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试论荆楚地区汉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释荆楚为“蛮服”和追朔楚人的祖源入手,探讨楚在灭国扩疆中与诸“夏”和蛮、夷、巴、濮、越诸族不断地融合,构成了荆楚地区汉民族的母体。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及对南方统治的加强,秦人、汉人与楚人及南方“蛮夷”的统一性被逐步强化。约当西汉时,汉民族在荆楚地区开始形成。经过魏晋以来的民族迁徙、融合和随之而来的文化混同,“汉”在荆楚地区作为族称,南北朝初期即已出现。大约到唐朝中期,汉民族在荆楚故地完成了形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楚国的先人,经历了多次迁徙。商代早期,楚人生活在今天河南中部一带,后因商王朝的军事打击等原因,于商代中后期迁至豫西南。不论是部落实力,还是社会文化,居住于豫西南地区的楚族部落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为楚人、楚国日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变迁演化的程序看,古代句吴和於越两个国家,都并非如雅典、罗马那样自身自长、经由社会内部的动力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吴、越两国王室的血缘看,於越是夏禹的苗裔,句吴则渊源于西周王室的姬姓先祖,这一史实已经为地下考古发掘的文献资料所证实。很明显,吴、越两国是在夏、商、周等国社会模式的影响之下,以三代国家组织机构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作为自身仿  相似文献   

4.
汉族和瑶族是桂东北的两大民族,自隋唐以来,两族就毗邻或交错杂居,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联系,民国时期两族交往进一步加深。从探析桂东北瑶汉民族的来源及分布出发,概述了民国时期两族的经济关系,认为桂东北瑶汉民族有着广泛的经济交往和频繁的商贸活动,这对两族尤其是瑶族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对增进瑶汉民族间的了解,加强瑶汉民族团结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的居住遗址数量已大大增多,夏、商、周时期建筑普遍流行一种“干栏式”建筑,同时此时期的地面建筑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出现“地面台式”建筑,并且大量应用板瓦、简瓦覆盖屋顶。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中,汉民族研究正在学术界勃起。自一九八二年下半年《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王雷同志的《民族定义与汉民族形成》一文,《社会科学战线》发表了谢维杨同志的《论华夏族的形成》一文后,有关汉民族研究的文章叫有发表,主要有: 杨国勇:《黄炎华夏考》(《山西大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汉族族称的确定经历了一个“秦人”、“汉人”和“唐人”曲析、交叉的发展过程。由于汉王朝国运长久,国势强盛,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在汉王朝已形成,所以“汉人”之称经得起历史的千锤百炼,逐步取得主流地位,到近代之时“汉人”之称才渐确定为“汉族”之称。  相似文献   

8.
族际通婚是反映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该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至唐宋时期、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由个别通婚向集群通婚发展、由上层统治者通婚向下层民众通婚发展、由一般通婚向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影响该地区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五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端午节起源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认为 ,端午节源于南方“龙图腾祭”仪式 ,但经对北方端午登山习俗的考证得出结论 ,它是起源于中原华夏族的祭天祈年仪式 ,后与南方楚越文化交融 ,演变为赛龙舟祭屈原的节俗。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所说的古代农业公社,在我国,其形成约当传说中的尧、舜部落联盟时代,中经夏、商、西周,至东周春秋时期瓦解崩溃。它在我国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事实上的农奴制时期和正规意义上的农奴社会三个阶段。《尚书·尧典》通过追述部落联盟长帝尧的盛德而为后世保存了农业公社时期的社会组织概况图景。尧的盛德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亲,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里所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特点。入居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氏、羌诸民族分别为具有较高生产方式的汉民族所同化与之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山越、诸蛮族也与汉民族互为融合。从而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关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民族融合,史家论著甚丰,故此,笔者拟就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融合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长江流域山现越楚对峙的局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管窥越楚两国关系的概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山,两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和平共处,甚至还一度出现越国占优势的局面,但两国综合国力的对比是楚国胜于越国。越楚两国关系从产生直至灭亡,双方的交往一直未曾中断。双方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史记》言吴、越皆古国。吴为周太王长子太伯之后,越为夏少康庶子之裔。吴居苏南,都于吴(苏州),越居浙北,都会稽(绍兴)。二国王室皆华夏之裔。然其人民则为越族。其语言与华夏迥异,必“待译而后通”。吴之子胥,越之大夫种、范蠡,均言吴、越语言相同,其风俗习惯亦相同。但与华夏则大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冯云山革命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843年前,科举考试屡败,种下了叛逆的胚芽;第二阶段,1843年夏至1844年夏,加入拜上帝教,希图以宗教救世;第三阶段,1844年秋冬,选择紫荆山区为革命基地,标志着冯氏从宗教救世的思想转向反清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从现有楚服饰研究的状况出发,文章提出合理认识其历史地位的问题.主要分析了作为"方国"的楚在文明起源、国家形成中的地位以及楚服饰会通周初诸夏服饰的内在原因.由此认为,楚服饰仅仅在装饰风格方面融入了完整的以"礼仪秩序"为核心的传统服饰史.  相似文献   

17.
FCC油浆热转化制备中间相沥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催化裂化(FCC)油浆在热转化过程中生成高含量中间相沥青的规律。采用程序升温、多管井式坩埚炉进行热转化反应,通过族组成分析、光学显微镜、核磁共振、以及元素分析研究了FCC油浆热转化过程中中间相沥青的形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中间相沥青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即微晶形成、微晶生长及中间相小球融并,前2个阶段是缓慢过程,后1个阶段是快速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溶物的浓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它是经过许多个时代逐渐形成的。一九五五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习会议上提出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定义,经国务院确定,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并且大力向全国推广。三十多年来,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尽管经历过某些曲折,但总的说来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我国现代社会,随着人们交往的频繁密切,  相似文献   

19.
嬴秦属东夷族,而非来自西方戎族。其祖少昊非黄帝族属,而为与黄帝同时代之东方氏族部落首领。周灭商后,东部嬴秦诸小国虽遭镇压,但仍具实力。商时迁至西北戍边的秦人,则沦为周之奴隶,后因牧马有功,受封建立泰国。东方嬴秦诸小国互不统属,力量分散,春秋时,渐为齐、鲁、楚、吴等大国所灭。而西方秦国,战胜了戎族,与周室联姻,经封建化改革,国势日昌,渐东扩,战国时终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使东夷族与华夏族相融。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是汉民族的古文字 ,东巴文是云南纳西族今天还在使用的古文字。文章从语用角度 ,对甲骨文和东巴文这两种古老文字之间的相似之处作了比较 ,并对二者的部分农业、畜牧业用字的异同 ,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地理原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二者之间的三点差异和形成差异的五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