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权淑静  马焕  解复红  谢宝恩  周伏忠 《河南科学》2011,29(10):1185-1189
从济源市麦田的土壤中筛选工业生产上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高产淀粉酶菌株,通过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得到高产淀粉酶细菌菌株P11 (2).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最终得到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和蛋白胨组合,加入MgSO4可以促进产酶,加入CaCl2或FeSO4抑制产酶.经正交试验确定培养基的最优组成,优化后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利用酪素平板透明圈法初筛和测蛋白酶活力复筛,从分离自蓖麻饼粕和实验室保存的菌株中筛选出1株高产蛋白酶菌株P3-2,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蓖麻饼粕,Na+对产酶具有促进作用,培养基初始p H值为7.5时出现产酶高峰,最适接种量为4%,培养到36 h和84 h时有两个产酶高峰。经正交试验优化,得到较佳产酶培养基组成:2.0%麦芽糖、1.0%蓖麻饼粕及1.0%Na Cl。  相似文献   

3.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放线菌菌株XWC8,经微波-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获得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突变株XWC8-d.文章运用正交试验法对突变株XWC8-d进行固态发酵条件研究,确定了菌株XWC8-d的最优产酶条件,即最适的单一碳源为麦麸(15 g),以NH4NO3 (0.3 g)为单一氮源,固液比为1∶2.3,25℃下培养9...  相似文献   

4.
为分离出耐低温纤维素酶高产真菌菌株,并进行菌株的产酶条件优化,获得最大的酶活力。通过刚果红染色法初筛以及3,5-二硝基水杨酸(DNS)酶活测定法复筛,分别从长白山地区的牛粪和土壤中各分离出1株耐低温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产酶条件研究。结果显示经初筛和复筛得到2株耐低温纤维素降解菌FF2-2和F-3I,其FPA酶活分别为(11.23±0.39)和(5.59±0.36)U/m L。通过形态学和IT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FF2-2被鉴定为短梗霉属的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菌株F-3I为曲霉属的花斑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菌株FF2-2和F-3I产酶的最适碳源分别是w=0.5%的麸皮、w=0.5%的淀粉;最适氮源分别为w=1%牛肉膏和硫酸铵混合物、w=1%牛肉膏;最适初始p H分别为7.0和6.0;最适发酵温度均是23℃;最适发酵时间分别是3 d和5 d。优化后菌株FF2-2和F-3I的FPA酶活力分别提高了2.6倍和5.5倍。  相似文献   

5.
嗜热蛋白酶生产菌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温泉水、高温堆肥等样品中初筛到62株嗜热蛋白酶生产菌,进一步复筛出一株高产嗜热蛋白酶的生产菌株DPE7(菌株来自温泉水),该菌株被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嗜热蛋白酶生产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 最佳氮源为酵母粉加硫酸铵,Ca2 对菌株产酶具有促进作用.在65℃、175 r/min、pH 9的产酶培养基中振荡培养 24 h后,发酵液中的酶产量高达23.4 U/mL(60℃测定).  相似文献   

6.
溴氰菊酯降解菌Pseudomonas sp.P1-1-B3产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降解酶对去除农药残留污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从海洋沉积物中筛选到一株高产溴氰菊酯降解酶的菌株Pseudomonas sp.P1-1-B3,研究了碳源、氮源、pH值、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接种量及溴氰菊酯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菌产酶的最适条件为:以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m(蛋白胨):m(酵母浸膏)=2:1为氮源,pH 7.5,温度30℃,培养时间2 d,接种量3%,溴氰菊酯含量15μmol/L.在此条件下,菌株产酶的比活力最大为113.3 U/mg.该降解酶对溴氰菊酯的降解,在12 h内降解率达54.6%.  相似文献   

7.
裸盖菇L-001菌株液体培养及其产毒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种不同碳源、氮源进行液体发酵培养裸盖菇L-001菌株,探讨最适其产毒素的碳、氮因子,研究其生物量与毒素的关系.结果发现:裸盖菇菌丝体生物量与其毒素产量呈现正相关,最适产毒素的碳源为马铃薯淀粉,氮源为黄豆粉.裸盖菇菌丝体破壁液和发酵液对绿豆芽RNA聚合酶Ⅱ均具有阻断抑制作用,小鼠实验也表明两者均使小鼠出现神经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8.
以沼泽红假单胞菌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和罗红霉素抗性筛选,以期获得辅酶Q10高产菌株.试验结果表明,紫外照射时间60-70s时可能达到最大正向突变概率.通过紫外诱变、罗红霉素初筛和发酵复筛,获得一株沼泽红假单胞菌突变株R-1,辅酶Q10产量达到0.021g/L,较出发菌株产量(0.018g/L)提高16%.经过6次传代培养,突变菌株产辅酶Q10产量稳定,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低温碱性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从渤海湾盐碱地被油污染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出1株产低温碱性脂肪酶菌株34.5,初步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菌所产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9.6.该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的同源性为99%.摇瓶实验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培养基为(g/L):淀粉10,黄豆饼粉20,玉米浆20,K2HPO41,聚乙烯醇大豆油乳化液20.其最高酶活为6.87 U/mL.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沙棘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内生放线菌为材料,筛选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并对其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进行检测.实验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结合CMC-Na刚果红染色水解圈法筛选得到1株高产纤维素酶的放线菌,利用插片法观察其显微形态特征,结合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出该纤维素酶高产菌为橄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通过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活性,并利用单因素法对该菌株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适pH为7.0,温度为28℃、160 r·min~(-1)振荡培养48 h后,该菌株所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最大,酶活性为46.3 U·mL~(-1).  相似文献   

11.
纤溶酶高产菌株筛选及其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研究实验室自主分离的2株纤溶酶高产菌株发酵条件,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无机盐进行了优化,并对培养基初始pH、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对产酶量的影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菌株1液体发酵合适的产酶培养基配方为大豆粉的质量分数为6%,葡萄糖2%,CaCl2 0.06%,MgSO4 0.07%;菌株2液体发酵合适的产酶培养基配方为大豆粉的质量分数为6%,玉米淀粉2%,CaCl2 0.06%,MgSO4 0.07%.培养基初始pH均为6.5时酶活性最高;发酵温度均以38℃最好;而菌株1和菌株2的适宜发酵时间分别为48~84 h和60~84 h.在优化条件下,菌株1、菌株2液体发酵最高酶活分别为306.46 IU/mL和319.76 IU/mL。  相似文献   

12.
油田采出水絮凝菌的筛选及絮凝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次采样,反复分离,从油田采出水和回注污水中分离得到16株产絮凝剂菌株,经复筛,得到1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细菌。细菌生长过程均可产生具有絮凝作用的胞外分泌物,经实验对油田采出水具有高絮凝作用。分别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初始pH值、培养温度等对其产生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玉米淀粉是较好的碳源,蛋白胨为最佳氮源,最适宜培养温度为320C,初始pH为7.5~9,摇床转速为150 r/m in。  相似文献   

13.
从空间搭载维生素C生产菌株中筛选高产菌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外首次经过"神舟四号"宇宙飞船搭载的维生素C生产菌株进行了初筛和复筛,得到了产2-酮基-L-古龙酸(2-KLG)的高效菌株,提高了其发酵效率.经研究发现,航天搭载使大菌发生负突变,而所筛选的418株小菌中,共筛出4株高产菌株,转化率提高了3.9%~5.2%,并发现部分菌株发酵周期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相似文献   

14.
采用原生质体融合-紫外诱变技术分离得到高效絮凝剂产生菌Enterobacter sp. W16-c,并对其产絮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nterobacter sp. W16-c的絮凝能力比出发菌提高13.91%;突变菌株发酵产絮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最佳初始发酵pH值为5~9;金属离子Fe2+、Na+对Enterobacter sp. W16-c的产絮效果有促进作用;在最佳发酵条件下所产絮凝剂的絮凝率可达96.2%;Enterobacter sp. W16-c的主要成分为多糖;Enterobacter sp. W16-c是一株产絮性能稳定的高效产絮突变菌株。  相似文献   

15.
野油菜黄单胞菌X.c—18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筱萍  刘兰 《江西科学》1997,15(1):13-20
通过人工诱变野油菜黄单胞菌,筛选出1株具有良好抗变异性的突变株X.c-18。该突变株能很好地利用蔗糖和玉米淀粉为碳源,蛋白胨和黄豆饼粉为氮源。其最佳黄原胶发酵总糖量与总蛋白质量之比为5:0.5,最适pH值为7.0,温度为28℃。摇瓶发酵72y,黄原胶产量每升发酵液一般可在30g以上,最高产量达32.6g,对碳源转化率为71.54%。  相似文献   

16.
以紫色红曲霉S1为出发菌株进行微波诱变,筛选出产红曲色素能力最高的突变株紫色红曲霉S1-29,其红曲色素值达3 240 U/g,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7%.针对菌株S1-29固态发酵培养产红曲色素的条件进行优化,添加不同的碳源、氮源以及无机盐,研究添加物对产红曲色素能力的影响,并进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在大米基质中添加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镁和磷酸氢二钾,使其质量分数分别为4%,6%,0.4%和0.3%,32 ℃培养11 d,菌株S1-29红曲色素值达到4 003 U/g,比优化前提高23.55%.  相似文献   

17.
对产烟酸羟化酶的菌株Pseudomonas sp.BK-1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0g.L-1蔗糖为最佳碳源,20g.L-1玉米浆为最佳氮源,诱导物烟酸浓度12.5g.L-1,培养基的最适初始pH值7.0.5L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在转速400r.min-1、通气量4.2L.min-1、30℃条件下,16h时酶活可达1.47U.mL-1.经36h的连续催化,产物6-羟基烟酸的浓度可以积累到154g.L-1.  相似文献   

18.
D-核糖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经紫外线诱变处理,选育出莽草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Bs-09,其发酵产物经物理和化学鉴定为D-核糖。经碳源和氮源试验发现,该菌株在葡萄糖或山梨糖为碳源,酵母粉或玉米浆为有机氮源,硫酸铵为无机氮源,碳氮比为6的发酵培养其中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中筛选出8株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经复筛后得到1株絮凝活性较高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C1,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培养基中碳源、氮源、无机盐以及培养基初始pH值和培养温度等因素对絮凝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C1菌株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初始pH6.0、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为72h的条件下,所产絮凝剂对4%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率可达90.4%,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自制木聚糖为初筛培养基的唯一碳源,从多个海洋来源样品中一共筛到60株有透明圈且形态各异的菌株,摇瓶发酵结果显示,38株具有产木聚糖酶能力,其中B659菌株产酶能力最高,酶活力为525.3 U·m L-1.结合B659菌株的形态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Bacillus属.对B659菌株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得到酶活提高13.9%且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G3-17;对G3-17菌株进一步进行微波诱变得到酶活较G3-17菌株高出11.6%且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W1-40.对B659菌株和W1-40突变菌株进行发酵试验,72 h时W1-40菌株的酶活力达到645.2 U·m L-1,比B659菌株(517.9 U·m L-1)提高2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