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改善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在分析城市道路网络交通拥堵博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交通拥堵程度为下层决策目标、经济费用为上层决策目标的城市路网优化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管理者对路网运营成本投入最优为目标,下层模型力求路网的出行效率最高,针对该模型提出遗传算法求解流程.以南京市某区域道路网络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路网效能优于原始路网,路网运行速度、服务水平均有提升;维护费用及延误均下降.双层规划模型主要针对路网中道路等级低、饱和度高的路段进行改造升级,在一定投入费用范围内实现路网交通拥堵与投入费用的最优平衡关系,能够为路网优化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目标跟踪的过程中,合理的节点调度算法可以兼顾跟踪精度和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的使用寿命.然而,当目标运动模型未知时,难以实现高效的节点调度.为解决目标运动模型未知场景下的跟踪问题,本文将监控区域中的目标移动和传感器观测建模为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并提出了HMMQMDP算法,把问题分解为运动模型估计和节点调度两个阶段:运动模型估计阶段是根据传感器采集的观测序列估计目标状态转移概率;节点调度阶段则被建模为部分可观测马尔可夫决策过程(POMDP),综合考虑决策的短期和长期损失,应用QMDP算法近似求解优化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根据观测样本有效地学习和估计目标运动模型,提升节点调度算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交叉效率评价方法原有模型中交叉效率值不唯一的情形,联系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决策单元,定义各决策单元与理想决策单元间的灰色关联度,以灰色关联度最大为目标,提出灰色关联DEA交叉效率评价方法,建立优化模型来计算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最佳权重,得出决策单元的交叉效率值,实现对决策单元的完全排序。将模型用于评价我国区域创新绩效,证明了模型可以较好地用于评价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4.
根据产业结构的理论,以逐步提高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产业结构对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产业结构间的协调度、产业结构的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标准)和高度化水平为条件,以实现经济增长为目标,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建立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和可算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5.
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优化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改进的经济、环境、资源、污染治理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区域水环境经济多目标优化规划模型。该模型以宏观经济子模型及其它子模型为基础,以多目标优化规划模型为核心,并在多目标分析模型中集系统要素为一体,具有预测、模拟、优化及决策分析等功能。以关中地区为例讨论了其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为水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可计算GIS的区域科技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S技术可以为区域科技分析提供了从空间角度出发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提供可视化、交互式的决策支持,可用于定义、分析、表现复杂的空间科技活动,以及计算、评价各种区域科技模型体系。结合传统的分析和决策方法,区域科技GIS可以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来研究区域科技。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西江经济带所辖的南宁市、柳州市等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均方差决策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价了各地级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并对其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快速发展中的广西西江经济带各市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广西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2)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协调发展度最高的柳州市与最低的崇左市的协调发展度相差达0.404;总体呈现中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及内部结构特征构建了对应的DEAHP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对2007—2012年间我国省际及三大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有序度水平呈单调递增趋势,但整体有序状态仍处于相对低下水平.从区域来看,东部与西部的差异相对较大,而相邻区域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从省域来看,相邻省份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省际生态经济系统的有序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DEAHP模型的构建从理论上为评价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为我国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测度研究区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粒度特性与空间分异规律,论文基于"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与PSR模型,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健康值,利用空间探索性法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因子探测器直观展现各因素决定力大小.结果表明:1)宜宾市各区县国土利用生态综合健康平均指数围绕0.60上下波动,区域发展相对均衡,但中心城区与郊区县差异较大.2)国土利用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健康区域面积最大,达到6 131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6.07%;亚健康区域面积次之,占比29.78%;不健康区域面积最小,占比24.15%.3)国土利用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格局显著,具有空间相关性的以正相关为主,主要是HH型或LL型集聚区.4)人类活动差异是影响全市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自然系统恢复力差异是次要因素,土壤属性、地形地貌与政策调控等是导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其他因素.因此,收紧容量上线,兜住生态底线,坚持国土集约利用,优化"三生"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将成为宜宾市提升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打造生态山水文化名城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西安地区水资源调度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西安地区水资源现状,在分析研究水资源调度管理一般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求解实际问题的可视化模型。以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建立模型,其中对象是以属性、方法、关系、过程进行描述,交互决策支持可以内涵于拓扑模型之中。实际决策过程可以模拟,实际的决策方案可以验证。以Delphi和MapInfo联合开发可视化模型软件,并逐步发展为应用软件开发平台。来源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拓扑模型的决策信息是可视的,因此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产业系统,离开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而实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考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找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动因素.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保证主动因素的可持续性,但不可忽视辅助因素的可持续性.广东旅游发展是以经济驱动型的城市旅游为主体,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模式.区域经济活力是主动力;景点建设是有效补充;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和城市整体建设的一体化是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依据能力与主体关系逻辑、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力属性和人地关系理论,建立并运用过程耦合测度模型及相应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了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地域分异特征,揭示了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地域分异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孱弱性、线路趋向性和垂直地带性等现象性特征,及其多维成长过程弱质耦合推进的过程性根源.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原理与决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活跃领域和发展前沿,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本文运用现代地理学,系统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属性及在一定尺度的区域范围内,由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各要素组成的区域的结构关系,协调原理和演变的机理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糊机会约束目标规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杰鲲  栾龙  陆悠悠  张冬 《山东科学》2013,26(6):92-100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科学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山东省“十二五”规划,选取目标参数与决策变量,视三次产业单位投资产值、主要污染物产生系数与单位治理投资去除量等参数为模糊变量,构建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糊机会约束目标规划模型,应用混合智能算法进行求解。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曾小平 《开封大学学报》2009,23(4):21-23,83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是认识和评价区域系统的一种重要工具。目前比较流行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有绿色国民生产净值(GNNP)、真实储蓄(GS)、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和真实进步指标(ISEW)、净初级生产力和承载力、生态占用、环境空间等。应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而充分地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松原市水资源优化分配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合理确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根据松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远景规划目标,以系统工程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多目标规划理论,建立了松原市水资源优化分配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水资源单耗量大的用水部门,优先发展一些用水量少、水资源利用率高、综合效益好的行业部门,从而使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角度为区域水量分配提供了依据,为指导区域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提出了优化的宏观远景规划方案,对构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协调利用的框架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区域要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牛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沧,建立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鲁苏浙粤四省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状态进行剖析.通过对四省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山东省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城乡基础建设、科教就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层面提出促进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省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异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基础,区域生产条件是决定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实力的关键.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设定的几个指标,通过聚类分析的结果,对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其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区域物流需求分析模型及其算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物流需求量是区域物流中心功能设计和规模确定的依据,本文参考了宏观经济预测和交通需求预测的有关方法,构造了多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和空间价格均衡模型相结合的区域物流需求分析模型,利用多区间投入产出模型能较好地分析地区间和部门间的经济关联,利用空间价格均衡模型能将物流产生作为内生变量处理,人而使区域物流需求分析模型成为包含宏观经济分析层和物流分析层的两层次决策问题,分析过程能同时把握社会经济条件和物流供应条件两方面因素,最后根据模型的特点,给出其求解算法。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区域经济系统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耦合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可以通过系统调控来实现各子系统间的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