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解决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问题,基于城市噪声类型与分布的相关理论,研究得出车流量和车速是影响交通噪声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噪声模型的差异,选择合适的噪声模型,利用南京市栖霞大道和玄武大道沿线几个区域安装的观测点实时监测的噪声数据,绘制测点区域的交通噪声地图.选取地图中一点,从全天来看,03:00~04:00时噪声大小处于...  相似文献   

2.
赵玉晓  孙斌  叶晓峰 《实验室科学》2010,13(1):53-55,58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交通现状,研制了由欧姆龙PLC做下位机控制器,组态王做远程监控软件的双路口协调控制交通灯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具有实时车流量检测、分时段控制、手动控制、无线遥控控制、急车通行功能。监控计算机通过局域网对交通路口进行远程监控。实验证明,该系统稳定性好,功能完备,人机界面友好,可减少堵塞现象和交通事故,具有很好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对新增车辆的通行拥堵进行预测,首先使用K-Medoids聚类算法将交通流运行状态划分为顺畅、阻滞、拥堵三类,然后引入交通流特征参数构建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量化新增车辆对路段运行状态的影响,最后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预测新增车辆通行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当只考虑车流量、限行时段和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时,模型预测道路状态的正确率达到82.36%,此时车流量在非限行时段每增加一辆车,发生比从顺畅状态转为非顺畅状态的概率是原来的1.087倍;当考虑车流量、黄牌车比例、限行时段、外地车比例及后两者的交互作用时,模型预测通行时间MSE最小,预测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因路口各流向分布不均衡导致的拥堵状况,以设有可变导向车道的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路口实时交通状况的可变导向车自适应控制模型。其主要包括路口信息采集和可变导向车道自适应控制,根据各进口需求度不同,确定可变导向车道属性及相应的信号配时方案。并借助MATLAB、VISSIM等软件对优化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固定导向车道控制方案相比,在时段3~时段6期间采用可变导向车道自适应控制,路口车均延误和最大排队长度降低2. 67%~42. 96%和14. 26%~66. 71%;设有可变车道的进口道,其直行方向通行能力在时段3和时段6分别提高18. 35%和15. 81%。而左转最大排队长度降低66. 71%和14. 26%,说明采用可变导向车道自适应控制能有效缓解道路拥堵,提高路口时空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在使用低频压力检测卡实时采集交通路口各方向车流量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自动交通灯比例时长智能交通控制方案,即根据车流量的实际情况,自动调节信号周期和红绿灯配时比例,以尽量减少道路交通路口的车辆滞留,实现交通灯的智能化控制;系统采用ZigBee和RFID相结合的无线控制技术,详细论述了系统的组网构成和四个单元主节点路口控制器的硬件与软件设计,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为解决路口拥堵、提高通行效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有效防范鸟撞事件的发生,除了需掌握机场及周边地区鸟类的种类组成外,调查了解鸟类活动的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采用样带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对通辽民航机场鸟类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该机场鸟类在1月、2月和12月份日活动高峰时段在8:00-10:00,3月和10月份的日活动曲线为双峰型,高峰时段在8:00-10:00和14:00-16:00,4月和5月份的日活动高峰期分别为8:00-12:00和8:00-10:00,6月和7月份的日活动高峰时段均在16:00-18:00,8月和9月份的均为6:00-8:00,11月份的高峰期为6:00-10:00.研究结果表明,鸟类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鸟类的日活动节律又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设计了一个基于磁阻传感器的车流量检测系统,磁阻传感器能将车辆引起的地磁扰动转换为清晰的电压信号输出.该系统包含了信号放大模块、无线通信模块、A/D转换模块、传感器置位/复位模块等,多个地磁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计算机系统相连,将检测到的车流信息反馈到上位机,从而实现对整个路口车流的检测.采用改进后的多中间状态机算法,有效避免由于干扰造成的误判.实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能够实时、准确检测车流量信息.  相似文献   

8.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210国道保护区段每日04:00—22:00时的流动车辆进行了观测,总计流动车辆65 755辆,按观测日数计算,日均车流量782.8辆,平均1.37辆/2 min.每日15:00时的车流量最大,06:00时的车流量最少;主要集中在09:00—22: 00时,而以14:00—18:00时最为集中;每日的车流量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04:00—07:00时、07:00—13:00时、13:00—19:00时和19:00—22:00时,其中13:00—19:00时最大,19:00—22:00时次之,04:00—07:00时最小.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当今大中城市交通的普遍问题,如何在现有道路的情况下,采用现代化技术优化交通运行、改善拥堵现象,是本文探讨的问题。该系统根据地感线圈测试实时车流量,确定放行时间,完成整个自适应过程,实现了交通灯有效控制;各相位之间的转换能随着交通流的不同而自适应地变化,均衡路网内交通流运行,充分发挥道路系统的交通效益;选用无线网络技术传输信号减少了强电驱动的走线长度,减少了施工量。在实际路口进行自适应系统性能测试表明,该系统能根据十字路口相距中的动态车流量优化信号灯的指挥时间,能有效改善拥堵现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黄骅市迎宾大街—新海路交叉口高峰时段交通调查,发现信号交叉口发生拥堵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以交叉口渠化设计和信号周期配时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优化设计方案,运用VISSIM软件仿真对延误和排队时间进行分析,对信号交叉口改善前和改善后的延误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证明信号交叉口优化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路口监控摄像机的视频采集数据进行信号灯的优化控制,结合后台人工智能的算法以及混合云的优势,通过模型的训练、线上线下的数据同步,将此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智慧交通的整体平台中,解决交通中车流量高峰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工具,对2000-2005年全国1356起城镇重特大火灾直接财产损失风险与火灾发生的时间、场所和原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厂房电气火灾、11月份库房火灾、凌晨02:00-03:00时段的商场商店火灾、深夜23:00-24:00时段的电气火灾、7月份的电气火灾、7月份下午18:00-19:00时段发生的火灾,以及7月份发生的厂房电气火灾和夜晚21:00-22:00时段发生的商场商店电气火灾容易形成高风险直接财产损失火灾。该结果可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取消防监督管理措施和提高消防执勤战备的有效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正>坚守斑马线上,为了平安校园,拉起孩子们的手,朝出晚归护航……这是常德交警护学岗的生动写照。多年来,常德交警采取日常管控和重点时段整治相结合的勤务模式,每天分三个时段在学校周边巡逻管控,即早上6:30-7:00的上学高峰期,下午16:00-16:30的小学放学时段,晚上19:30-20:30初中生晚自习返家时段,执勤人员通常会提前到达执勤点,对乱停乱放等行为进行前期整治,同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对  相似文献   

14.
平面交叉口的拥堵极易造成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瘫痪,合理的信号配时能有效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在路口车流量不均衡的情况下,使用传统的韦伯斯特配时法将会造成某些相位的"空放"现象,造成绿灯时间的浪费.为解决这个问题,在韦伯斯特配时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引入搭接相位的配时方法,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实际平面交叉口进行仿真.试...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交通拥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市为例,从导致兰州市交通拥堵的一系列因素入手,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再利用聚类分析发掘各路口之间的相关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通过对比总结造成兰州市交通拥堵的深层次原因。因子分析法提取出的两个公共因子分别为地形因子和车量因子,表明其对兰州市交通状况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机动车流量、非机动车流量、引道延误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43. 771 2%,37. 655 8%,10. 336 5%。两者的分析结果都表明,地形和车流量是制约兰州市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针对拥堵客流的传播阻断问题,研究了一种城轨站点分类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影响站点拥堵传播阻断能力的相关因素,选取了站点客流量、站点运输能力和拓扑位置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其次,采用SOM神经网络和模糊分类算法对多指标数据进行分类,获取了不同时段下具有不同拥堵阻断能力的站点类别,实现面向拥堵传播阻断的站点分类;最后,采用北京市轨道交通实际运营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城轨系统不同时段下,随着客流量和运输能力的变化,准确识别不同类型的站点,并为后续研究城轨网络的大客流拥堵传播模型提供站点参数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7.
植物群落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具有直接影响。本研究于2022年4—12月在太原理工大学植物园开展实地观测,选取8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PM2.5、PM10等指标,分析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趋势不一致,春季呈上升趋势,其中9:00至10:00和17:00至18:00时段升幅较大,中午时段较为平稳;夏季呈上午上升、中午下降、下午再次上升的变化趋势,并且各植物群落在17:00至18:00时段达到全天最高值;秋季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即早晚时段空气负离子浓度较低,上午 10:00至12:00达到全天最高值;冬季变化不明显。(2)不同植物群落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值高于春秋两季,且植被组成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高于植被组成结构简单的群落,其中,S4(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核桃Juglans regia+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和S7(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两个植物群落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高于其他群落。(3)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不一致,总体呈现出与空气温度正相关,与相对湿度、PM2.5和PM10负相关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掌握高速公路的交通状态,以济青高速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门架数据,设计了k均值聚类算法和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算法相结合的两阶段聚类方法来识别驶入服务区车辆和异常行驶的车辆,再结合各车型流量占比加权的交通状态指数,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高速公路路段交通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两阶段聚类算法有着很好的识别效果,通过交通状态指标发现在7:00—20:00时段高速公路存在3个交通状态较拥堵的时段,精确地识别出高速公路中交通状态较拥堵的路段,并且发现路段的大车混入率与交通拥堵程度呈现密切的正相关的趋势,最后依据交通状态指数将济青高速路段交通状态划分为4个不同的等级,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了路段交通状态评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重庆地区闪电定位资料(1999-2008),通过数理统计等方法,重点分析重庆地区地闪日分布的特征.结 果表明:全市闪电发生频率呈现双峰双谷状态,二个高频时期分别为0:00-3:00和13:00-16:00;闪电雷电流幅 值的两个峰值时段分布在凌晨和正午前夕;夜间闪电比例达到60%以上,主要分布在22:00-04:00,为典型的夜 间主导型地区;全市夜间闪电百分率可以分为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夜闪分布进行了区划,得到了地形、太阳 辐射的日循环和季节性变化是影响日分布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深圳市机动车典型路段的车流量、行驶速度的监测调查,发现轿车是深圳车流量最大的,并呈现出了双峰分布,而不同路段总的车流量也呈现双峰分布,出现的时段分别为上午9:00和下午18:00,车辆行驶速度在不同路段和时间段变化显著,市区平均车辆行驶速度约为25km/h.利用林格曼黑度表征尾气的超标状况,发现柴油车超标远远大于汽油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