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是“道学”系统:而西方诗学话语则是“人学”系统,五四文学本体论的建构就是在反“道学”话语系统与引进“人学”话语系统中完成的.五四文学本体论中的各种重要观点,都直观地反映了中西文学批评话语的差异性.而五四文学本体论的西化倾向,既反映了西方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人学”话语的现代性优势,也反映出了五四反传统对文学本体论建构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06,(11):67-67
联系上两期的内容,稍加通览可知,前后两句还是以系辞的由来和意义为纲要。上文中谈到将“吉凶者、悔吝者”两者分别归结为“失得之象和忧虞之象”,倾向于主观世界的推理和现象总结,而顺承下来的本期要谈“变化者、刚柔者”,则更多的带有客观世界的归结意味。若以中心主体而言,上半句是以人的内在为主,而下半句则以天地外境为核心。四个分旬对仗工整、层次分明,阐义精到的同时又不失文学之美。不敢太多沉迷于文字之中,还是多揣摩词语后面的深意吧!’  相似文献   

3.
文学接受分之为社会接受与个人接受两个层次,个人接受受社会接受的影响和制约。文学批评者起着社会接受代言人的作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思维方法、表达技巧无不深深地作用于个人接受者,具有着欣赏导向的功力。而文学批评本身,就其批评主体对批评客体所持的思维方位或思维角度来说,即可分为无我思维与有我思维;宏观思维、中观思维、微观思维等不同形式。无我思维是思维主体力求避免自己的意识介入思维客体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完全置身于批评客体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反馅”,尽量详细地把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印象阐释出来,以图对其社会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作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学作品与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现象。文化是人类创造和积累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风尚、价值、信仰、心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等的复合体,是群体成员思维与行为的规则和模式,是类似“历史”、“传统”这些既定的有较大稳定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悠久历史形式和稳固结构形态的价值规范;而文学作品则是“自由”性异常突出的一种感性现象,它创造超越现实规约和秩序,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理想的感性世界,它让人获得生命体验,激起自由超迈的情感,为躁动无常的灵魂寻觅栖…  相似文献   

5.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联系上两期的内容,稍加通览可知,前后两句还是以系辞的由来和意义为纲要。上文中谈到将“吉凶者、悔吝者”两者分别归结为“失得之象和忧虞之象”,倾向于主观世界的推理和现象总结,而顺承下来的本期要谈“变化者、刚柔者”,则更多的带有客观世界的归结意味。若以中心主体而言,上半句是以人的内在为主,而下半句则以天地外境为核心。四个分句对仗工整、层次分明,阐义精到的同时又不失文学之美。不敢太多沉迷于文字之中,还是多揣摩词语后面的深意吧!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合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谈论真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时,首先要澄清“真理”、“主观”、“客观”、“主体”、“价值”等概念的含义,以便在同一意义上讨论问题;二是要坚持真理观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和直观唯物主义真理观。在确定的意义上,真理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真理的对象、源泉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真理具有主体性和价值性,但都不否定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规律以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为特征,语文教学艺术则以主观性、个体性、独创性见长;语文教学规律是创造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和依据,语文教学艺术则是把语文教学规律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桥梁;完整意义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规律与语文教学艺术巧妙结合、辩证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ちょっヒ”四种用法的考察,可以发现“ちょっヒ”的比较标准由客观存在的事物转向了主观判断,其客观性逐渐减弱,主观性逐渐加强。这些变化反映了日本人中考虑对方心理感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近十年中,我国的文学批评盲目认同和肆意夸大了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所谓“精神痛苦”,曲解了文章所致的困惑。笔者认为、西方的某些消极或颓废情绪在中国找不到生存的土壤,也不可能生成东方的“精神痛苦”;文革给人们带来的是一时的困惑,而不是“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1.
以口供为代表的主观性证据在复述案件事实、还原案情全貌方面有着其他任何证据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主观性证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客观性证据有所不足,易前后不一、真伪不明,是冤假错案防范容易失守的重要一环。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就是要构建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证据审查体系,提出该模式并不是对口供等主观性证据的扬弃,而是要转变工作重心,善于从客观性证据寻找突破口,使二者有机结合,用客观性证据检验、解释、补强主观性证据,完善证据的印证规则。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提出,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响应,在公检法三机关均有开展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属感悟印象式一类,以其清新的文风、独特的随笔体式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健吾首先把文学批评作为一种人生方式,通过文学批评解释作家作品,解释人生,并完成批评文章的文本构造、他的批评是一种人生随笔,这种随笔体式主要来自于蒙田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一是“絮语”特征:散漫自如,闲适平和,语言富有形象感和色彩感;二是“简单化”的体式构造:简短、简明、简练、简静。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究其古诗与刘诗的渊源主要是就感情基调、情感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三方面论述。依钟嵘的美学观念来看,古诗是“文质”兼有的,而刘桢则主要继承了古诗的“气”质,并将它最大化地用诗呈现出来。刘桢的诗以“气”“骨”“力”胜,这是钟嵘之所以给予他很高评价的原因。但综观现存刘桢的诗作和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评价,钟嵘的品评还是不够全面的。刘桢诗虽以气胜,但也有沉郁顿挫的深情,可以说是:“骨中有情,气中有文。”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思想史上,规律思想萌芽于古希腊哲学家探寻世界本原的过程中,经历了“数量”、“逻各斯”等阶段的发展,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规律逐步被表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本质联系。在现代哲学中以因果性为核心,规律范畴被提升到语言分析的层面上。在规律概念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决定论思想与目的论思想的交替、必然性与规则性思想的对立、主观性观点与客观性观点交错、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行等诸多交错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就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言,过去将其概括为“真、善、美”三种。这种分法带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用这种方法进行文学批评越来越有力不从心之感,方法的革新和突破势在势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欣赏过程和社会作用是一个连续性的运动过程,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了运动中的三要素,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艺术活动系统,并由此形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系统,因此,摈弃传统的“三分法”,代之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应不的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新可选模式。  相似文献   

17.
平常我们所谓的“性格”,是一个有着不同含义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性格是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即一个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那些较为稳定的心理因素;而在文艺学中,性格则是指“文艺作品所描写的一定时代、阶级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灵感,行为、习惯等特征,”①我们研究性格及其复杂性,应该把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  相似文献   

18.
任何语言都具有精确和模糊两大属性。而语言的模糊性更加引起人们的关疰。对语言的模糊性的研究主要是对语义的研究,而模糊语义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上。一切自然语言的模糊语义都具有如下特征:主观性、客观性、自身模糊性、不可消除性、相对性和传递性。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水浒》中的宋江到底是什么阶级和什么倾向的代表?这有必要作一番仔细的分析。一一定的文学作品总是一定的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荣格和艾略特都在试图探寻艺术的奥秘。荣格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而艾略特着意于历史精神和民族心灵;前者深入到了人类的潜意识,后者是从意识层面的历史文化人手,二者都认为文学应该是非个人化的。这种理论有合理的一面,但往往容易陷入绝对。文学是通过个人化的方式表达非个人化的情绪,非个人化的倾向使诗人的主观性得到更充分更完美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