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世界神话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入手,来探讨在神话中禁忌和以"好奇心"为内驱力的反叛类型:产房禁忌与反叛;复活禁忌与反叛;造物禁忌与反叛;神明禁忌与反叛;言语禁忌与反叛。分析每种禁忌与反叛的缘由,最后挖掘出他们背后深层原因:在神话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禁忌,其本质都可以归结到性禁忌之上,而相应地,针对它们而发起的各类反叛也不过是性反叛的多种表现形式,是基于原始社会生殖崇拜而来的性的力量,这力量是如此强大,不仅推动了从母权制到父权制这一世界性的变革,更透过巫术和宗教,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领域里都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文本的形式经营和内在精神诉求在以苦思者出现,以叛逆者前行的墨白小说探索中是一致的,通过对早期小说《红房间》的分析,认为墨白小说文本在四个方面即对心灵域地的寂寞探访、情绪化的两套笔墨、以“民间立场”抚摩历史与现实、小说世界的域定性与神秘性显示了作家的艺术独特性,特别是“形”的执著与“思”的独立将是墨白小说文本的“顽症”。  相似文献   

3.
穆旦的诗歌文本和他反叛突进的性格可以互为注脚,他一方面借鉴西方人文精神和现代诗潮,一方面将传统诗歌中的自然题材和爱情题材加以创造,对新诗进行了具有建设性的创造和尝试,使现代新诗步入富有痛苦、矛盾、哲思的生命书写范畴.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宏大话语的消解是立足于解构历史总体性基础上的。它对传统革命话语的解构表现在小说中的革命主体的置换,文本对宏大革命话语意义的消解和对历史循环论及历史偶然性的强调,其在革命叙事的视角设置与传统的革命叙事不同等方面,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信实如史写作方式,而且置换了革命的主体与母题。革命本身所蕴含的阶级性、人民性、历史动力性、民族国家的现代性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消解。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将作者比喻为"灯",充分肯定作者的想象力,并提出"天才"说;萨特坚持作家"介入"文学,"介入"社会,进一步肯定作家的创作主观性;而巴特,早期坚持"零度写作",希望作家摆脱一切社会道德、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文学创作,追求形式的自由,否定文本的内容和意义,试图建立文学的"语言乌托邦"。晚期的解构主义思想,促使巴特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自由解读、拆解、重构,读者成为了文本的手术师。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常用教学方法"阅读、写作"是否可以引入中学数学教学.作者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的探索,并对"阅读、写作"引入中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阅读方法和写作方式进行思考总结,说明数学的"阅读和写作"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20多年来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症侯"的各种表现入手,指出写作教学面临的危机,借鉴北京大学对功利主义的消解策略,提出审美化写作和审美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理性直觉”是冯契智慧说的核心范畴。何为理性直觉?理性直觉能否得、如何得?其所得如何达?又如何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智慧说能否证成的关键。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梳与考察,并与牟宗三“智的直觉”进行了比较。认为前者强化了直觉与实践、直觉与理性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消解了理性直觉的神秘性;后者则突出了直觉与道德的亲缘关系,通过对道德本体的泛化,渲染了智的直觉的无限性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泛道德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针对计算机各语言间的无岐义映射问题, 提出一种从自然语言向SPARQL语言映射过程中的歧义消解算法. 该算法基于自然语言的特征, 拟合知识丰富程度和文本相似度消解实体映射过程中的歧义性, 拟合语义权重度和文本相似度消解关系映射过程中的歧义性. 实验结果表明, 该算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谈起劳伦斯的小说,人们往往更多的把目光注在他小说中关于“性”的描写上,却忽视了他小说创作的现代主义倾向。本文将从审美视角的内向性、情节的淡化与暗示性、象征的神秘性的语言的意象化和感悟性等方面对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与后现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点为反叛传统、标新立异,具有先锋姿态。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它的反拨与叛逆。世纪之交中国的现代与后现代大体停留于对西方的移植、仿效、阐释,但亦有一定程度的改造。尼采宣告“上帝死了,”必然导致现代主义以“人的自我为中心”作为最重要的特征,福柯“人的死亡,”巴特“作者之死”的思想导致“以语言为中心”成为后现代最重要的特征。现代主义构建深度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削平成消解这种深度,却具有另一种深度——肤浅中的深刻。  相似文献   

12.
《白马啸西风》是金庸的一个实验性的小说文本。其实验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跨文体实验和反武侠倾向。在该作中,作者有意无意地融入了影剧、童话、民谣、神话、寓言等多种文体因素,从而使之在总体风貌上,呈现出明显的跨文体性。同时,《白马》还是金庸开始走向“反武侠”进程的一个转折性作品,其反武侠倾向甚至超过历来被公认为他这方面的典范之作《鹿鼎记》。作为一个实验性作品,《白马》虽然在叙事上存在许多缺憾,堪称是金庸所有作品中叙事上最不圆熟的一部,但对金庸此后的小说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跨文本命名实体同指是指出现在多个文本中的相同名字指称相同对象.同指消解则是判断相同的名字是否指称相同对象的过程.跨文本同指消解对于多文本摘要和信息融合等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中文中最典型的命名实体——人名,研究了使用层次聚类方法在进行跨文本同指消解中的2个重要问题:特征选择和聚类停止条件判断.  相似文献   

14.
文本的形式经营和内在精神诉求在以苦思者出现,以叛逆者前行的墨白小说探索中是一致的,通过对早期小说《红房间》的分析,认为墨白小说文本在四个方面即对心灵域地的寂寞探访、情绪化的两套笔墨、以“民间立场”抚摩历史与现实、小说世界的域定性与神秘性显示了作家的艺术独特性,特别是“形”的执著与“思”的独立将是墨白小说文本的“顽症”。  相似文献   

15.
手稿学的兴起是纸媒文化时代的产物,对手稿的高度重视除了多种具体的学科需要和学术原因外,最重要的是文化原因,它是前现代社会对精神生产者崇化和神化的突出表征。电媒时代手稿学急剧衰落,技术上电脑写作使手稿的保存成为累赘或者不可能,文化上电媒时代精神生产的大众化和高度复制性使写作的神秘性和崇高感消失,人们对手稿的崇拜意识大大淡化。手稿的不复存在和不甚重要是手稿学失去了存在的技术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穿越阴冥与阳界--论阎连科早期小说创作中的"亡灵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亡灵叙事是一种以亡者的灵魂为视角展开文本叙述的叙事方式.阎连科早期的小说创作集中地运用了这一独特的叙事技巧.亡灵叙事在小说叙事学层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叙述策略上超越了传统作品的固定模式,实现了叙事的独立,使作家在行文时拥有了更加宏阔的视野和更加充分的叙述自由;在美学方面,陌生化的叙事策略使文本在独立的过程中产生了审美意义上的震惊;在彰显文学的存在之思方面,深化了文本写作的内在旨趣,有效地敞开了作家精神归乡的路途.  相似文献   

17.
非人类小说文本因主体性的缺失一直处于匿名状态,因而在新时期写作过程中不断地被不同的修辞方式所挪用。先后被叙述为:阶级矛盾、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立、生态环保问题等。直到人类中心哲学解冻后,才写出真正属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爱与冲突。从对新时期写作不同阶段的文本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一位女性意识极强的作家,她以女性为叙述视角,撷取世俗社会中饮食男女的生活题材,以暗合女性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循环式文本结构及女性特质的细节描写,呈现出真正的女性化写作风貌.这种逆向书写,在消解父权制语境权威的同时,建构了女性独特的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由于冯梦龙“折中”和“骑墙”的“情教观”使他在《情史》中所辑的一些男女情事大都弥漫着一种对人性的张力。在文本中具体体现为一方面对世俗男女私情的揄扬和对僧侣犯禁行为的津津乐道 ;另一方面又用婚姻和因果报应及天命难违的方式予以消解。这些编创意向上的背离反映了冯氏对人性的双重性态度及矛盾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20.
罗兰·巴特的写作是身体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不是理论的表达方式,他将写作当作生命和热情,身体维度进入文本的体验,其幽隐化的写作方式使巴特与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保持一定的距离。另外,同样是对身体欢愉的追求,巴特追求身体快感的方式与福柯对身体的阐释又有着质的不同。同时,身体的迷恋使巴特的很多文本都带有自传式轨迹,但又呈现反传统传记的一面,《中国怎么样》就是这样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