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他悟"和"自悟"思维形式,是"悟性思维形式"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不同表现形态。人类原始先民们在生存劳动和氏族群体生活中,"他悟"思维形式,是对"本悟""体悟""感悟""领悟"等思维形式内容"更有效"的把握情形;它通过"物象"或"物象群"或者"意象"或"意象群"等形式及其记忆,即"悟象"的多种"意象"形式,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信息互换)。"他悟"思维形式主要体现信息接受主体的一方,依据自己在劳动活动和群体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通过情感、联想、想象等意识活动创造"内心视象"或"象境",达到某种沟通或交流中的领会、理解状态。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6.
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因此品德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们巧妙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游戏,希望学生从中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然而,尽管有些课当时让学生感动万分,甚至是泪水涟涟,教师丝毫也不怀疑他们当时的情感,但是,常常是听得激动,说得心动,做得被动。我们大家都知道品德形成的过程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对生活真实有效的体验,把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给孩子们播下的美好品德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真正的行动?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并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胡晓燕 《科技资讯》2010,(1):180-180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传统的品德教育过重于说教,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感悟、内化道德观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所以德育教学中必须强化体验,才会"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成为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课必须渗透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创设情境,培养情感;合作互动,激发情感;联系生活,丰富情感方面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前提下,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点拨者和引导者,构建起"立体多元"的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感悟,在具体的情景体验中,自主发现,从而感悟新知,并理解新知。  相似文献   

14.
蔡雪琴 《科技信息》2014,(10):252+25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主要是立足课堂教学,就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喜爱阅读,擅长阅读,并且激发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一、唤醒儿童已有经验。关注孩子内心体验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同时,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感悟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技能为起点,注重问题情景创设,将理论知识、生活经验和个性特点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实践体验和自我感悟达到知识获得与技能提高的活动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接受感悟式教学的学生与未接受感悟式教学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认知能力、综合知识水平等方面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感悟式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方法,提高英语认知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此外,感悟式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作用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以唤起学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提出"重视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感悟”,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